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六、列國名錄(十1-32)
在造人後的賜福中,神要人「生養眾多」和「遍滿地面」(一28)。太古史到現在為止,只講述了「生養眾多」,而這一大段更明確的表達「遍滿地面」(十5、18、25、32)。
在本章的整個分散名單中,其分散的原則似乎是以地區為主,其次是民族,再次才為方言。但名單除了挪亞和他眾子的名字外,總共是七十人。
本章首節是這一大段的標題,講的是閃、含、雅弗的後代。因為十章結束後,要銜接十一10的還是閃的後代,所以從最小的講到最大的。
(一)雅弗後裔(1-5節)
雅弗的後裔雖然不都位於相連的地區,就以色列的角度而言,他們全部都能夠以來自海之彼岸來定義。本段所列的名字,不少都被考證為小亞細亞(瑪各、土巴、米設、提拉、陀迦瑪)、愛奧尼亞群島(多單)、塞浦路斯(以利沙、基提)的地區或民族。
也就是說,雅弗後裔所居住的是在北方,東自現今的伊朗,西至地中海西端的西班牙,包括黑海南部,愛琴海全區,東歐和地中海北部的島嶼。
創世記記載雅弗後代的篇幅最短,可能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點離以色列人較遠,互動也少的緣故。
(二)含的後裔(6-20節)
含族族譜共通的主題,是它和以色列人在地理、政治、經濟上,都有極密切的重要性。這些國家是以色列的主要對手,並且簡直是包圍以色列四周(埃及、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
本段最重要的是,埃及(古實、弗、麥西及其後裔)和迦南(希未、耶布斯等各個民族)範圍之內的政治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有幾個民族在人種上屬閃族人(迦南人、腓尼基人、亞摩利人)。
此外,名單上還有一些簡短的記載(寧錄和迦南),打破了標準的族譜格式,並且引進一些在以色列後世歷史中的重要地區(巴比倫、尼尼微、西頓、所多瑪、蛾摩拉)。
「古實」:意即黑色,含之長子,為建造巴別(巴比倫)、尼尼微各城的寧錄之父。
在舊約中所說的古實,是指土耳其東邊底格里斯河東的地方(番三10),又名古他,被擄的猶太人有安置在這地方的。另一個「古實」是屬於阿拉伯北部靠近紅海的地方,又名古珊(民十二1,哈三7)。
「麥西」: 含次子,他的後裔住在埃及國(代上一8-11)。麥西為埃及之複合名,指上、下埃及,位於地中海之南、紅海之西,立國最早,為有史以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巴比倫、印度、埃及)之一(出一1-5)。
「迦南」: 含第四子,他的後裔為迦南地的諸族(創十15-20)。迦南是因他父親的罪受了咒詛,便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創十20-27)。
在舊約中所提到的迦南,原系指地中海東邊的平原(創十19,20),長三百六十哩,寬三十餘哩。那裡四境的人民是非利士、腓尼基、推羅、西頓等地的人(番二5,太十五22)。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迦南人所住的原地,乃是從地中海到約但河全境之地,也就是以色列人在約但河西所分之地。
(三)閃的後裔(21-30節)
閃雖是挪亞的長子,族譜卻排名最末。將經文重點所在的一支於最後列出,是創世記的慣例。表中所列的,包括了閃族和非閃族國家。
例如以攔(底格里斯河東面)和路德(小亞細亞南部之里底亞)都是非閃族人,但兩處地方後來都在歷史上有密切的關係。示巴、阿斐、哈腓拉都是阿拉伯的區域,亞蘭源於底格里斯河東、以攔以北,後來卻與主前第二千年後期,支配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之亞蘭人牽上關係。
這段經文是由以下三小段的經文組合而成:
1.引言(21節):
為要說明希伯來人是閃的後裔;閃卻是雅弗的哥哥。
2. 閃的子孫之原居地(22-23節)
說明閃的子孫之原居地,本在兩河流域之間的。在這些民族中,舊約歷史和現代學者仍能找出的,是以攔人、亞述人和亞蘭人。其餘的民族,都無法確定其實際的原居址了。
其中以攔人的語言,本不屬閃族語系,之所以會被列在這閃族居地群中,乃為政治上和地理關係的緣故。
3. 住居亞拉伯的後裔(24-30節)
本段原承接21節。這小段中的約坍名下的十三族人,都是住居亞拉伯的。作者在此說明約坍和法勒(後者為亞伯拉罕的先祖,見十一10起),都是希伯的兒子,這表明以色列人與亞拉伯人,原有同一的血緣關係。
(四)結語(31-32節)
「這就是閃的子孫,各隨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國。這些都是挪亞三個兒子的宗族,各隨他們的支派立國;洪水以後,他們在地上分為邦國。」
第31節用來作結束閃族地土邦國分散的情況;第32節則用為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在洪水後分居地上的結語。
這裏強調挪亞三位兒子分別成為一族的祖先:閃,挪亞的長子,他成為後來一切說閃族語言的人之先祖;含,挪亞的次子,後來成為埃及人的先祖;雅弗,他成為亞拿陀利亞族(Anatolia)的先祖,分散在中東以西。
神救贖的旨意要藉閃的家族顯示出來,因為閃的後裔中以他拉為主,他拉就是亞伯拉罕的父親。
《世上英雄之首》
「寧錄在耶和華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創十9)
有些人,如果他們的名字從來未在歷史出現過,人類也不會缺少甚麼。但他們實在出現了。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顯明這世界有多需要好人。
寧錄名字的意思是「我們要造反」。這顯明他與神為敵的性向。他是個黷武主義者。他極活躍,英武有力,是當世最有名的英雄;也是最早的城邦獨裁君王。
寧錄有卓越的領袖性性型,是個建國建城的人。他的英雄氣質,能影響群眾,聽他的話,擴張疆土,建造了不少大城,以至「寧錄地」成為亞述地的同義字(彌五6)。
這樣,他可以算是建立人類最古老文化的先人。可惜,他所建立的是傳統的敵神的文化。他領導的方向,是領群眾走向毀滅。
直到現在,這類領袖的品種依舊沒有進化。像拿破崙那樣的一世之雄,幾乎要拿起世界,最後也承認,他極少的時間不是想為自己。
「世上英雄」的經典中,惟以自己為中心,不惜用別人的屍體,鋪成道路,攀登權勢的頂峰。人民所有的價值,只是他賭檯上面的籌碼,隨時可以犧牲,絕用不著有甚麼顧惜,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誰家收取枯骨並不重要,只要我收取豐富的成功果實。
更壞的是,這種生活哲學,是向神的權威直接挑戰,拒絕神作主;任憑神的話如何說,我有不同意見,只以我的意見為依歸。神可以說祂的,卻不妨礙我的決定,一意孤行。
偉大的寧錄,建大城,成大功,發展了敵神的文化,在神的面前不蒙記念(創十9-10)。
天國的英雄卻不是如此。他們的生活完全以神為中心,以神的榮耀為依歸,事事顧到別人的利益;他絕不利用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行事憑信心,不憑眼見;他不是求在地上建立甚麼,立自己的名,因為他仰望那座有根基的城,是神所經營建造的。
神「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詩一四七10-11)神的兒女總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遵行神的旨意而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因為到站在基督台前的時候,唯一存到永世的,不是建造了多少大城,而是成就了神的旨意,才蒙記念。
–引自于中旻《創世記箋記》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本章記載整個分散名單中,使用怎樣的原則?為何如此?
2. 閃是挪亞的長子,為何族譜卻排名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