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四)大衛做以色列王(十一1-9)
本段經文記載的大衛,並未提及大衛牧羊童子的出身、與歌利亞的戰鬥、在掃羅王宮中的侍奉以及逃亡生活,甚至連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七年的事都略去不提。顯然這些都不是本書所關心的。
這裡要介紹的是一個全以色列人都擁戴的君王(3節),以耶路撒冷為政教中心(7節),有神與他同在(9節)。大概是因為撒母耳記已詳細記載這些事,編者認為不必複述。
1.大衛在希伯崙受膏為王(1-3節)
「以色列眾人聚集到希伯崙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你的神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1-2節)
「以色列眾人」:原文是「全以色列」,意思是包含南北兩國的所有以色列各支派的代表(參3;撒下五1)。
「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本書作者將大衛塑造成真正的牧者,掌權者,是耶和華的代理人。
大衛得天下固然是他在軍事和政治上取得勝利的結果,但以色列長老請求他作王時,舉出三項理由:
(1)血統:承認大衛是骨肉,他的統治是國內政權的轉移,而非外族的入侵。
(2)歷史:肯定大衛歷來對國家的貢獻。
(3)宗教:見證耶和華與大衛所立的約。
「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3節)
「以色列的長老」:正如祭司以向神獻祭為業,長老則以治理百姓為業(申二十一6,聖經中的長老職分)。
「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指神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派撒母耳膏立大衛為王。
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並照著律法的律例舉行戴冠儀式。這律例就是膏立為君王,膏抹意味著分別為聖(出三十26)。這種膏油儀式反映了神政政治的特點,也是彌賽亞在新約時代所要領受的標誌之一。
這裡簡要的說明全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膏立大衛作王的經過。上帝、大衛與全以色列人都有共識,大衛王朝是以色列的正統王朝(上帝應許、百姓擁戴、大衛自己也願意)。
2. 大衛攻取耶路撒冷作京城(4-9節)
「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時耶布斯人住在那裡。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決不能進這地方。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4-5節)
「大衛和以色列眾人」:進攻耶路撒冷一事雖然可能只是由大衛的近衛部隊執行(參撒下五6),可是作者指出這不單是他們的計畫,也是全體以色列人的意願。
本書特地把「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撒下五6)改為「大衛和以色列眾人」(4節),以強調大衛是十二支派的王。
大衛原先在希伯崙登基作猶大王,希伯崙屬於猶大支派,離北方的支派比較遠,因此,大衛需要一個更理想的首都,促進神百姓的合一。
而「耶路撒冷」位於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的邊界上,雖然被分給了便雅憫支派(書十八28),但便雅憫和猶大支派都沒能攻取它(書十五63;士一21),此時還在耶布斯人的手中。這城超越了支派之間的競爭,不屬於任何支派。
大衛登基後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攻佔耶路撒冷,把它建為京都。這樣做的用意有三方面:
(1)從地理來說:
耶路撒冷城扼守著南北、東西交通幹線的交匯點,而位置在希伯崙之北,位於全國交通、文化、商業的心臟地帶。
(2)從歷史來說:
南面的希伯崙和北面的示劍都是希伯來民族的歷史名城,大衛顯然要擺脫與這些地方的歷史糾結,另覓新址作為王朝的京都。
(3)從支派的關係來說:
耶路撒冷城不隸屬任何支派,且位於南北支派的邊界上,有利於緩和彼此的衝突。攻佔耶路撒冷並不是靠著大衛與幾個勇士,乃是靠著整個以色列百姓的團結一致(1、4節)。
大衛知道南北兩邊對他的期待,他沒有選擇妥協任何一方,而是做一個新的選擇。耶布斯並不隸屬任何支派,這是突破,也是創新。而大衛這個選擇明顯的得到尊重與支持。大衛取得耶布斯以後,那城就叫做大衛城(7節)。
「大衛說:誰先攻打耶布斯人,必作首領元帥。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先上去,就作了元帥。大衛住在保障裡,所以那保障叫作大衛城。」(6-7節)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是大衛的外甥,他從耶布斯人的秘密水道攻進耶路撒冷(參撒下五8)。帶兵奪城的約押,在本書內的形像是大衛的得力助手,大衛建造新城牆,約押就修補舊有的部分(8節)。
「保障」: 即堡壘或要塞。這裡是指「錫安的保障」(5節),被大衛攻取後改名為「大衛城」,成為以色列的首都。
「大衛又從米羅起,四圍建築城牆,其餘的是約押修理。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8-9節)
「米羅」:「壁壘」或「土墩」。應該就是指耶路撒冷古城中發現的「石製的階梯構造物」,在堡壘中起重要作用。
大衛不但選擇了一個重要的地方作為首都,他更知道如何建造首都的格局。他優先建立一個穩固的城牆(8節),奠定了以色列王朝的整個基礎,使得耶路撒冷成為長期的國都與未來聖殿的所在。
「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9節)
大衛神話般的急速成長,並非因為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並非因為百姓欣賞他。大衛之所以能夠稱霸近東世界的根本原因,是靠著在背後動工的神。
《屬靈領袖》
「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代上十一3)
大衛取代掃羅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從歷代志上第十一章1-9節這幾節經文中,我們對領袖有四方面的認識:
1. 領袖由民眾所認許(1-3節):
早在此時七年之前,猶大支派已經承認大衛為其君王,此刻以色列人始接納大衛,並膏他為王。一個沒有百姓支持的政權,根本不要期望可作長久的統治:屬靈領袖若沒有信徒的支持,他也只是掛名領袖而已!
2. 領袖的選立在於神(2節下、3節下):
「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
大衛的治權,一方面來自百姓的認許;另一方面則是神的選立。神權為主的以色列如此,自命以神為主的教會豈不也應如此?今日當我們要尋找領袖時,神是否參與其中?那領袖是否神的選召呢?
3. 領袖的職責(2節下):
「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
以色列的長老指出君王有兩方面的職責:一是牧養(原意是餵養);二是作以色列的君(「君」原意是管治者)。
作為屬靈領袖,供養信徒屬靈生命固不能缺,以神的道管治他們,也是他的職責呢!今日有只餵養而不管治、或只管治而不餵養的屬靈領袖在你們當中嗎?
4. 屬靈領袖必有神的同在(9節):
「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
這裏作者以「萬軍」作為神的形容,表示祂的至高與力量,要作一個戰無不勝。日見強盛的屬靈領袖,神同在是根本的條件。
多少聖經中的偉人,一旦為神所棄,失去神的同在,他們的收場是何等慘淡啊!神是否同在,可能並不是在乎神站在那裏,而是我們是否站在神所站的地方。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說明一個君王的角色當如何?
2. 大衛登基後設立耶路撒冷為京都,主要有哪三方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