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米利都一席話,結束了使徒行傳記載保羅的宣教事工。從此他前往耶路撒冷,被捕下獄,受盡控訴磨煉,最後要求前往羅馬上告該撒。
在此我們看出保羅的一生事工與主耶穌相呼應的地方。耶穌也是往耶路撒冷的,途中預言將要受苦害,他被捕受控,在猶太人和羅馬人面前受審。
九、保羅回到耶路撒冷的過程(二十一1-17)
(一)保羅一行由米利都出發在推羅停留(1-6節)。
保羅一行搭船由米利都出發直航哥士島,在帕大喇轉搭開往腓尼基的船。因為船要在推羅卸貨,就登岸拜訪一些門徒,跟他們一起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勸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1-4節)
他們「被聖靈感動」,預知保羅將在耶路撒冷遭遇危險。被聖靈感動並不等於得著聖靈的吩咐和命令;聖靈感動人,使人得知將要發生甚麼樣的事情,但是聖靈並沒有吩咐保羅不可如何如何。
這裏想要阻止保羅上耶路撒冷的,並不是聖靈,而是門徒們對保羅的愛心與關懷,他們不願意看到保羅在那裏遇難。
逗留的時間到了,信徒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都送別宣教士們到城外。大家都在沙灘上跪下來祈禱,然後彼此道別(5-6節)。
(二)保羅到了該撒利亞,就住在腓利家(7-14節)。
從推羅繼續航行,到了多利買,向當地的信徒們問安,跟他們住了一天。接著航行到該撒利亞,到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與他住在一起。他是耶路撒冷被選出的七位執事中的一位(7-8節)。
保羅等人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分別在推羅(3節)、多利買(7節)及該撒利亞(8節)等地停留。保羅等人善用停留的時間,分別主動地找到當地的教會及信徒,彼此分享問安,離開時亦依依不捨。
他們之間的友誼值得我們努力學習及效法。因為教會是普世性的,讓我們也有這樣的胸懷,主動地與肢體相交,並能彼此勉勵。
腓利自從到了該撒利亞之後,就一直未提及了(參八40)。他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8節),為要與使徒腓利有別。
腓利有四個女兒,都未出嫁(處女),且作先知說預言(9節)。她們雖有說預言之能,卻並沒有預言保羅的際遇,而是一個先知叫亞迦布說了預言,他是從猶太來的(10節)。因此,大家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12節)。
「說預言的」:「宣告領受的默示」。「女先知」的意思,除了可以說出未來的事情之外,主要是有「替上帝發言」的恩賜。
「我們在那裏多住了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10-11節)
「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 猶太先知常有一種習慣,就是當他們的言詞不能盡意表達時,便用一些實物或身體動作將其信息戲劇化地傳達出來(參王上十一29-31;賽廿3-4;耶十三1-11;廿七2;結四章;五1-4)。
「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先知亞迦布只是指明保羅必要在耶路撒冷被捆綁,卻未說主不許他前去(參11節),因此他們的苦勸阻止顯然是出於人自己情感的意思,而非聖靈的意思。
這些主裡的同工同有聖靈的感動,所以都知道保羅在耶路撒冷會遭難,因此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
這讓我們有些迷惑,難道同一個的聖靈,一方面感動保羅前去,另一方面卻又感動其他信徒勸阻他?
不是的。事實上聖靈都一同感動眾人,知道保羅此行會有危難。只不過保羅堅持要面對危難,而其他信徒則勸阻他不要走入危難中。
其實,當時保羅何嘗不也正面對這些掙扎?一方面確知神的引導,要將福音傳至西班牙,故要上耶路撒冷、赴羅馬,然後取道前往西班牙,但卻要面對捆鎖與危難;另一方面是各地信徒的關心與愛護,不想他冒險犯難。
結果他選擇了為主受苦,甘於捆鎖,為要完成神所交付的使命。他實在不容易下決定,但感謝神,他下了正確的決定。肢體的關心誠然可貴,但順服神的引導更為重要。日後我們面對類似的情況時,能否效法保羅的榜樣?
保羅卻回答:「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大家無法說服他,就都住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就不再說話了(13-14節)。
(三)保羅到了耶路撒冷,住在居比路人拿孫的家(15-17節)。
過了幾天,他們就上耶路撒冷去。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陪同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居比路人拿孫家裡住宿;這個人是早期的門徒。
「有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和我們同去」:當時正值五旬節節期,耶路撒冷到處人滿為患,甚難找到居停之所。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為著能讓保羅等人有地方休憩,特意一路伴隨,其愛護之情,由此可見。
拾壹、保羅在猶太人面前的見證(二十一18~二十三35)
一、保羅會見耶路撒冷教會領袖(二十一18-26)
(一)保羅一行去見雅各和長老們(18-19節)。
保羅進到耶路撒冷,便立即去見雅各及眾長老(18節)。他的述職報告包括:
神使用了他來傳道及他在外邦人中間所行的(19節)。
神用他「傳教」: 原文是「服事」,應該包含「傳福音」與「募集捐款」這些事。
他「在外邦人中間所行的」:重點是「外邦人」中間,他是外邦人的使徒,努力在外邦人中間傳道,並且有令人振奮的成果。他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全心投入,結果多人歸信。我們在福音事工上是否也能如此?也能專心?
他沒有標榜自己的努力或功績,反而以一切皆為神作工的成果。這對我們有很大的提醒,無論是宣教士的述職報告,教會牧者的週年事工報告,甚至是肢體的分享見證,都可以從保羅身上學習。
(二)長老們知道保羅的處境危險(20-25節)。
使徒們除了為所聽見的歸榮耀給神,讚美神之外,別無可說。
可是,他們深知當時還有不少人對保羅存疑甚深,雖然他們本身並不同意這些人的觀點。他們說,信主的猶太人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仍熱心於「律法」(20節)。這些人也許就是指信主的法利賽人(參十五5)。
這等熱心於律法的人士,聽信謠傳,指控保羅教訓住在外邦中間的猶太人,禁止替孩子行割禮。他們以為保羅不單不叫外邦人遵守摩西的律法,甚至連猶太人信徒也不用遵守;他們說保羅不遵守「條規」(21節)。
「條規」:「習俗」、「慣例」。
怎樣處理這些謠傳,仍然大成問題(22節)。於是教會領袖提議保羅要採取實際行動,清楚表明這樣的控告是不屬實的。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中剛好有「四個人有願在身」(23節)。
雅各及眾長老建議保羅跟這幾個人一起行剃頭的潔淨禮,希望消除猶太人及猶太信徒的誤解,使其他人知道保羅並沒有叫人離棄摩西的律法(24節),這建議保羅也同意了。
「剃了頭」表示這是拿細耳的願(見十八18)。許願結束時要在聖殿獻祭,這是猶太人所公認的敬虔舉動。
「一同行潔淨的禮」(24節):保羅本來也要還願,就算不是還願,保羅從外邦回來,也需比照接觸過死屍來潔淨自己(可由第二世紀成文的米士拿規定中看到),所以也要一同行潔淨的禮。
使徒們再次重申幾年前的耶路撒冷決議案,外邦人基督徒不須遵行猶太律法,只要「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25節,參徒十五22-29)。
顯然,耶路撒冷教會的領導者了解也認同保羅的福音工作,但是一般信徒被謠言誤導,以為保羅要求猶太人叛離猶太教。事實上保羅並未要求猶太人叛離猶太教,只是說明非猶太人不需要先變成猶太人才能得救。
(三)保羅遵命帶四個人去聖殿行潔淨的禮(26節)。
「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
第二日,保羅就上聖殿行潔淨之禮,也報明那四人的拿細耳許願日期已滿,和他自己潔淨之禮於第七日同時完結。
保羅其實是貫徹了他「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的原則。他不是沒有立場,他的立場是傳福音,而福音是不變的真理;但福音不是活在一個真空的狀態底下,福音常要穿上文化的外衣。
當保羅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的時候,他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說的,向甚麼文化的人,他就接受他們的文化,以他們的文化來傳出福音不變的真理。
《我願意》
「保羅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廿一13)
當拿破崙登上歷史舞臺時,他為自己的權力,發動了不斷的戰爭。奧地利人、普魯士人、俄國人,都受過他的侵略。
拿破崙每次勝利後,都把自己的親屬安置在那些國家的寶座上,他把他的兄弟立為德意志的國王,另一個為西班牙的國王,一個妹夫為意大利南部國王。妄圖建立一個以拿破崙為中心的天下大帝國。
但是他失敗了。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滑鐵盧一役,他徹底被打垮了,他被遣送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這時,他僅有的一個衛兵竟反抗不聽他的命令,當時拿破崙嘆息一聲,說了以下的話。
「啊﹗世界上只有耶穌基督最偉大,想我拿破崙,當大權在握時,叫誰死誰敢不死?個個唯命是從。但如今失敗後,連衛兵也不聽從我使喚了。可是耶穌基督祂手下無一兵一卒,自從被釘十架後,不知有多少信徒願意忠於祂,為祂死也甘心。」
這就是拿破崙一生痛苦中所得出的教訓。
歷史證實,確實是這樣。一本教會歷史全然是血所寫成的,不知有多少萬千為基督的名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
我們就舉保羅來說吧!當他上耶路撒冷路過該撒利亞時,有一位先知名叫亞迦布,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比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邦人手裡。」
路加說,「我們和本地人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二十一10-13)。
眾信徒的眼淚,並不能軟化保羅甘為主犧牲的決心。
引自《喻道故事續集》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保羅等人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分別在哪裡停留?做甚麼?你學到甚麼?
2. 該撒利亞的幾個門徒如何幫助保羅一行人?你學到甚麼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