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四)大衛打敗亞捫人和亞蘭人(十1-19)
1. 大衛的使者受辱(1-5節;參代上十九1-5)
亞捫王拿轄死了,大衛因為與他有交情,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所以就差遣使者前去安慰新王哈嫩(1-2節)。
亞捫王拿轄究竟怎樣善待大衛,聖經中並沒有說明,很可能是大衛躲避掃羅追殺時與拿轄建立不錯的關係,因為拿轄和大衛當時都是掃羅的敵人(參撒上十一1-12)。
亞捫人的眾領袖卻認為大衛心懷不軌,告訴亞捫王哈嫩說:「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3節)從亞捫人首領的反應,可以看見,因著以色列的興起,周邊國家對以色列的急速成長的警戒心。
傾覆「這城」:應該是指亞捫的首都「巴拉」。
大衛原是想厚待哈嫩,安慰他喪父之痛,可是哈嫩不領情,竟恩將仇報,羞辱大衛的使者,「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使他們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4節)。
「鬍鬚」:當時的人認為「鬍鬚是男子性能力的象徵」,因此剃掉一半的鬍鬚,就有「去勢」的意味。
露出「下體」:「身體底部」、「臀部」、「屁股」。
按照以色列人的習俗,所有成年男子都留長鬍鬚,這是成熟與權柄的表徵。所以,大衛派往亞捫的使者被剃去一半鬍鬚的時候,就是受到極大的羞辱,失去尊嚴。被割斷下半截的衣服,也是一種羞辱的手段。
大衛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派人去迎接使臣,對他們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起再回來。」(5節)這件事大衛自己也覺受辱,故此,他不讓他們公開露面,直至「傷害」看不出來為止。
哈嫩的內閣顯然誤會大衛的好意,不過就算是他們認為大衛不懷好意,也不用羞辱使節。這種行為等於是正式宣戰,而由後面的經文看起來,亞捫根本沒有獨力對抗大衛的能力。有時候人為了「面子」會做出很多傻事來。
2. 亞捫人備戰(6-8節;參代上十九6-9)
亞捫人知道他們已經跟大衛結怨,就派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準備聯合對抗大衛(6節)。這樣的動作形同對以色列宣戰,造成發動戰爭的條件。
「招募」:「僱用」。歷代志上(參代上十九6-7)記載亞捫人用了一千他連得銀子(三萬四千公斤)。
大衛聽見了,就差派約押統領「勇猛的全軍」出去迎戰。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瑣巴和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和瑪迦人,也分別在郊野擺陣(7-8節)。
「勇猛的全軍」:「強壯的整個軍隊」。可能表示約押不是帶一般的民兵出戰,而是帶職業軍人出戰。
3. 亞蘭人與亞捫人敗退(9-19節;參代上十九10-19)
本段記載了兩次戰役:
(1)第一次拉巴戰鬥(9-14節):
以色列和以亞捫為首的5個國家的聯合軍,在亞捫的首都拉巴附近展開激戰,獲致勝利。
約押看見自己前後受敵,就從以色列所有的精兵中,挑選一部分出來,使他們擺陣去迎戰亞蘭人,他把其餘的人交在他兄弟亞比篩手下,使他們擺陣去迎戰亞捫人(9-10節)。
這裡顯示約押的行動被敵軍掌握,導致腹背受敵。亞捫人守城,傭兵由後面攻擊以色列人。約押精確的掌握局勢,用少數的精兵對付傭兵,用大量的軍隊對付守城的亞捫人,並約定互相支援。
約押對亞比篩說,他們倆軍可以互相支援,又說: 「我們都當剛強,為本國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願耶和華憑祂的意旨而行。」(11-12節)
「剛強…作大丈夫」:原文是兩個「奮勇自強」、「奮勇自強」連接在一起。
「神的城邑」:原文型態是「陰性複數」,可能是指以色列的城邑,但更可能是指外約旦南部的城邑。如果約押打輸,這些城市立刻會被亞捫聯軍侵佔。
約押說:「剛強…作大丈夫」,意即他們都應當奮勇作戰,定出良謀,動用所有的資源來爭戰。他又說:「願耶和華憑祂的旨意而行」,他知道爭戰的結果在於神。我們應當善用才智與資源,好好順服神,並倚靠神得享美果。
於是約押和與他在一起的人前進,攻擊亞蘭人;亞蘭人在約押面前逃跑。亞捫人看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逃進城裡去了。約押就從亞捫人那裡回來,回到耶路撒冷去了(13-14節)。
約押雖然打勝,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理由沒有乘勝追擊,拿下亞捫人的首都。聖經學者認為時值秋冬換季之際,雨季即將來臨,不宜圍城,只好暫時罷兵回師。
(2)第二次希蘭戰鬥(15-19節):
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擊敗,就再聚集起來。亞蘭人的盟主「哈大底謝」差遣人,把幼發拉底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他們來到了希蘭,由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率領他們(15-16節)。
「哈大底謝」:他是當時亞蘭人的盟主。
「將軍朔法」:亞蘭人名將,後來被以色列軍殺死(參18節;代上十九18)。
這次大衛決定親自出征,大軍渡過約旦河,來到了希蘭。大衛殺了亞蘭七百名駕駛戰車的軍兵,四萬騎兵。又擊殺了亞蘭軍隊的將軍朔法,取得大勝利(17-18節)。
所有臣服於哈大底謝的王看見自己被以色列人打敗,就與以色列人議和,臣服於他們。於是亞蘭人害怕,不敢再幫助亞捫人了(19節)。
哈嫩本來不應該面對如此的羞辱,可惜,因為愚昧造成這樣的後果。
歸納一下哈嫩的失敗如下:
a.聽信讒言:
哈嫩不但任人挑唆,也聽信群臣的胡亂揣測(3節),以致對大衛生出猜疑,挑撥戰事。
b.以怨報德:
大衛以禮相待,即便不領情,理當以禮相報。但是哈嫩卻羞辱使者,燃起不必要的戰火。(4節)。
c.不顧後果:
衝動的行為,往往引起不堪設想的後果。其實哈嫩無須做到這麼絕,應該冷靜下來,仔細思想,便不會鑄成大錯,而招致慘痛的禍害。
d.頑梗固執:
哈嫩一意孤行造成傷害,甚至連累友邦,經過首次戰爭的失敗,仍不知悔悟。亞蘭人本著屬世的義氣,終於再次慘敗(18節)。
《道歉那麼難嗎?》
「亞捫人知道大衛憎惡他們,就打發人去,招募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與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撒下十6)
一句道歉的話,是這麼難說出口嗎?
由於哈嫩聽了錯誤的勸告,懷疑大衛差去的使者是奸細,因此羞辱了他們。之後他得知大衛憎惡他們,就立刻聯絡盟國,調集軍隊準備作戰。
他本來應當仔細考慮臣僕的獻策,即或不然,也應當與大衛洽談;而他既不肯認錯,又在出錯時不肯認錯,甚至大動干戈。結果造成無以數計的死傷,真是得不償失。
我們常常犯的錯,就是愛面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想為自己辯護。其實,認錯也是一種勇氣。應當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表達道歉以消除對方的怒氣,這樣,必可避免許多的紛爭。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哈嫩如何羞辱大衛的使臣?這樣做代表甚麼?
2. 亞捫人知道他們已經跟大衛結怨之後,做了甚麼事?這樣做的錯誤是甚麼?這件事對你的啟發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