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二)由閃到亞伯蘭的家譜(10-26節)
「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
閃「一百歲」:根據第五章,挪亞五百歲生了閃(參五32),洪水時,挪亞六百歲(參七6),那洪水以後二年,閃應該102或103歲。因此此處的一百歲只是一個約略的數字。
從表面看來,第十章已經記述了閃的後裔(參十21-31),這裏又作長篇記述,實在是個重複。其實並不是重複。本段經文記述的目的在說明閃的後代怎樣分散居住,以及隨著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域是些甚麼地方。
另外,也要叫人看出在洪水後,人的歲數逐漸減少到今天實際的人生歲數;也說明正如洪水前有十代圓滿的族長數字一樣,洪水後的太古史也有十個圓滿的族代。
更要緊的,就是使人了解到,創世後的人,因為違背上帝的旨意,以致強暴、敗壞,所以上帝要用洪水來毀滅他們。但在洪水毀滅世界之前,上帝卻因那藉信稱義的挪亞和他的後裔,保全了世界的生命。
同樣,在洪水後的新世界,世人仍然犯罪作惡。在上帝的恩慈中,他揀選了一位因信稱義(十五6)的亞伯蘭,要藉著他和他的後裔,使地上萬國都得福(十二3,十八18,廿二18)。
根據創世記,從亞當到挪亞共有十代,從閃到亞伯蘭共有十代,係洪水將他們劃分成兩個相等的十代;而第二個十代中,第十章僅記載從閃到法勒前面五代,故巴別塔事件將他們劃分成兩個相等的五代。
聖經常喜歡將家譜劃分成相等、平均的段落,例如馬太福音第一章的三個十四代,很顯然地有些「代」被故意刪掉。因此,一些聖經學者沒有考慮到刪掉某些代的可能性,而根據聖經的家譜來推算人類生存在地上的年歲,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爭論與誤會。
另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人類的壽命在洪水之前和在洪水之後有了顯著的變化,由九百多歲急劇地減到六百歲,再減到四百多歲、二百多歲,最後到一百多歲,這是說明罪惡給人類帶來了生理和環境生態的改變。
「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26節)
「亞伯蘭」意為「崇高的父」。一般相信亞伯蘭約生於主前2200年前後。亞伯蘭全家都屬遊牧民族。亞伯蘭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夏朝。夏禹治水有功得舜讓位,推算當在主前2205年。
(三)他拉帶亞伯蘭出吾珥(27-32節)
1. 父家親屬簡介(27-30節)
「他拉的後代,記在下面:他拉生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生羅得。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親他拉之先。」(27-28節)
「迦勒底的吾珥」:由於迦勒底人是西元前一千年才入侵米所波大米南部,西元前六、七世紀才擁有管轄權,因此創世記記載「迦勒底的吾珥」,應該是後代的編者修訂加入的。
接著,聖經的記述焦點轉到了亞伯拉罕的家族,這也表示:神正要從墮落的人類當中,選召人出來,而有新的開始。
「亞伯蘭、拿鶴、哈蘭」,三人的排列次序,可能不是依照年紀的大小(參創九18)。據推測,他們年齡的次序應為:哈蘭、拿鶴、亞伯蘭,但因亞伯蘭是這個家譜的主角,所以排在最前面。
神在分散混亂的景況中,特別揀選一個敬虔的人亞伯蘭,賜福給他,使他建立起一個民族,使地上的萬族日後都要因他得福。
「亞伯蘭、拿鶴,各娶了妻;亞伯蘭的妻子名叫撒萊;拿鶴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蘭的女兒;哈蘭是密迦和亦迦的父親。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29-30節)
猶太人有傳說,亦迦又名撒萊,拿鶴娶了他自己的侄女密迦為妻(29節),亞伯蘭也照樣要了自己的侄女亦迦為妻(參二十12,「我的妹子」,可作「我父親的女兒」(或是孫女))。哈蘭是他拉的長子,亞伯蘭與哈蘭或者是同父異母的弟兄。
2. 出吾珥,停在哈蘭(31-32節)
他拉帶兒子亞伯蘭、他的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和媳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離開巴比倫的吾珥城,往迦南地去。他們到了「哈蘭」,就在那裡定居。他拉兩百零五歲的時候死在哈蘭。
「哈蘭」:也是月神崇拜的中心。
此時拿鶴沒有與亞伯蘭一行人同行,但後來哈蘭稱為拿鶴的城(創二十四10),表示拿鶴後來也移民到哈蘭。「他拉」的家族可能也曾參與月神的敬拜(書二十四2、15)。
他拉是閃的第五代,亞伯拉罕是第六代,亞伯拉罕在聖經救贖歷史中佔有顯著的地位。亞伯拉罕有兄弟二人拿鶴、哈蘭,哈蘭之子為羅得,這位侄兒後來成為亞伯拉罕的重擔。
亞伯拉罕家鄉在迦勒底吾珥,是靠近波斯灣的一座古城。從近代考古學資料得知吾珥是當時一個極繁榮的城市,有高度的文化;然而他拉是一個製造月神像的師傅,所以神要亞伯拉罕離開這個拜偶像的地方。
《跟或隨》
「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創十一31)
這裏所記載的是亞伯拉罕第一次蒙神呼召(徒七2)之後的反應。他的信心頭一次的表現,並不比我們高多少。
神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徒七3);他是離開了本地的;但本族只離開了一半,羅得還跟著;至於父家,他不只沒有離開,並且把父家帶走了。
亞伯拉罕的走,不是他自己定規的,是他父親定規的。一個沒有得著呼召的人,反而作主動的人;一個有呼召的人,反而作了跟從的人!
神第一次的呼召,亞伯拉罕聽見了,也相信了,也離開了迦勒底的吾珥,但結果停在半路上。
–引自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人類的壽命在洪水之前和在洪水之後有了顯著的變化,這事實說明了甚麼?
2. 亞伯拉罕的家族的背景為何?這背景和他的信心有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