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全教會被逼迫(八1-3)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1節)
「這日」:即指司提反殉道的那一日(參徒七57-60)。
很可能被逼迫的對象主要是司提反為首的「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所以使徒才能繼續留在耶路撒冷中。
留在耶路撒冷的使徒,有十二使徒以及可能包含另外一些人,他們大多以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為主要語言(參一14-15),也未像司提反那樣批判聖殿。
「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2-3節)
「捶胸大哭」:「做了大大的哀痛」,也就是舉行喪禮的意思。這樣的作法跟約瑟安葬耶穌一樣,是違反以色列人常規的,因為司提反是重犯,理應不能舉行喪禮為他哀痛。
司提反被害,成為耶路撒冷整個教會受迫害的先兆,這無疑是同一群人的行徑。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用「逼迫」(1節)一字。雖然危機重重,仍有敬虔的教會人士把司提反正式埋葬。
這時,掃羅領頭攻擊教會,他進各人的家,拉他們下在監裏,連女人也不放過(3節),顯然是相當宗教狂熱的表現。本段藉強調掃羅之名,指他是教會的逼迫者,襯托出他後來的改變何等奇妙(九1-31)。
本章一開頭是一段結語,又好像是引言。短短的三節,結束了司提反的故事。其中略微提到他怎樣被埋葬,但最重要的則是為下面的故事鋪路:司提反之死導致大逼迫,門徒四散,福音因此得以廣傳(八4-40,十一19-30)。
四、腓利的福音工作(八4-40)
(一)腓利在撒瑪利亞的工作狀況(八4-25)
1.逼迫的結果(4-13節)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4-5節)
「下」撒瑪利亞城:「下來」,因為耶路撒冷地勢比較高,所以用「下」這個動詞。此動詞在新約中用了81次,使徒行傳用了19次,凡是由耶路撒冷到別的都市,常常都是用「下到」。
「撒瑪利亞城」:「撒瑪利亞的一座城」。
路加並沒有說明城名,但有可能是行邪術西門的出生地「基達」(教父游士丁的說法)。古時的撒瑪利亞城在耶穌時代已經改名為撒巴斯特,該城已經很少有撒瑪利亞人居住,而是一個非常希臘化,以外國人為主要居民的城市。
受逼迫結果卻是好的,那些被趕逐離家,或自己覺得要走避的人,在各處傳揚福音。信徒四散,導致教會使命踏上最重要的一大步。我們可以這樣說,有了逼迫,他們才能實踐主的命令(參一8)。逼迫司提反帶來福音的廣傳及得勝。
「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6節)。
『同心合意』:指眾人都有一致的反應;『聽從他的話』:指接受他所傳講的福音。腓利的聽眾,十分留神聽他,似乎造成一種群眾運動。
腓利與使徒一樣,有行神蹟的能力,成為他信息的印證。他像彼得一樣,能趕逐污鬼,眾人聽見鬼大聲喊叫,從附著的人身上出來,他們又看見癱瘓的、瘸腿的行走(7節);在此腓利的作為又與彼得和耶穌相符。
這些醫治的大能叫眾人大大歡喜(8節)。基督福音所到之處,解決了人間兩大痛苦:(1)被黑暗權勢轄制的痛苦(約壹五19);(2)飽受肉體軟弱無力的痛苦(羅七24)。因此,福音能夠給人們帶來喜樂。
城裏有一個人叫做西門,妄自尊大,以邪術異能迷惑百姓。百姓被他蒙蔽,甚至稱他為「神的大能者」(9-10節)。西門或許自稱為神,也有可能自稱是神在地上的代表。因為他長久用邪術迷惑他們,所以他們聽從他(11節)。
腓利傳道的結果,就是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12節)沒想到西門也信了,也受了洗,又跟著腓利(13節)。
2.使人受聖靈(14-25節)
耶路撒冷使徒在聽見撒瑪利亞人樂意接受神的道,就差派彼得、約翰兩人去視察(14節)。福音傳到撒瑪利亞,是很大的邁進,使徒很自然要去看看那裏的情形,以了解這個教會發展的新事件。
彼得、約翰抵達之後,便為信的人禱告,叫他們受聖靈(15節),並為這緣故按手在他們頭上(17節)。「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16節)。
「按手在他們頭上」(17節):原文沒有「頭上」,只有「按手在他們之上」。
我們要知道,受聖靈並不一定須透過按手(參二38),有時十二使徒根本不在場(九17);還有,腓利為埃提阿伯太監受洗時,就接受了聖靈,並沒有其他步驟。另一方面來看,聖靈也可以在受洗之前降下(十44-48)。因此,受聖靈與洗禮不一定同時發生。
所以,這裡所記主要原因,是神在彼得、約翰未來之先,暫且保留不賜下聖靈,『為要使撒瑪利亞人,完全與耶路撒冷的信徒團體契合』。
這看法可從哥尼流受聖靈的情形得著支持;彼得明明作證,說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起初臨到門徒身上一樣,兩種經歷是一致的(十一15-17)。
西門看見使徒有賜聖靈的能力,他不但想自己得聖靈,而且想得能力,可以賜聖靈給別人(18-19節)。結果得到彼得嚴重的警告,讓他知道,他若不改變態度,將被教會驅逐出去(20節)。
這段經文不是要考究西門有沒有「重生」,這裏側重的是他想得聖靈能力的惡慾,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徑也不對。
擁有屬靈的權柄是很嚴肅的責任,不是一種特權;有這權柄的人,必須時時警覺,不落入試探去轄制在靈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財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
西門把賜聖靈看作一種魔術手法,甘願付錢買這特權,更顯出他完全誤解了聖靈的本質。西門的反應是求使徒為他祈求,好叫所說的審判沒有一樣臨到他(24節)。
「使徒既證明主道,而且傳講,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瑪利亞好些村莊傳揚福音。」(25節)
彼得他們看到聖靈降臨在撒瑪利亞人身上之後,觀念似乎有所轉換。路加沒有記載他們來的時候有傳福音的行動,但離開撒瑪利亞時,使徒們就邊走邊傳,把撒瑪利亞人當成是可以領受福音的人了。
這故事以一句敘述結束,說明使徒回耶路撒冷途中,在許多撒瑪利亞村莊講道傳福音。這樣,撒瑪利亞人歸入教會,就被肯定了。到了後來,撒瑪利亞已理所當然是教會整體的一部份了(參九31)。
《撒瑪利亞人受聖靈》
「於是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受了聖靈。」(徒八17)
「聖靈的洗」與「聖靈重生」乃是同一件事,而且不一定會有任何特殊的表現。因保羅明白地說:「豈都是說方言的嗎? 豈都是翻方言的嗎?豈都是行異能的嗎?豈都是恩賜醫病的嗎?」(林前十二29-30)
既然這些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更遑論那些聖經中未曾提到的怪異經歷了!事實上,「都從聖靈受洗」之動詞是簡單過去被動式,意指過去一次成就的動作,故那是指初信主時的那一次「聖靈重生」了。
那麼為何會有五旬節及撒瑪利亞的兩個特例呢?
首先,五旬節時的門徒有許多位已跟從主耶穌兩三年,並也真心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和死而復活的救主。雖說五旬節之前,聖靈尚未正式降臨,但他們很可能是已經奇妙地被聖靈重生了的信徒。
因主耶穌曾確切地說:「信他的人有永生。」(參約三15、 16,五24,六40等)但為何那些已經得到「靈生」的人還要接受「靈洗」呢?主要原因是教會要在五旬節那天「有形地」被成立起來。
神要藉聖靈「公然、正式的降臨」而形成基督的身體,並使分散在15個地區之猶太歸國僑民,以後也因信基督耶穌而加入這嶄新合一的團體。故不論門徒是否已經被聖靈重生,都要藉五旬節之聖靈的洗而形成一個「身體」。
故這「先靈生後靈洗」的情況是一個特例。
其次,「撒瑪利亞信徒」(徒八4-17)也是一個不得已的特例。
由於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互相為仇已有五六百年,彼此之間隔閡極深,若無發生像五旬節聖靈降臨之特別情景,實難將撒瑪利亞信徒和猶太信徒連結成一個 身體。
故神讓撒瑪利亞的信徒先得著聖靈重生,再特別藉彼得與約翰為他們按手(或許這也是應驗主耶穌的預言:要把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及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讓他在各族群中開始教會)。
使他們經歷到特殊現象之「受聖靈」(應該就是「聖靈的洗」),而讓猶太信徒與撒瑪利亞信徒,在彼此心靈中真正成為一體,而且是「合而為一」的基督教會。
摘錄自黃子嘉牧師專文「聖靈的洗與聖靈充滿」。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為何說受逼迫結果卻是好的?
2. 撒瑪利亞人受聖靈有何特別的屬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