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十三)生活中學習艱難的功課(四十三1-15)
1.面對僵局(1-7節)
從埃及買來的糧食逐漸用罄,以色列不得不要兒子們再到埃及去購買。猶大向他指出,若不帶便雅憫同去,他們不會再到埃及,這時父子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爭執(1-5節)。
雅各質問說:「你們為甚麼這樣害我,告訴那人你們還有兄弟呢?」他們再次解釋事發過程,那人訊問:『你們的父親還在嗎?你們還有兄弟嗎?』他們這樣回答事非不得已,怎麼知道那人會要求他們帶小弟弟去呢(6-7節)?
以色列滿腹牢騷與消極的態度,正是人生的真實面:他的責罵是一種對作決定產生懼怕的逃避方式,且是他試圖保有自尊心的表達方式。
但是,他若緊抓自己的堅持不放,可能會使自己和他們同陷僵局,包含他所愛的便雅憫在內;他必須先學會放手,才擁有保全他的性命的機會(參二十七41-46)。
2.不得不妥協(8-15節)
「猶大又對他父親以色列說:『你打發童子與我同去,我們就起身下去,好叫我們和你、並我們的婦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於死。我為他作保,你可以從我手中追討,我若不帶他回來交在你面前,我情願永遠擔罪。」(8-9節)
猶大打破僵局的兩件事都發人深省:饑荒所產生的嚴重壓力,「我們的婦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於死」;和猶大熱切的主動承擔,「我情願永遠擔罪」;這兩個條件都不可少,彼此互為支援。
接著,他催促雅各:「我們若沒有耽擱,如今第二次都回來了。」(10節)因此,過去流便的苦勸失敗了(四十二37),現在猶大的說服成功了。
為什麼上次是流便發言,這次卻變成猶大發言呢?很可能是因為上次流便發言被父親拒絕,這次就推派跟父親關係比較好的老四猶大(西緬被關,利未做了屠戮示劍城的事)發言。
老雅各極不願與便雅憫分離,但是為救全家免致餓死,才不得不准許兒子們將深愛的便雅憫帶往埃及去,這真是人生悲劇,無人能脫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在此請留意兩件關乎他的事,這兩件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他的謹慎(11-13節)
他知道合宜的禮物可能讓他的眾子受到不同的對待,因此他提議把迦南地最佳的土產「乳香、蜂蜜、香料、沒藥、榧子、杏仁」,帶去獻給埃及的當政者。也要帶雙倍的錢去,把上次在袋子裡發現的錢歸還;並帶上便雅憫。
雅各一方面信靠仰望神,但另一方面也盡人的本分,這兩件事並非互相衝突的。真正的信心並非袖手旁觀,或忽視人應當有的禮貌。
基督徒學習屬靈的功課固然重要,卻也應當要懂得怎樣為人處事,懂得人情世故,這是基本的涵養。
(2)他的信心(14-15節)
「但願全能的神使你們在那人面前蒙憐憫,釋放你們的那弟兄和便雅憫回來;我若喪了兒子、就喪了罷。」於是,他們帶了禮物、雙倍的錢,和便雅憫出發往埃及去。他們到了埃及,去見約瑟。
在此我們看見他的信心開始在離別的愁苦中顯露出來;畢竟在他心坎的深處一直認定帶領他一生路程的神,必不會在他年老時離棄他的。持守信仰原則的人終必獲得平安。
雖然我們有時看不見神怎樣作工,但我們應確實知道祂仍站在我們身旁與我們同在,保守護理屬祂自己的人。使徒約翰曾說,「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過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
(十四)釋放與和好(四十三16-34)
這段經文充滿了戲劇張力,整個情節可說層次分明,逐漸的把謎底揭開。特別對約瑟的哥哥們來說,真的是如同「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1.太過高規格的款待(16-17、18、24節)
兄弟們到了,約瑟吩咐家宰帶他們回府,並在家裏設宴款待(16-17節)。「家宰就領他們進約瑟的屋裏,給他們水洗腳,又給他們草料餵驢。」(24節)
兄弟們很驚訝竟然被帶到首相府裏來,他們心中充滿狐疑,完全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所以只能彼此猜疑,以為一定是「找我們的錯縫,下手害我們」,找藉口來沒收他們的東西,並強逼他們作奴僕(18節)。
「找我們的錯縫,下手害我們」:原文是「滾我們,落在我們身上,抓我們作奴僕」。這些正好是哥哥們對付約瑟的方法。
2.既期待又怕被傷害(19-23節)
因此,他們私下和家宰解釋,並說明他們帶來了上次不知誰放在他們糧袋裏的銀子。現在他們把這些錢帶回來,準備要歸還(19-22節)。
「家宰說:『你們可以放心,不要害怕,是你們的神,和你們父親的神,賜給你們財寶在你們的口袋裏;你們的銀子我早已收了。』他就把西緬帶出來交給他們。」(23節)
「你們可以放心」:原文是「平安歸於你們」。
3.還有更多不可思議的事(25-34節)
當約瑟回來時,他們趕快向他送禮,「又俯伏在地向他下拜」(25-26節)。約瑟向他們問好,並問候說:『你們的父親,就是你們所說的那老人家平安麼?他還在麼?』他們答說平安健在,「於是他們低頭下拜」(27-28節)。
約瑟的兩個夢,在此實現了第一個,就是兄弟所紮的禾捆圍著他的禾捆下拜,而且一次又一次的兌現。
當約瑟看到便雅憫時,問說:『你們向我所說那頂小的兄弟,就是這位麼?』又說:『小兒阿,願神賜恩給你。』約瑟觸景傷情,無法隱忍地急忙找地方躲起來大哭一場(29-30節),然後才出來和他們一同歡宴(31節)。
「小兒啊」:原文是「我兒啊」。這應該是埃及高官稱呼低階層的人的用語。
約瑟自己坐一席,他的兄弟們另坐一席。參加筵席的埃及人另有一席,因為埃及人認為跟希伯來人同桌吃飯是有失尊嚴的事。「約瑟使眾弟兄在他面前排列坐席,都按著長幼的次序。」這樣的安排使他們覺得很奇怪(32-33節)
「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34節)
這是令他的兄弟們特別詫異的事。何以這陌生的埃及宰相要請他們這些無名外人到家裏喫飯?何以他能按他們的長幼排座位?
還有,就是食物由他面前分出來,這乃表示親切的含義;而且並不是年長的多得食物,乃是最小的比別人多五倍(34節)。約瑟給便雅憫食物特多,可能仍含有察看兄長們是否有嫉妒的心態。
可見當初約瑟被賣,對他內心造成很大的陰影,以致他在酒席不能認親,一定得要再多一個嚴苛的測試之後,才願意認哥哥們。我們是否曾經傷害人呢?如果傷害過,可能要用很多倍的努力才能換回復合。
《忘不了》
「約瑟愛弟之情發動,就急忙尋找可哭之地,進入自己的屋裏,哭了一場。」(創四十三30)
這裏說出約瑟的敬虔。他經過了許多痛苦,他很有理由因痛苦的經歷而剛硬,以致失去親情之愛。另一面他如今在埃及官位顯赫,他的權勢足以使他傲慢,因而忘卻舊日的關係。
然而約瑟卻不是這樣。那些活在與神交通中的人,痛苦不會使他們產生惱恨和苦毒!亨通與顯赫也不致使他們驕傲,因而鄙視舊日的關係。
與神同在,能保守我們佳美的性質不被破壞。約瑟對便雅憫的愛的持久不變,是因他向著神的忠誠。
–引自摩根《話中之光》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雅各要兒子們預備甚麼禮物給埃及宰相?你從中學到甚麼?
2. 約瑟給便雅憫食物特多,目的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