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3)視友言為無稽(十三1-12)
約伯先對他的三個朋友所講的作了一個總結,然後轉向神,向祂討個公道。
a.願與神對話(1-3節)
約伯說,朋友們所說的這一切他都親眼見過,都親耳聽過,且都明白。他們知道的,他也知道,沒有不及他們的地方(1-2節)。約伯責備三友,指出他們所講的受苦的道理不能解答他的問題。
「我真要對全能者說話,我願與神理論。」(3節)
「我願與神理論」:可譯為「我願向神辨明我的案情」,約伯強調自己不是為了爭個輸贏,而是要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他希望與神理論,而不是跟這幾個話語無益的朋友糾纏。
約伯兩次強調:「你們所知道的,我也知道,並非不及你們。」(2節,十二3)這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約伯與三位朋友的辯論,實際上是受苦的約伯與安逸的約伯辯論,是被拆毀的約伯與過去的約伯辯論(十六4)。
約伯對朋友的拒絕,實際上就是他對自我的否定。神藉著苦難、藉著三個朋友做為工具,使約伯逐漸脫離了裡面的那個「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神,都有了越來越全新的認識。
b.友人與其言(4-9節)
約伯認為他朋友的一大堆話只是「編造謊言」,為神的行動作粉飾與辯護;他們假設他有罪,叫他悔改,但這診斷根本不適合,他們只是「無用的醫生」(4節)。如果這就是他們所說的一切,他們倒不如默不作聲,還更有智慧呢(5節)!
「編造謊言」:原文為「以謊言粉飾」。
儘管有其苛責,約伯在這裏相當引人注目地,對他朋友們的屬靈安全顯出牧養的關懷。約伯要求朋友們留心他的訴願(6節)。他們自命是維護神公義的人,實則「為神說不義的話」,是強詞奪理和諂媚神(7節)。
「為神說不義的話」:「不義」即下句的「詭詐」,強調強詞奪理的含意。
「你們要為神徇情嗎?要為他爭論嗎?」(8節)
直譯為:「你們要抬起祂的臉來嗎?」就是在審判中偏袒徇私,是神所嫌惡的事,即使是徇「神」的情面也是不對的!
「他查出你們來,這豈是好嗎?人欺哄人,你們也要照樣欺哄他嗎?」(9節)
本節的意思是如果上帝小心審察,祂會找出什麼好東西嗎?他們以為可以愚弄上帝,像欺哄人嗎?
約伯警告朋友們,膽敢「以詭詐」、「以謊言」(7節)、徇情地(8、10節)為神爭論(8節),已經是在非常嚴重的危險中了。
c.願他們閉口(10-12節)
他說他們是無用的醫生,所講的不過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一派胡言,他十分清楚。所以約伯勸他們要小心說話,免得干犯神怒(10-11節)。
「他的尊榮,豈不叫你們懼怕嗎?他的驚嚇,豈不臨到你們嗎?」(11節)
意思是三位朋友其實並不敬畏神,所以敢憑己意替神撒謊。
「你們以為可記念的箴言,是爐灰的箴言;你們以為可靠的堅壘,是淤泥的堅壘。」(12節)
「爐灰的箴言」:指無用的箴言。
「淤泥的堅壘」:淤泥堆疊起來的營壘。
爐灰可以與水混和,用來臨時書寫,但很容易被塗抹。「爐灰的箴言」,比喻三位朋友的話並沒有真實的價值,是「為神說不義的話」、「為祂說詭詐的言語」(7節)。
約伯指出他們以為所講的是金科玉律,實則是「爐灰的箴言」,毫無價值。有一天神來查問,他們說的大道理會像灰、像泥一樣根本站不住腳。
同時,他藉著自己的經驗,實實在在地領悟到了朋友們的辯論是何等抽象、膚淺。故將他們所依靠的理論比喻為破舊易倒的淤泥之壘。
(4)寧願向神申訴(十三13-19)
a.縱死也申訴(13-16節)
約伯在失望之餘不禁作出非常不客氣的請求,請朋友高抬貴手,不要用言語煩他,使他可以同神理論(5、13節)。「我何必把我的肉掛在牙上」,將我的命放在手中?「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15節),他準備要說話,即便要面對死亡。
他要到神面前辯白,這是他唯一的希望。約伯認為只要神准許他陳詞,已經是一大收穫(16節),因他持定神的全能與公義。
「把我的肉掛在牙上」:意思不能確定,可能比喻約伯的話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就像動物用牙齒叼著獵物,會引起其他動物的爭奪。
「他必殺我」:原文可以翻譯為「看啊!他殺我」或者是「若他殺我」、「雖然他殺我」。
「我雖無指望」: 原文也可以翻譯成「我仍仰望他」或「我仍要等候他」。
b.願友人同意他無辜(17-19節)
約伯要求朋友們聽他將要說的話,安靜地聽他的申述(17節)。他雖為自己的完全、正直力辯,並不表示他不相信神(18節)。只要有人能證明甚麼樣的罪導致他受苦,他一定會不再說話,甘心撒手人間(19節)。
約伯顯然自覺清白,他強調,若有人與他爭辯,並能指出他的過錯,他才會安靜下來,死而無怨。
2、有關與神的言論(十三20~十四22)
(1)求神廣施憐憫: 求神兩件事(十三20-28)
「惟有兩件,不要向我施行,我就不躲開你的面,就是把你的手縮回,遠離我身,又不使你的驚惶威嚇我。這樣,你呼叫,我就回答,或是讓我說話,你回答我。」(20-22節)
約伯要與神相交的意願是很強烈的,他求神二事:a.收回對他的刑罰(21節);b.對他說話,回答他的問題(22節)。
「你呼叫,我就回答,或是讓我說話,你回答我」: 表明神若不主動,人根本沒有資格與神對話。表面上,是人主動決志、禱告、事奉,實際上是神先呼召。
「我的罪孽和罪過有多少呢?求你叫我知道我的過犯與罪愆。」(23節)
約伯到現在還未明白,受苦對他有比刑惡罰罪更高更深的意義,他仍在「受苦乃因犯罪」的層面上思考,因而得不到解答,此處所用「罪孽」、「罪過」、「過犯」、「罪愆」指的都是罪。
「你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24節)
約伯不明白何以正直人反受苦,但他更不明白何以在他的苦難中神緘默不語,仿佛把他當成仇敵,一句話也不回答他。「為何」這個字,包括了下面的內心所有問題:
a.軟弱
「你要驚動被風吹的葉子嗎?要追趕枯乾的碎稭嗎?」(25節)
他沈痛地承認,自己在神無可抗拒的大能之前的脆弱與無助,因為他如同被風吹的葉子與枯乾的碎稭。
b.懷疑
「你按罪狀刑罰我,又使我擔當幼年的罪孽。」(26節)
約伯不明白自身有何罪招來苦難,他只能推想必定是「幼年的罪孽」帶來的後果。
c.自責
「也把我的腳上了木狗,並窺察我一切的道路,為我的腳掌劃定界限。」(27節)
「為我的腳掌畫定界限」: 可譯為「在我的腳掌上畫記號」。古代對待奴隸,在奴隸身上加烙印、畫記號。
約伯視自己如同神的囚犯,腳上木狗,時刻受監視,並在腳掌上加記號,受到像奴隸般的苦楚。
約伯求神不再責打及驚嚇他,使他可以和神好好地談論,使他的受苦原因可以水落石出。他無緣無故受此大難(28節),實在心有不甘,他只想知道是為了甚麼。
約伯認為他雖不住呼求,但神始終避而不答(24節),這是他最難受的了。
約伯對神的信心實在值得我們效法,他寧願為辯白自己的冤情死在神手中。他相信神是公義的,又是全能全知的,一定知道他受苦的原因。他受苦不可能因罪,但真正原因是甚麼呢?神又不答。
如果有一日我們也落在約伯的處境,呼天不應,喚地不靈,我們仍信神嗎?
《還是相信》
「他雖殺我,然而我還要信靠他。」(伯十三15直譯)
「因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提摩太後書一章12節直譯)。
人生如渡洋海,不免遭遇風浪。一位老於航行者說道︰「當浪高如山,風疾如火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將船停在一個地方,讓它一直留在那裡。」
在基督徒的生命中也是如此。有時,像保羅一樣,「我們被風浪逼得甚急…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願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徒廿七18-20)在這樣的光景中,我們只能做一件事︰將自己停在一個地方。
那時候,理由不能幫助我們;竭力掙扎,也不能產生效果;以往的經驗,不能給我們亮光;甚至禱告,也得不著安慰。我們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安息我們自己在一個地方,一直留在那裡。
我們只能安息在神的胸懷中;來的無論是狂風,暴雨,駭浪,怒濤,轟雷,閃電,濃霧,冰山…我們只要緊緊抓住舵柄——神的信實、誓約,和在基督耶穌裡不止息的愛——就好了。
神的恩典不能使我們逃避風浪,卻能使我們經過風浪;不能保我們不遇危險,卻能保我們穩到彼岸。
–引自《荒漠甘泉》四月1日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約伯用甚麼比喻朋友們的辯論是何等抽象、膚淺?
2.「你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這話裡在敘述甚麼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