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四、掃羅與非利士人爭戰(十三1~十四52)
13-14章記述了掃羅王在位第二年(主前1048)所發生的「密抹戰爭」,這是一場獨立戰爭。當時非利士發達的鐵器文化(十三19)而作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宗主國,以色列與之抗爭,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十三章敘述戰爭的前半。
(一)戰爭的導火線: 約拿單攻擊非利士的防營(十三1-4)
「掃羅登基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1節)
「掃羅登基年四十歲」:原文無此句。不過,他的兒子約拿單此時已經成年,能夠帶兵打仗(參2節),故這個年歲也是合理的。聖經記載掃羅作王四十年(參徒十三21)。
以色列開始實施君王統治之後,滿了兩年才廢棄昔日臨時性的徵兵制度(十一6-8),具備了常備武力。首批職業軍人共有三千人;兩千人和掃羅一同駐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人與約拿單一同駐在便雅憫的基比亞(2節)。
但是,國防力量的增強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而誘發了與鄰邦的持續性武力紛爭。
「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非利士人聽見了。掃羅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3節)
「迦巴」:位於伯特利的南方約8公里,耶路撒冷北方約9公里,地處密抹和基比亞之間,亦即掃羅和約拿單所統領的兩個以色列軍營的中間。
「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 「防營」,相當於前衛哨站。可能指突擊將該防營,並將它拔除。
「非利士人聽見了」:指非利士人的大本營已經接到前哨站被拔除的消息了。
「希伯來人」:通常猶太人不會彼此自稱「希伯來人」,這是外族人稱呼以色列人的名詞。
兩軍既然起了衝突,掃羅就派專差到全國各地,吹號角召集希伯來人出來作戰。掃羅所揀選的三千人大概是精選的侍從或禁軍,作戰人數不足。所以真正開戰,還是需要再徵招勇士。
約拿單這次的突襲,意味著以色列人試圖擺脫非利士人而獨立。他們回到當時的首都吉甲,重新整頓軍隊。
「以色列眾人聽見掃羅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又聽見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就跟隨掃羅聚集在吉甲。」(4節)
「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 非利士人之所以仇視以色列,直接原因是自己的防營遭到了襲擊,但更深刻的原因則是以色列立了自己的王(被視作獨立宣言,10章),擊敗亞捫之後,確保了自己的軍事力量。
所有的以色列人聽到掃羅突襲非利士人的前衛哨站,又聽到非利士人懷恨他們,就響應掃羅的號召,集合在吉甲。
(二)非利士的討伐軍隊出征(十三5-7)
非利士人在迦巴的前哨受到約拿單的攻襲,又聽見掃羅正在吉甲結集兵力,也來到密抹,準備戰爭,於是出動大軍壓境。此時,非利士的軍隊占絕對的優勢。
非利士人有戰車三萬輛(這數字在其他版本譯為三千輛),馬兵(駕駛戰車的人)六千(5節)。戰車三千輛的確是比較合乎當時的狀況,這樣,每輛車便有兩名士兵駕馭,合乎當代埃及、安那托利亞、亞述當時軍事行動的作法,每部戰車配置兩個馬兵。
以色列人被非利士軍隊的規模和威勢所逼,甚至被全然制壓,因此喪失士氣而四處逃命。甚至躲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6節)。
『山洞』,指山區裡大的洞穴,可以容納許多人;『叢林』,原文「蒺藜」,生在樹叢的外圍,形成一層保護網;『石穴』,指峭壁上的石縫;『隱密處』,指地洞;『坑』,原文「井」,指人工挖掘的深坑,可以藏人。可以說幾乎無處不躲。
當時以色列的戰力,不能與非利士人相提並論,既無戰車,連正式的刀槍也幾乎沒有(參閱19-22節),簡直以卵擊石,僅能打游擊戰。
「有些希伯來人過了約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地跟隨他。」(7節)
「希伯來人」:本書作者似乎有意將「希伯來人」(參3節)和「以色列人」有所區別,以色列人指奮起抗敵者,希伯來人則指一般平民。
「迦得和基列地」:指約但河東地的北部,離開戰場較遠。
(三)掃羅獻祭得罪神(十三8-15)
掃羅在吉甲,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這是當撒母耳膏掃羅時跟他的約定,掃羅記住了。可是撒母耳卻遲遲不來,百姓就離開掃羅散去了(8節)。
表面看來,掃羅遵從撒母耳的吩咐,在吉甲等候他七天,但當情勢看似不妙之時,掃羅便失去信靠神的心,擅自把燔祭獻上,期望聚集百姓,準備作戰(9節)。
正當他獻完祭的時候,撒母耳到了,就質問他為何這樣做?掃羅回答,因為等待撒母耳的時候,百姓都逐漸離開散去,而非利士人已在密抹集合;他怕非利士人攻打到吉甲,他卻還沒有禱告祈求,所以就勉強把燔祭獻上了(10-12節)。
掃羅私自獻祭的錯誤如下:
1.違背了撒母耳的指示(十18節)。
2.侵犯了祭司職權(代上二十四6)。
3.是自我為中心的,因為他覺得百姓離開他去了 (11節)。
當撒母耳指責他的時候,掃羅沒有承認自己的罪,卻嘗試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12節)。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13節)因此掃羅的王位未能世襲下來,而將被交給合神心意的人(14節)。
於是撒母耳離開吉甲,繼續他的行程。其餘的民眾跟隨掃羅,去跟他的軍隊會合。他們從吉甲到便雅憫地區的基比亞。掃羅數點他的軍隊,大約有六百人(15節)。
掃羅這種不聽從神和沒信心的表現,於日後與亞瑪力人交戰一事(15章)仍舊再犯,顯示他這次並沒有悔改,沒有學到教訓,以致神終於要棄絕他。
《勉強獻祭》
「所以我心裡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撒上十三12)
撒母耳預定在七日之內來到,這日期快要過了,仍舊沒有看見先知的影子。掃羅照著他的急性子忍不住了,就自行處理這件事。
他沒有祭司的職分,卻擅自執行獻祭。他以後確也表明自己不願執行這職分,但是這仍不是實話。他曾經違背撒母耳的命令,更試圖將神的事本末倒置。
1.失敗的主因
這件事似乎不大,從表面來看,也不致影響他喪失王位。但卻是他道德失敗的癥結。
他沒有順從主的命令,他又怎麼可以治理神的百姓呢?他不能控制急躁的性格,依照神的安排,怎能成為神揀選的器皿呢?他只求方便,卻不著重信心,又怎可成為合乎神心意的人?
急躁與不穩定是現代人心理的特徵,卻不可影響我們對神的事奉。不然,福音的進展受了阻礙,無法成就。
2.等候的功課
我們必須學習等候神,有時祂似乎沒有照預定的日期來到,但祂一定會來。祂要在十分準確的時刻,最恰當的機會,來幫助你。總要忍耐,不可使忍耐破產,你一定要有把握,知道安全必然來到,非利士人絕無法來侵犯你。
–引自邁爾《珍貴的片刻》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約拿單攻擊非利士的防營的理由是甚麼?產生怎樣的結果?
2. 掃羅私自獻祭,到底犯了怎樣的錯誤?這件事如何影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