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捌、耶穌在世最後的年日(十九28~二十四53)
一、耶穌進耶路撒冷(十九28-44)
主正離開耶利哥,循上坡的路走向耶路撒冷(28節)。我們通常在復活節的前一個主日,就是「棕櫚主日」慶祝耶穌的進城,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在被釘十字架前最後一周,祂在連續三天中三度進城。
祂第一次進城是在禮拜日,祂騎驢進了城,直接到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未發一言地離開聖殿,就出城去了(可十一11)。
次日,也就是禮拜一,祂再度回來,在祂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發生了路加所記載的那一件感人、美麗的事,就是祂在橄欖山上,俯瞰全城的時候,祂哭了(路十九21)。進到聖殿,祂第二次潔淨聖殿(路十九45)。
祂第三次進城是在禮拜二,祂再度回來,路加記下了一些當天發生的事,祂在那天與官長起了衝突(路二十1-8)。這三次進城,都多多少少引起了耶路撒冷合城的注意。
祂第一日是以「君王」的身分進城,祂騎著驢進入大君之城,又進了神的殿,那殿是全國生活的中心。祂環顧四周,就轉身離去,那是一個最悲哀、有著不祥兆頭的行動。
第二日是以「祭司」的身分進城,發現神的殿被褻瀆了,祂就帶著威嚴和尊嚴告誡他們,要使神的殿潔淨,成為敬拜神的地方。
第三日是以「先知」的身分進城。立刻有人向祂挑戰,質問祂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在回答他們的詭辯和反對時,祂以神的大先知之身分,帶著莊嚴的權柄,彷彿以神的聲音來對付每一種情況和問題。
祂在無限的莊嚴堂皇中抵達這城;祂不是受害者,而是勝利者。
這一段有三件事值得我們思想:
(一)預備王的進城(29-35節)。
「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裏;就打發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甚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29-31節)
路加記下了這一個尋找驢駒的美麗故事。驢駒在東方國家裏是尊貴的坐騎,在平時國王並不騎軍馬,而是騎驢。馬太福音特別注意到耶穌選一隻驢駒這件事和先知的預言之間的關係(太二十一5)。
「鍚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者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九9)
撒迦利亞不是說,王來的時候要騎著驢駒,以證明祂的卑微;他是說,王要在莊嚴的尊榮裏來臨,祂要像王一樣騎著驢,而且是一匹驢駒。
他們去了,所遇見的正和耶穌所告訴他們的一樣。然後他們把小驢牽到耶穌跟前,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扶著耶穌騎上去(32-35節)。
耶穌由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進入耶路撒冷與聖殿時,是接近所羅門廊與皇宮門廊,與君王的活動方式吻合。
(二)進城的行列(36-40節)。
「走的時候,眾人把衣服鋪在路上。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神,」(36-37節)
最緊要的時刻來了,祂選擇以王者身分進城。祂以前從未做過這樣的事,祂從未做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用衣服或砍下來的樹枝鋪在路上,是表示對尊貴者的歡迎或致敬。
在過去,我們看見一次又一次,每當眾人似乎開始擁護祂的時候,祂就從眾人中退開。有一次他們想要祂作王,祂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約六15),拒絕他們要加給祂的王權。但是現在祂卻故意選擇、安排以王的樣式進城。
祂的門徒在路上,圍著祂唱歌,他們唱著:「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38節)。那是出於他們對耶穌的一片忠誠。
祂出生時,天使唱著「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祂將要去受死時,人們唱著「在天上有和平」。若不是從天上來的平安,這世上就不會有平安。人與神和好的時候,地上才有平安。
那些敵對的法利賽人和官長因這些人而惱怒,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罷。』(39節)他們為甚麼對門徒所說的話感到憤怒?因為門徒的話裏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完全承認耶穌是彌賽亞。
「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他們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如此高歌,已經近乎是叛逆羅馬政權,因此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
主接受了門徒的敬意,祂拒絕去禁止祂忠心的跟隨者。祂甚至還說,「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40節)耶穌實際上說,責備他們?現在發生的事如此重大,即使人不出聲,石頭也會呼叫。這城裏將發生的事是多麼奇妙啊!
「若是他們閉口不說」:『說』字在原文含『負有責任的說、必要的說、見證的說』之意。按舊約律法,如果該作見證的人閉口不作見證,就是犯罪、詭詐、不誠實(參利五1)。
法利賽人應該是因為門徒把耶穌當成是「君王」,所以要耶穌責備門徒。耶穌的回答,是贊同門徒對祂王權的認知,且認為稱呼祂是君王,乃是天地都認可的事情,所以連被造物也會開口認同耶穌是君王。
(三)次日接近這城和進城(41-48節)。
這裡,路加省略了第二天祂進城的詳細記載,而僅述說祂接近耶路撒冷城時所發生的事。有三件事值得思想:祂的眼淚、祂的悲嘆、祂的預言。
1.祂的眼淚(41節)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
「哀哭」:這詞不僅是描寫眼淚滾滾落下祂的臉頰,而且是暗示祂相當激動,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憂愁而悲泣。當祂為這城哭泣的時候,這城正象徵著人類對祂的態度和人類的罪。祂看見這些就哭了。
2.祂的悲嘆(42節)
「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
「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暗指耶路撒冷不久即將有不平安的事發生(參43-44節);而它真正的平安,則須要在主再來以後,以色列國復興的時候才會有(參徒一6)。
3.祂的預言(43-44節)
「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
「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這可能是當時的一個成語,意義是「完全毀滅」。
這句話在主後七十年按字義完全應驗了,當時羅馬人在提多率領下,徹底毀滅了耶路撒冷及聖殿建築物,甚至石頭也被撬開,以取得當聖殿被燒燬時從屋頂上熔流其間的金箔。
「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指主耶穌降生在地上,為猶太人帶來神悅納的禧年,在恩典中眷顧他們的時候(參二10-14;四18-22)。
當時猶太地區的平安,端看羅馬政權能否和平地治理當地,而猶太領袖藉羅馬政權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不去察覺上帝在其子民之中的工作,也抗拒這位成全上帝末世救贖的耶穌。
祂進到聖殿,潔淨了聖殿。祂所說的話裏頗富含義:「經上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這是出自以賽亞書(賽五十六7)。然後祂說,「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這是出自耶利米書(耶七11)。祂引用他們自己先知的話。
最後兩節經文,概括了祂最後那段日子的生活。
在最後一個禮拜中,祂從未在耶路撒冷過夜。祂每夜出城,通過橄欖山,住在伯大尼。耶路撒冷拒絕祂,不久之後祂也要棄絕這城。祂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分來,耶路撒冷卻沒有地方接納祂。這是何等諷刺的光景!
二、耶穌潔淨聖殿(十九45-48)
「耶穌進了殿,趕出裏頭作買賣的人,對他們說:『經上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45-46節)
當時聖殿的祭司允許商人在聖殿的外邦人院作買賣,售賣獻祭用的牛羊鴿子及其他祭品,為那些外來朝聖者提供方便。這類買賣商業行為,表面看似乎並無不妥,但實際上有下列嚴重的弊端:
1.因買賣是在聖殿的範圍內進行,神聖之地因而被玷污。
2.買賣場所佔用外邦人的院子,剝奪了外邦人敬拜神的權利。
3.因祭司和商人勾結串通,祭司給予商人各種方便(例如祭牲未嚴格檢驗,有瑕疵者也予通融),而商人高價剝削,然後朋分暴利
根據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的記載,這次耶穌潔淨聖殿這是第二次,發生在耶穌被釘十字前數日。約翰所記載的是第一次(參約二13-17),是在基督生平的預備期。
主耶穌穌潔淨聖殿,第一次是稱殿為『我父的殿』(約二16),因祂是以「神兒子」的資格來潔淨聖殿;此處則稱「我的殿」,因祂是以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的資格來潔淨聖殿。
耶穌每天在聖殿裡教導人。祭司長、經學教師,和民間的領袖想要殺害他,只是不知道怎樣下手;因為人民都喜歡聽他,注意他所說的每一句話(47-48節)。
《不要低估小的》
「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路十九30)
你可以列舉一大堆所謂的「小事情」,然而它們卻是偉大成就的基石。
有謂,「如果有上帝同在,微小亦將變為偉大了!」你當會注意到,門徒尋覓一匹小驢子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上帝的兒子耶穌要騎上這匹小驢子榮顯地進入耶路撒冷城。
「因為主要用牠」,就使這匹小驢子比巴勒斯丁當地無以計數的驢子都顯得更重要。所以,小的事物若讓上帝使用,它的價值立刻就不同凡響了。
許多年以前蘇格蘭有一位忠心的牧者受到執事的批評:「你的工作和講臺一定有問題,不然我們教會去年怎麼會只多了一個人,而他還是一個童子!」牧者聽了這話十分傷心,他還是照常證道。
做完禮拜,他留在聖堂禱告。為主工作了這許多年,令他最痛心的就是有人告訴他:「你的工作不再蒙上帝賜福了!」他流淚禱告了一會兒之後,發現有人站在他的身邊。抬頭一看,原來是那個「童子」。
牧者問,「羅拔特,你有什麼事嗎?」「牧師,你認為在我受完教育之後,能成為一個傳道人,甚至當一名宣教師嗎?」牧師停了許久才說,「你的話使我感到欣慰,羅拔特,我相信上帝會使你成為一個傑出的傳道人。」
Robert Moffat後來果真成為世界聞名的非洲宣教師。
一匹小驢子若被主用,它就變為不凡了!
–引自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在聖周主耶穌連續三天中三度進城,各以甚麼身分做甚麼事?
2. 耶穌這次潔淨聖殿和第一次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