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十七、耶穌和撒該(十九1-10)
「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1-2節)
「作稅吏長」:撒該大概是負責耶利哥城的一切稅務。
耶利哥是一個非常富庶和重要的城鎮。它坐落在約旦河谷,為通往耶路撒冷必經之要道,水路交通可達約旦河以東。這裏有一大片的棕樹林,和聞名世界的香油樹,人喜歡稱之為『棕樹城』。羅馬人把這裏的棗子和香油銷售到世界各地,聞名於時。
這些因素使耶利哥成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課稅中心之一。稅吏常使用權勢,在所當徵的課稅外加稅,以聚歛財富。撒該是個稅吏長,在他的行業處於領袖地位;因此,他也是最為人所憎惡的人物。
撒該既是個稅吏長,有權柄、有地位,又是財主,這是多少人羨慕追求的人生。但撒該的心並不因此而感到滿足,因為他面對眾人的厭棄、拒絕,金錢並不能使他滿足。在他的故事裏,可分三個階段。
(一)撒該渴慕耶穌(3節)
「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
撒該必曾風聞耶穌傳道叫人悔改的事,他也可能聽說稅吏馬太棄稅關跟隨主的事,故此,他也要看看耶穌。太多基督徒往往只停留在知道耶穌的階段,而沒有以行動經驗祂的真實,以致信仰生活常在疑惑當中。
(二)撒該決心見耶穌(4節)
「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裏經過。」
撒該有兩方面的困難:主觀的困難是他的身量矮,客觀的環境是耶穌被許多人包圍,他不能接近耶穌。
撒該決心克服困難,他向前又向上,跑到前頭又爬上桑樹,並且把握機會,因為他知道耶穌必從那裏經過。有甚麼困難叫你不能到耶穌面前呢?
(三)撒該接待耶穌(5-10節)
撒該蒙主呼召,就立即從樹上下來,接待耶穌到他家裏。大家看見都質疑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5-7節)
可以想見其他猶太人一定對耶穌的舉動相當有意見,因為稅吏是羅馬帝國剝削猶太人的幫兇,撒該是「稅吏長」,更是幫兇中的領袖,但耶穌一見到撒該就決定去與他接觸。
「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8節)
猶太拉比認為:把家產的五分之一給窮人就已足夠慷慨,若敲詐別人就償還原數另加五分之一便已足夠(利六5;民五7)。撒該是以偷牛羊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出二十二1;撒下十二6)。
撒該主動分一半財產給窮人,而耶穌還讚許撒該;對照於路十八章,耶穌要求那位富有的官變賣一切的財產分給窮人。可見耶穌的重點不是「變賣一切的財產」,而是「不被財產束縛」。
「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9-10節)
撒該雖然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有其傳統的宗教信仰,卻沒有得救。撒該接待耶穌,認罪悔改,從他歸還訛詐的錢,把一半家財賙濟窮人,可知其生命的改變。
這正是主到世上來的目的:「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撒該找到了主,得蒙拯救,是因為有謙卑認罪和悔改的心,救恩臨到他和他的家庭。
十八、十錠銀子的比喻(十九11-27)。
「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說: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11-12節)
「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一般跟隨主耶穌的猶太人,包括主的門徒,以為祂上耶路撒冷是要作王,實現彌賽亞國,率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帝國的奴役。
「顯現」:是一個很強烈的詞,意思是說,他們期待祂現在就聲明自己是彌賽亞,實現他們所認為的彌賽亞使命。他們以為,祂現在就要自稱為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神的國。甚至祂的門徒們也是這樣認為。
因為這個原因,祂對他們說了這個比喻。祂用分銀的比喻,來指明他們對神國的瞭解是完全錯誤的。
主在這個比喻裏所採用的事物都是他們所熟悉的,曾經在他們四周不止發生過一次。希律大帝、亞基老、和稍後的安提帕都作了這一類的事。他們都曾離開他們的國或分封地一陣子,前往羅馬去去取他在巴勒斯坦的王位。
拿希律亞基老作例子,他在耶穌說比喻的這個城─耶利哥,建造了他的宏偉宮殿。他曾離開耶利哥的宮殿,前往羅馬,要求給他王的名分。
他離開的時候,留下一個人,名叫腓利普斯,負責處理國中有關錢財的事。但他離開之後,百姓卻聯合起來,打發一個50人的代表團到羅馬,告訴羅馬皇帝說,他們不要亞基老作他們的王。
這裏,耶穌借用這件事,運用在祂自己身上,以糾正他們以為神國將要臨到的錯誤觀念。
(一)貴冑為爭取王權,臨行交付僕人銀子(12-13節)
「有一個貴胄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
我們不要將這個分銀的比喻和按才幹分銀的比喻相混淆,兩者是全然不同的。在按才幹分銀的比喻裏,主人給一個僕人五千兩銀子,一個僕人兩千兩銀子,另一個只給一千兩銀子(太二十五14-30)。那個比喻是論到才幹的差別;這裏的比喻卻不是,其中每一個僕人分到的錢是一樣的。
這裏強調的是有關「救恩」,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主不在的期間,祂要給每一個僕人十錠銀子去做生意。這表明了每人機會相等,責任相等。得到救恩之後,應該去得人,作得人漁夫。
所以,這是指為祂作見證,這是祂託付給我們每一個人的。耶穌基督的每一個僕人,都有責任使用祂所託付的真理、福音、耶穌的倫理、和祂來到世上所完成的事工作為本錢,來為耶穌作買賣。
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為那已離開的君王,經營屬天的生意。
(二)本國人打發使者表明不接納(14節)
他本國的人一向恨他,打發代表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亞基老去羅馬爭取王權之時,猶太人做了類似的事情;而耶穌在此是指猶太人也拒絕祂,不要祂當王。
(三)貴冑爭取到王權,回來要求僕人交帳(15-27節)
「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作生意賺了多少。」(15節)
「他既得國回來」,主從一個熟知的歷史事實,在此做了分野。亞基老從未得國;但是祂得了國,並且將要回來,以外在的顯現來建立祂的國。
主回來時,祂要跟祂的僕人一一核帳,看看祂不在的時候他們如何應用祂的銀子。這個故事裏,一個人充分利用了他的本錢,賺取十錠銀子;另一個人賺了五錠;還有一人甚麼也未賺到,他守住他的本錢,不敢花掉,不敢丟掉,只是將它包在手巾裏。
我們看,今日這世上也有許多人將耶穌的一錠銀子包在手巾裏。他拒絕所託付給他的責任。
於是獎賞個賺十錠銀子的僕人,給他更多的責任管理十座城(17節);給那個賺五錠銀子的僕人五座城,讓他管理(19節);至於那個一文未賺的僕人,將他僅有的銀子也拿走(26節)。
主人稱讚賺十錠銀子的為「良善的僕人」,但沒稱讚賺五錠銀子的僕人,但論功行賞則是兩人都有。
路加沒有描述主人對第二個僕人的稱讚,並不是因為他賺較少,而是當時希臘文學寫作,若寫到與前面類同的平行句子,則省略不寫,只寫下與前面不同之處即可。
「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21節)
「放下」:乃借貸的用語,指『放款給人』;全句意即『沒有放款給人,還要去收取利息』。
「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這句話是古時農人所用的俗語:在正常情形之下,耕作時必須先有撒種,後才有收成;故此句意即『沒有付出,卻想有所得。』正像埃及的法老不給以色列人草,卻要他們照常交磚(參出五7-14)。
主人並沒有否認第三個僕人對他嚴厲的指控,他反而用僕人對他「嚴厲」的認知來指責這個僕人:如果主人一定要僕人賺錢,那僕人可以用最保險的方法賺錢(23節)。
然後我們看見,主要對付祂的仇敵。他們的拒絕祂,因此當國度最後建立的時候,他們除了受審判,甚麼也得不著。「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27節)
那些拒絕祂作王的人,就被排拒在祂的國度之外。
說完這些話,耶穌走在前頭,上耶路撒冷去。
《償還》
「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十九8)
包漢博士(DR. Boreham)有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
有一個聚會正在進行,當中幾個婦女分別在作見證。有一婦人一直保持著漠然的靜默。她被邀作見證,但她拒絕這要求。
於是便問她理由何在,她回答說:『剛才作見證的四位女士都欠我的錢,而我和我家正陷於半飢餓的困境,因為我們沒有錢買吃的。』
只尚空談的見證是一無價值的,除非這見證是以實際的行動作為誠意的保證。
–引自《每日研經叢書》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撒該主動分一半財產給窮人,這是怎樣的概念?對你的意義是甚麼?
2. 分十錠銀子的比喻和按才幹分銀的比喻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