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四)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王(二1-7)
1. 大衛在希伯崙受膏作猶大王(1-4節)
「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嗎?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哪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崙去。」(1節)
「希伯崙」: 字義是「聯合」,位於洗革拉東北。此城的建造比埃及的鎖安城早七年(參民十三22),而鎖安城約建造於西元前1720年左右。
掃羅已死,大衛是王位合法繼承人(看撒上十六13),而且由於這期間更多的勇士湧向他(代上十二16-21),大衛的勢力大大擴張,看起來接收以色列王權,已萬事具備。
但他沒有憑自己的實力和族人的支持魯莽行事,而是先尋求神的旨意。神的靈與他同在,立刻得到答覆,要他上猶大地古城希伯崙去。猶大人來到希伯崙,在那裡「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有人告訴大衛說:「葬埋掃羅的是基列雅比人。」(4節)
「膏大衛」:這是大衛的第二次受膏(作猶大的王)。第一次受膏是十五年前由撒母耳舉行的(撒上十六13),而第三次受膏是在七年半之後,將會任命他作以色列全地的王(撒下五3)。
「作猶大家的王」: 指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僅猶大支派承認他是王。
2. 大衛差人激勵基列雅比人(5-7節)
大衛登上王位後,派使者到埋葬掃羅的基列雅比人那裡,稱讚了他們為掃羅所做的事。由於他們曾得掃羅拯救(撒上十一),這地方的人一直是掃羅關鍵性的支持者。
大衛的用意很明顯,是為了拉攏基列雅比人,試圖讓他們明白一件事,他們既然已經妥善安葬掃羅,就是已經報答他的恩情了。掃羅已經與世長辭,他們對掃羅和他一家已經沒有什麼虧欠了。掃羅昔日怎樣護衛他們,大衛也願意提供同樣的保障。
我們要探討幾個問題。
1.是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禱告求問神?(1節)
大衛雖然自知將要作王,而掃羅之死似乎是他作王的適當時機,他仍然求問神,應否回到猶大故土?應該去哪座城?
主要原因是大衛已學會忍耐等候,絕不願意走在神的帶領之前。關鍵點不在時機合不合適,而是神的旨意如何?即使情勢似乎很明顯,但在採取行動以前,還是要求問神,只有祂才清楚何時是最適當的時機。
2.掃羅都已經死了,大衛為何還須等候?
大衛在15年以前受撒母耳膏立為王,但那是在他家中私下進行的,只有家人知道。他必須要有更具體的、更讓全國認同的權威支持,否則無法使全國人民信服。
這時候,他如何耐心等候神就很重要。大衛繼續等候神,不是甚麼事都不做,他仍然盡自己本分做該做的事,在生活中去經歷神。
首先,他接受猶大人膏他做猶大家的王(4節);接著,他派人去與基列雅比人和解(5-7節)。他派使者到埋葬掃羅的基列雅比人那裡,就是神給他的智慧,讓他先去與對掃羅最忠心的族群和解。
他差遣特使去,肯定基列雅比人的作為,言下之意是邀請他們支持大衛的王權。雖然並沒有收到立即的果效,但是卻打下很好的根基。這樣,他既經過熬煉,日後登基,江山才能穩固。
(五)押尼珥在瑪哈念擁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二8-11)
「掃羅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8-9節)
「押尼珥」:掃羅的堂兄弟,也是軍隊總司令。
「伊施波設」:他的本名是「伊施巴力」(代上八33,九39),字義是「主的人」。後來應該是為了避諱「巴力」(迦南神)這個字,文士將之用「波設」(可恥)替代。
「瑪哈念」:字義是「雙營地」,是雅各回故鄉路上與天使會面之處(創三十二1-2)。位於約旦河東。
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的時候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但是猶大支族都忠於大衛;大衛在希伯崙治理猶大共七年半(10-11節)。這時候的以色列大部分支派繼續支持掃羅的王朝。
「作以色列王二年」:大衛在希伯崙作王七年,然後到耶路撒冷作整個以色列的王,因此這裡的「兩年」,很可能是大衛在希伯崙作王最後一、兩年,伊施波設才被承認即位當王(一開始可能是押尼珥想自己當王)。
當時整個以色列的中心被非利士人奪取,掃羅的王國退到約旦河東由押尼珥把持,以色列南方有大衛作王。掃羅死後的以色列的局面可以說是分崩離析的。
以色列人為何遲遲沒有接受大衛繼任王位?
大衛在希伯崙約5年半之後(主前1005年),在瑪哈念又成立了以掃羅之子伊施波設為王的一個政府。當時兩個王朝之間的交鋒勢不可避免(如撒下三章)。
沒有接受大衛立刻繼任王位主要的原因大概兩方面:
1.掃羅之子接任王位似乎是常理。
王位傳子是當時列國的作法,只是伊施波設庸碌無能,並不孚眾望。押尼珥用了五年時間才能取得少數支派的同意(9節),讓他登基,在位只有兩年左右(10節)。這裡所記接納伊施波設為王的五個地方都在北方,範圍有限。
2.對大衛還沒有足夠信任
以色列眾支派不能除去大衛逃避掃羅之時,一時依靠非利士人行為的疑慮(撒上二十一1-7)。
《誰做王》
「猶太人來到希伯崙,在那裡膏大衛作王。(撒下二4)
隨著掃羅及王儲約拿單死後,正常的政府機構也瓦解了,只留下兩位高職位的軍事首領,來填補這個政府的真空。
一個是押尼珥,他曾是掃羅的最高統領;另一個是大衛,他有一段時期,曾是掃羅的指揮官之一,但現在他在洗革拉猶大的西部邊界。在國家危機和緊急的時候,軍隊出來控制大局,這乃是經常發生的事。
這兩個人的行動相當不同。
押尼珥決定為自己爭取權力;故此他設立掃羅一個兒子作傀儡君王,他的名字叫伊施波設(8節以下)。這個行動,明顯受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的支持,一大例外是猶大支派。
有關伊施波設的王國,從非利士人最近的勝利看到一些影響的標誌。
雖然他被他的支派便雅憫承認為君王,卻不敢以基比亞為他的首都,好像掃羅以前那樣;他的首都和總部惟一安全地方,乃是在約但河東岸,離開非利士人的基地很遠。這樣他便選擇瑪哈念。
很難想像這樣的情況可以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主要地區的耶斯列、以法蓮和便雅憫有多少的控制權?現在非利士人再次於約但河西岸強盛起來。
無論如何,他無疑是個軟弱的王(靠著押尼珥的幫助),在一個軟弱的王國裏統治。押尼珥設立伊施波設,這個行動是很自然的步驟,但卻是自私的動機,並且沒有考慮上帝的旨意;他沒有徵詢任何先知。
另一方面,大衛第一步尋求上帝的旨意,然後他才由洗革拉遷到希伯崙,一個猶大的一個主要城市。希伯崙是很合適作首都的地方,大衛不像押尼珥那樣,他沒有篡權;而是猶大支派主動加冕大衛,使他作他們的王。
伊施波設的百姓接受伊施波設作王;大衛的百姓選擇大衛作王。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聖經強調上帝揀選的重要,這段經文卻也承認群眾選擇的重要。理想的統治者既被上帝所揀選,又同時完全被他的百姓所接受。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大衛如何登上王位?在哪裡登基?為何不是成為全以色列的王?
2. 伊施波設如何成為以色列王?在哪裡登基?有何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