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十四、詩篇第十四篇
本篇主題: 神不撇棄罪惡的世代
這是一篇論及愚頑人的智慧詩,描寫神的子民在不信神、敵對神環境中的艱困處境,也說明無神論思想的邪惡本質。本篇內容與五十三篇相同,只有第五、六節略有出入,都是講惡人的愚妄。
本篇主題與先知及智慧文學接近;極似耶利米書五1與八6。
大部分苦難詩篇都控訴惡人的罪惡,聲明義人的苦難,本篇詩則表明惡的起源與本質。屬世的愚蒙與邪惡的根源,都在於無神論人生觀(十4;箴一7)。愚頑是與生俱來的蒙昧,行惡是罪的具體實踐。
這是一個罪惡的世界,人不單抗拒神,更迫害神的子民。他們似乎掌管了這世代的一切,但神稱這等人為愚頑人,因為神才是那位掌權者。
(一)惡人的惡行(1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
「愚頑人」:並非是在知識上無知,而是在行為上「偏離正路」(3節),「故意不認識神」,因此「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一29)。
「沒有神」:原文是「沒有獨一真神」,大衛的時代並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
甚麼人被稱為愚頑人呢?就是那些在真理上愚拙,卻對惡事聰明的人。他們在心思意念中摒棄了神,順從肉體,以一己之好惡來行事為人。
這些人不行神所喜悅的事,並且攻擊和羞辱那些凡事討神喜悅的義人。這些人因著行為愚拙,使他們未能分辨聖潔與邪惡。
在我們四圍是否常出現這等人呢?我們可以指出惡人的愚昧,但他們的行徑正好成為我們的警戒。
(二)行惡是普世現象(2-3節)
「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明白的」:「領悟」、「有洞察力」。
「都偏離正路」:「偏離」是指越過界限。神是生命的創造者、源頭、中心,人與神隔絕,當然會迷失正確途徑。真正的生命之道惟有聖經真理(約十四6)。
「變為污穢」:「道德上的敗壞」、「被污染」,聖經中僅出現三次(詩十四3,五十三3;伯十五16)。
「連一個也沒」,這並非誇大之辭,因為每一個罪行都意謂:人厚著臉皮,自以為比神知道得更多;並且內心腐壞,愛惡勝於愛善。這句話提醒基督徒幾件事:
1.在神看來,沒有一個行善的人。故此,任何人絕不能自稱義人。
2.世人都是罪人,只是犯罪程度上的區別而已,惟有神可以依靠。
3.雖然如此,神卻稱我們為聖徒、他的百姓。並非因我們有資格,全在於神的揀選、稱我們為義,惟有凡事感恩。
4.雖然聖徒在世上不能完全成為聖潔,但只要順服真道,就能不偏離成聖之路(林後五17)。
神幾乎找不到一個明白真理和尋求祂的人,於是祂沉重的哀嘆,也顯示了情況的嚴重。保羅在羅馬書三章,引述這兩節經文來支持他的說法,即人類普遍且不斷地犯罪(參羅三10-12)。
(三)神仍在掌權(4-7節)
「作孽的都沒有知識嗎?他們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飯一樣,並不求告耶和華。」(4節)
惡人壓迫自己的同胞,就像天天吃飯一樣,不當一回事。對剝削者和世俗人的描寫,以動物吃飽的滿足神情來刻劃,這種筆法,惟有箴言那行惡淫婦的形容,方能相比(參箴三十20)。
「他們在那裡大大地害怕,因為神在義人的族類中。你們叫困苦人的謀算變為羞辱,然而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5-6節)
「神在義人的族類中」:可作「神在義人的會中」,表明神和義人同在。所以,惡人在義人的會中只有懼怕的份。
惡人當道,荼毒了整個社會(4節),因為他們未能看見自己的結局就是神的審判,在那裡必要「大大地害怕」(5節)。義人卻不致絕望,因為神在他們中間,作他們的支持和保護(6節)。
否定神的人,必然會無知、無畏地逼迫神的百姓。然而對付神的百姓「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亞二8),神必為他的百姓申冤,「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來十30)!
「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他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7節)
「耶和華救回祂被擄的子民」:也可譯為「耶和華恢復祂子民的財富」。
人類的歷史已經證明,亞當的後裔不可能藉著教育、知識、科技或心理輔導來提升道德、實現和平,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亞當的後裔唯一的得救之路,是接受「從錫安而出」的彌賽亞基督作救主。
神的拯救快要臨到那些受苦中神的子民,因而他們要歡樂,惡人卻要「大大害怕」。我是因惡人而懼怕,或因神的同在、拯救而歡欣呢?神是可信可靠的,投靠祂的,祂便作他們的盾牌。
《沒有神》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詩十四1)
古時有一位國王,召來一位弄臣對他說:「阿呆,我把這紙製的王冠給你,你可以當傻子國王,一直到你遇見另外一個比你更傻的人,那時你就把你的王冠給他戴吧!」弄臣聽了,就跑去喊著說:「我是王子,我是王子!」
一天,國王病得很重,也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但不願使這位心地單純的弄臣受罵,而向他說:「我要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現在召你進來,乃是向你道別。」
弄臣反問:「你要到那裡去呢?」國王回答說:「我不知道。」「在那邊有沒有朋友接待你,要多久才回來?」國王回答說:「在那邊我沒有認識的人,我也不回來了。」
「那你這次不同尋常的旅行,一定作了很好的準備吧!」「沒有,我還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弄臣就說:「啊!王啊,你是比我更傻的呆子,為何未作準備,要去的地方都不知道。」於是取下他的紙冠戴在這臨死的國王頭上。
昔日在楚國的大市場人煙稠密的地方,有一個人在金舖的櫃檯上搶一錠金,被人捉去交給審判官。審判官問他說,你那麼膽大,在大庭廣眾的地方,也敢搶人家的金錠。
那人回答說,我沒有看見一個人,我只看見一錠金在櫃檯上,才敢去拿,若有一個人在那裡,我就不敢去拿。這是金舖的人不對,不是我膽大妄為。
事實上這故事不是沒有人在那裡,是那人看見金,看不見人。這故事也如同「掩耳偷鈴」,自我陶醉,自以為聰明的愚頑人。
–摘錄自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愚頑人」,是指誰?他心裡說:「沒有神」,這是為什麼?
2.「偏離正路」是甚麼意思?人為何會「都偏離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