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七)教會對彼得被捕事件的反應(23-31節)
使徒被釋放之後,就回到會友那裏去,就是支持他們的親密後援。這裏只提祭司長和長老(23節),路加似乎認為,代表法利賽立場的文士,在這件事上牽涉不深。
眾人知道彼得等人獲釋的前因後果後,第一個反應便是向神感恩及禱告(24節)。逼迫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教會成員同心聯合起來,熱切地禱告。這禱告有以下特色(24-30節):
1. 是同心合意的禱告(24節);
「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的,高聲向神說:『主阿,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
『同心合意』乃是禱告神、為神爭戰的必要條件(太十八18-19);神不聽不同心合意的禱告,撒但也不怕不同心合意的教會。
2. 首先是讚美神,然後才是祈求(24節下);
『主阿,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
『主』:字意指『權能之主』;祂有絕對無限的權能,非人類所能與之抗爭。
這個稱號在新約中較少出現,這個字帶有專權獨裁的主權意味,這裏正好用來表示神有權能統管一切。神統管的權能從宇宙萬物的創造中可見,這裏用的是正宗舊約的文句(詩一四六6;賽三十七16)。
3.引用聖經來解釋他們所遇到的經歷(25-26節);
他們引用詩篇開頭的話,「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也聚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
這引文出自詩篇(詩二1-2),就是世人和君王謀害彌賽亞,必歸於徒然。當時的情勢正是如此。
4.最後,求神加力,可以繼續傳道的使命(27-30節);
引用的經文結束,禱告文則繼續加以解釋。詩篇確實說出了當時的事態,耶路撒冷果真出現一個聯盟,要謀害神的受膏者(十36-38),就是神的聖僕耶穌。可是,這一切謀害耶穌的行動,都是神所預定必有的(28節,二23,三18)。
既然看明了這一切,教會就放心把當前的情勢帶到神面前,深信這些也在祂的掌握之下。
「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僕或作子)。」(29-30節)
本節聖經提到兩種僕人:(1)「你僕人」:指基督徒把自己認同為神的僕人,為服事神而存活;(3)「你聖僕」:指耶穌基督,祂奉神差遣,降世為人,完成救贖大工。
這樣的禱告表明,他們並不以為憑自己的力量便可以應付這情境,他們乃是依賴那不屬他們自己的力量。
這個禱告,其實主要不是要使仇敵一下子消滅,而是知道這些事必定會發生,教會就求神賜力量,好在不斷的逼迫中,仍然繼續見證不怠。
(八)他們再得聖靈的充滿,繼續放膽講道(31節)。
「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
這次禱告的效果十分奇特,他們聚集的房間震動起來,像地震一般。這是舊約中神顯現的表徵之一(出十九18,賽六4),表示神對禱告的回應。
四、教會生活與罪惡的懲治(四32~五11)
本段是插入的記載。在兩段使徒因講道而被捉拿的記載中間,剛好補上另一段早期教會的事蹟。以上的記載跳到五12才繼續下去。
本段經文描述了當時生活的形態,接著提出兩個事例,代表實行上的正反兩面。
(一)當時教會中凡物共用,眾人蒙大恩、沒有缺乏(四32-35)。
這一段與前面(二43-47)的總結,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它強調門徒同心合一,密切的共同生活;這種相交伴隨著使徒的傳道。
1.凡物公用(32-33節)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
信徒生活有兩個特徵,這裏說「許多信的人」,表示信徒團體的增長,但人數雖多,仍然保持著同心合意;換句話說,他們的合一是同心事奉主。
這時,特別蒙召作耶穌復活見證的使徒,雖然被猶太人禁止講道,卻仍然繼續「大有能力」(33節)地作見證。他們在聖靈引導之下,說話滿有能力,領許多人相信耶穌。
2. 分享共用(34-35節)
另一個特點,就是人人不以自己的財物為己有,隨時樂意為整體所用(34節)。
「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4-35節)
「放在使徒腳前」:這是法律上移交的正規用語。此處使徒代表教會的權柄,「放在他們腳前」的意思是表達「將財物放在教會的管理權之下」。
這樣的說法,就表示個人的東西仍然歸他自己,到有需要時才賣了歸公,這兩個特點大致上與兩大誡命吻合:愛神、愛鄰舍。
當時信徒藉由自願捐出財物作為公用,來實踐耶穌的教導:變賣所有的來賙濟人(路十二33)、門徒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路十四33)、憐憫人、(路十25-37)、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太二十五31-46)。
然而教會擴展到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區後,沒有再提及這樣的作法。另外,凡物公用的敘述,可以向希臘文化背景的讀者展現,基督信仰體現的希臘人所認為崇高的友誼表現「同心合意、分享共用」。
(二)巴拿巴也賣了田地,參與凡物共用的生活(四36-37)。
「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繙出來,就是勸慰子)。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
正面的例子是巴拿巴,巴拿巴的慷慨在此特別提出來作範例。也許是因為他的作為很突出,當然也因為巴拿巴在後面有出現,為信徒的領袖,以良善忠厚聞名(十一24)。
「勸慰子」:就是懂得勸慰別人的人,而巴拿巴可謂名符其實(九27;十一23;十五37)。他生來是利未人,是猶太人支派之一,聖殿較次要的職位就由這個支派的人擔任(路十32;約一19)。
按照摩西的律法,利未人是不能擁有土地產權的(民十八23-24);巴拿巴身為利未人,卻有田地可賣,可能是摩西有關禁止利未人置產的規條,到那時候已經不再執行了。
《被聖靈充滿》
「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神的道。」(徒四31)
伊文思(Christmas Evans)在他的日記中告訴我們︰一天下午,他行經一條很荒僻的道路去出席一個聚會,他自己覺得他那時候的心是冰冷的。
他說︰「我緊拉住了我的馬,步行到一處與塵世隔絕的地方去,在那裡我很痛苦地走來走去,檢閱我自己的生活。我在神前等候了三小時,我的心被悲哀壓服著。」
「最後,一個甘甜仁愛的感覺溫暖了我的心,在那裡我重新受了一次聖靈的澆灌。日頭平西的時候,我回到原路上,找到了我威爾斯城(Wales)的人民,在那天都得到了一個極大的復興。」
當你遇見一個重生的人,第一個問題你應當問他的就是,「你……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徒十九2)
–引自《荒漠甘泉》八月27日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使徒們回到教會,他們的禱告有哪些特點可以學習?
2.初代教會如何實踐同心?後來的教會為何不再施行?你的想法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