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第七章記載「天國的憲章」最後三個憲章,包括: 謙卑憲章(1-6節);需用憲章(7-12節);穩固憲章(13-39節)。
一、謙卑憲章(1-6節)
緊接著主耶穌對於財富的教訓,講述論斷的事,這兩者有相當緊密的關係。
基督徒可能認命地在工作上力求表現,負責任的供應家裏所需,卻往往忽略了前章提到的積財寶在天的寶貴真理,造成給別人論斷的理由。基督徒即使能摒除一切惡習,卻很容易落在批評論斷的陷阱裡。
1.不宜論斷(1-5節)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1節)
謙卑的人不論斷人。
「論斷人」指挑剔別人短處,或是宣判別人罪狀。所以,這裏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可按事實慎思明辨、分別是非,而是說我們不可將個人主觀的情感、偏見等,摻進客觀的事實裏面,對別人施以惡意的評判,免得將來被神審判。
這教訓並非禁止對別人抱有意見,或是在善惡真假之間做合乎聖經原則的判斷;而是禁止對人作出苛刻和不公平的判斷,以及用挑剔的心態去找別人的錯處為樂。
生活在一個善惡混雜的世界上,我們必須具有判別的能力,才可以分辨真假、堅拒邪惡。對於聖經中明顯表示贊成或反對的事情,我們當然有所依循,但在這範圍以外的事,我們便不應隨意批評,或在未經審慎和公平的思考前就憑己見妄下判斷。
論斷人者結果必然同樣被論斷。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我們若挑剔別人的不是,別人也會批評我們的缺點;況且,論斷別人意即表示我們假定自己具有較崇高的道德標準和生活表現,自己堪作他人的模範。
因此,神便要照一個更高的標準去判斷我們,當我們犯上同樣的錯失時,我們自然會受到更嚴厲的審判。
耶穌警告說,不義的論斷會遭受同樣回報:「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2節)種甚麼就收甚麼的原則,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生活和事務。馬可把這原則引伸在我們對神的話的應用上(可四24),而路加把原則引伸到慷慨施捨的道理上(路六38)。
一個自己眼中有樑木的人,竟然要求去掉弟兄眼中的剌(3節),這是一幅富有幽默感和諷刺性的圖畫。其實,它正充分顯出人性的弱點:對別人過於嚴格,有時甚至吹毛求疵;對自己卻異常寬大。
耶穌指出信徒要嚴於律己而寬於責人;要先改正自己的過失,才可以切實地幫助他人(4節)。
不論斷別人的命令涉及下列範圍:
我們不應論斷別人的動機,只有神知道人心裏的動機;我們不應以貌取人(約七24;雅二1-4);我們不應論斷那些對事物顧忌又躊躇不決的人(羅十四1-5);我們不應論斷別的基督徒的事奉(林前四1-5);再者,我們不應惡意中傷論斷別的信徒(雅四11-12)。
2.明辨的重要(6節)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謙卑的人不論斷,卻有正確的判斷。
本節經文證實耶穌並不是禁止所有的是非分辨。祂警告門徒,叫他們不要把聖物給狗,或者把珍珠丟在豬前。按摩西律法,狗和豬是不潔的動物。把兩種動物用在這裏,是用來輕蔑邪惡的人。
豬會踐踏牠腳下的珍珠,流浪的狗會也可能會咬餵給牠們祭肉吃的人。這教訓指出信徒雖然不應論斷別人,但對人要有足夠的明辨力,不宜將屬靈的道理硬加給那些沒有作好準備,或頑梗不信的人。
因此,我們傳福音時要運用神所賜的智慧,以適當的態度和方法去面對不同的人。
二、需用憲章(7-12節)
與所有的人一樣,神的百姓也有基本的人性需求,但是兩者之間有不同之處,基督徒知道誰能夠真正滿足他們的需要。
1.禱告的勉勵(7-11節)
如果我們以為憑著自己的力量便可實踐登山寶訓,就不是真正明白救主呼召我們,賦予我們的生命是帶有超乎自然的特質。這種生命的智慧和能力,必須從上而來。
所以,我們得到邀請,向神祈求,而且不斷祈求;向神尋找,而且不斷尋找;叩門,而且不斷叩門(7節)。若有人熱切地祈禱,尋求基督徒生命的智慧和能力,神就必會把這些東西賜予那人(8節)。
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是得力的秘訣。信徒每天既然都要面對各樣的壓力和挑戰,他們便需要藉著祈禱將一切交託神,並且倚靠祂應付人生大小的風暴。
祈求、尋找和叩門這三個字詞,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分別,耶穌用不同的比喻來表達相同的信息,目的是要加深我們對這教訓的印象。
基督徒禱告,相信神必聆聽和回答。
這種確定是基於神(我們的父)的性情。在人的立場而言,我們知道兒子求餅,他的父親不會給他石頭。倘若兒子求魚的話,父親也不會給他蛇。地上的父親既不會欺騙飢餓的兒子,也不會給他那些會傷害他的東西(9-10節)。
耶穌的討論從較小的講到較大的。如果人間的父母以最好的東西賜給他們的子女,在天上的父就更會把好東西賜給祂的兒女(11節)。
路加解釋『好東西』指的是聖靈(路十一13)。聖靈在我們裏面的引導,就是膏油的塗抹(約壹二27),使我們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這段經文還對我們有下面的提醒:
(1)祈求、尋找和叩門這三個動詞,都是命令式的語氣,表明祈禱是神向我們定下的心意。
(2)這些動詞的時態表示祈禱是要經常進行的。恆久和迫切的禱告,往往是蒙神應允的關鍵。
(3)祈禱的對象是天上的父。這位慈愛的父親願意我們藉著禱告來親近祂,與祂保持親密的關係。
(4)如果我們祈求的動機和方向正確,我們的禱告必蒙應允。
(5)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心目中「更好的東西」可能與我們所想所求的不同,但必定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真正的益處。
2.處世金律(12節)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所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表示前面幾節的話是本節的根基,其含意包括:
(1) 人與神之間正當的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正當關係的基礎。
(2) 神既然用為父的心腸對待我們,給我們好東西,我們也當照樣用神的心腸去對待別人。
(3) 我們怎樣有求必應,獲得神的恩待,也當照樣恩待別人,彼此作神恩典的管道,互相流通恩典。
耶穌說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即是說它簡括了摩西律法中的道德教訓和以色列先知的著作。
舊約要求的義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們是靠聖靈行事的(羅八4)。如果世人都遵守這節的教導,國際關係、國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會生活便會出現很大的改變。
這節聖經可說是信徒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耶穌教導我們要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培養對他人的了解和愛心,更要主動地先將自己所喜歡的作在別人的身上。這樣,我們便實行了舊約誡命的精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