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寬宏與自私(十三1-18)
亞伯蘭和羅得因為財物太多而不能一起居住,於是羅得選擇往約旦河的平原去,與亞伯蘭分開,上帝命令亞伯蘭縱橫走遍該地,再次應許亞伯蘭的後裔要擁有迦南地。
1.分家原因(1-7節)
從埃及避荒回到迦南,因為他們牲畜眾多,就必須從那曾有饑荒之患的南地,逐步北移到從前曾在那裏支搭帳棚的伯特利和艾之間的地方(1-3節)。亞伯蘭又在他所築的壇上向上帝敬拜(4節)。
現在他面臨新的問題,就是與侄兒羅得分家。由於亞伯拉罕原有的財產,加上法老的賞賜,他成了大富大貴的人。從聖經觀點看來,人擁有財富並不是罪,愛慕貪戀錢財才算是罪。羅得也像他的叔叔一樣,擁有大量財富(5-6節)。
就是因為雙方各自擁有不少牲口,而又無足夠牧放之地,因此產生資源分配上的困難,雙方的牧人常為了畜養牲口的土地而相爭起來(7節)。
2.關係破裂(8-13)
當他們的僕人為了牧場權益而引起爭端時,亞伯拉罕表現了寬宏大量的態度。他主動提出解決方案,認為他們既是「骨肉」之親(8節),就願意慷慨的將選擇權給予羅得。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9節)
「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這是面對東邊的說法,所以「左」指北方、「右」指南方。亞伯蘭原意是要跟羅得分享應許之地,所以他以南北區分兩人移動的方向。
而羅得身為晚輩,不但對於僕人的紛爭悶不吭聲,他「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一直伸展到瑣珥的整個平原;這平原水源充足,好像伊甸園,又像埃及的土地;他就「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10-11節)。
「往東遷移」:亞伯蘭其實是希望羅得往應許之地的南北遷移,但羅得往東離開應許之地。這裡提醒我們,若作了錯誤的選擇,我們的靈性必然大受虧損。
亞伯蘭住在迦南;羅得住在河谷平原的城鎮,終於在所多瑪附近紮營。所多瑪人邪惡,「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12-13節)。
「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邪惡的、有罪的,大大干犯耶和華」。
羅得為平原和城邑所吸引,一點也不顧念亞伯蘭所提到的「骨肉」之情,要了約但河全平原。可是這眼前的富裕後來變成了罪惡之源,羅得日趨孤立,陷在異族的仇視中(十四12;19章)。
亞伯蘭因著信反得到了極大的福分。
3.神的啟示(14-18節)
羅得走了以後,上帝要亞伯蘭從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14節),應許「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都要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為業(15節)。又應許賜給亞伯蘭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16節)。
「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本句之前有一個「請」,與亞伯蘭「請」羅得與他分離的「請」同一個字。上帝用此字通常是在祂要求人接受或做一些超乎人想像的事情(創十五5,二十二2;出十一2)。此處也有這種意味。
亞伯蘭的「舉目」觀看,與「羅得舉目看見」(參10節)前後呼應,但兩者不同:亞伯蘭是遵照神的指示去看,羅得是隨私慾的動機去看;亞伯蘭是從東西南北看到神自己,羅得是從全平原看到所多瑪(罪惡)。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15節): 神所要給他的應許之地是沒有界限的,凡他信心之眼所能見到的,都要劃歸與他。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17-18節)
羅得選擇「為自己」,得到的最後是空無一物;亞伯蘭選擇「為別人」,得到的卻是應有盡有。
上帝給亞伯蘭這兩項應許,不但貫串了全部五經,也貫串了整本聖經。然而,新約信徒在看這兩項應許的時候,不單知道自己藉信基督耶穌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也知道迦南是預表天上的家園。
亞伯蘭受命縱橫走遍迦南,搬移帳棚到希伯崙,這是日後大衛初建猶太國時的首都。在那裏築壇敬拜上帝,藉以感恩和表徵這些應許的實在和可靠。
由於亞伯拉罕心胸寬廣,他從豐富之財物掌握中得釋放而不受轄制,故神便大大賜福予他,應許他日後必得著豐盛又廣闊的土地。
《放手》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創十三8)
當亞伯蘭剛從埃及地——從那一次錯誤的旅程——回轉到迦南地時,神所賜給他的那地,對於他無疑的便顯得更加寶貴了!可是,他現在需要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新功課,那就是:不要對屬於自己的產業,緊握不捨。
他也許要據理力爭說:「如此珍貴的恩賜,我該付上一切的代價去保有它。」當父神將一些東西賜給我們後,我們豈不也是這樣抓牢不肯放手嗎?但亞伯拉罕很清楚的看見他必須放棄他所保有的,而將優先權讓給他的侄兒羅得,任由羅得選取他所要的一切。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必需學習的功課。我們能否信靠神,讓祂為我們保管祂所賜給我們的?我們永不可憑著天然的「占有欲」,去抓住我們所得的和所有的。神既然賜給你了,祂就是賜給了你!我們不需要掙扎著去保留神所賜的。
其實如果我們以患得患失的憂慮心情去維持神的恩賜,那我們就真的可能會失掉它。惟獨那些我們可以放心交托給祂的,才能夠在實際上真正的成為屬於我們的。
–引自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亞伯蘭和羅得之間有何糾紛?亞伯蘭如何處理這個糾紛?你學到甚麼功課?
2.羅得如何回應亞伯蘭?最後結果如何?你有何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