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八、一些教導(十七1-10)
主責備了法利賽人的嗤笑之後,再度轉向祂的門徒,祂所說的教訓仍是連貫的。本段經文包括祂所教訓的四個主題。
(一)絆腳石(1-2節)。
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絆倒人的有大禍。
祂說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常見的,卻嚴厲地說,「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1節)這話是一個啟示,引起人絆倒的行為是錯誤的。祂說這話,是特別指著那些與祂有親密來往,卻受到法利賽人所輕視的群眾。
「絆倒」:「設下網羅、陷阱陷害人」的意思。
儘管絆倒人的事是常見的,但絆倒別人的人不能因此就逃脫他們的責任。祂看到的不只是人的跌倒,並且看到這事後面隱藏著的那個絆腳石。在人的道路上置放絆腳石的人,要比那因絆腳石而跌倒的人更為有罪。
「就是把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丟在海裏,還強如他把這小子裏的一個絆倒了。」(2節)
結論是,一個人與其讓他絆倒其他人,還不如在他絆倒人之前,用磨石來拴在人的頸項上,將他淹死在海裏。真是這樣,他就不需要承擔絆倒人的重罪了。耶穌在此的意思是表達故意陷害基督徒犯罪、跌倒的嚴重性。
「磨石」:「由驢子推動,用以磨麥的大圓石」。
(二)饒恕(3-4節)。
弟兄得罪自己,要責備他,並隨時準備多次饒恕他。
「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整句話可以這樣說,假如有人在我的道路上置放絆腳石,假如他犯罪得罪我,我對他的態度應如何?我應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如果在一天之中,他七次放置絆腳石,或者也放了七個不同的絆腳石在我的道路上,又七次回轉說他懊悔了,我就當饒恕他七次。
也就是說,饒恕是建立在他的懊悔上的。人若七次得罪你,又七次「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情願饒恕一個口是心非的人七次,以獲取我們靈魂的聖潔和美麗,也比拒絕饒恕一個真誠懊悔的人要好,免得我們絆倒了他。
「他若懊悔,就饒恕他」:有許多信徒引用本句經節,認為對方並沒有真心懊悔,所以不肯給予饒恕。其實我們無法辨明對方存心的真假,而只要他口頭上有懊悔的表示,就必須饒恕;懊悔的真假,是他和主之間的事,而不是我們的事,因為我們無從判斷。
(三)信心(5-6節)。
信心的教導:使徒們求耶穌增加自己的信心,而耶穌以信心的力量來回應。
「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5節)
「使徒」是一個複數,他們一致感覺到為難。
使徒們做此請求,乃因他們聽到主有關饒恕人的教訓(參3-4節),不管對方的懊悔真心或假意,總要饒恕他;他們對自己在這種情形之下,是否仍有足夠的恩典去饒恕人,覺得沒有信心,因此求主加增他們的信心。
「主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裏。它也必聽從你們。」(6節)
「桑樹」:當地有兩種桑樹,一種是黑桑樹,另一種是白桑樹。猶太人認為桑樹的根是非常穩固的扎在地上,要拔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事。
沒想到主回答說,你們不需要更多的信心。如果你們談論的是信心的大小,你們只要有芥菜種那麼小的信心就夠了。你們需要的不是信心的「量」,而是信心的「質」。
使徒們應該是認為要多次饒恕,是需要信心的行為,因此求耶穌增加自己的信心,以便能夠完成耶穌的要求。而耶穌的回答是說:「門徒有的信心已經足夠成就比多次饒恕更大的事了,問題不在信心大小」。
同時,一粒芥菜種,有甚麼特殊之處?就是「生命」。芥菜種裏面有生命,所以,當生命生長起來時,不僅足以拔起桑樹的根,也足以拔起一座山,這就是生命力。
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芥菜種那樣的信心,你的信心若有活生生的本質,你的信心若超越死板的教義,而不僅僅是接受智慧的道理,那麼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產生一些結果,與你所宣告的信仰互相一致,這樣就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成的。
你就可能饒恕你的弟兄七次,你也不致成為任何人的絆腳石。
(四)服事(7-10節)。
上帝的僕人所應有的謙卑態度:耶穌用僕人不求回報,而盡力服事的正當性為例,來說明服事上帝也不應邀功。
這是和前面互相連接的。祂知道人若有芥菜種的信心,足以移山,就可能會產生驕傲;因此祂說,「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10節)祂用一個對比的比喻,來教導這個觀念。
這個比喻實際上是說,你若看見不可思議的事情成就時,不要忘了那是因為你有活的信心。但是,你不能在所成就的事上居功。
即使在屬靈的勝利時刻,你也要逃避驕傲,因為即使在人看來我們是佼佼者,我們也不過像一個無用的僕人,我們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服事的目的若是為了得獎賞,那就是自私的服事。但很多時候,我們仍喜歡談論將來要得的獎賞。這種為獎賞而服事的態度不是基督徒的態度,而是非基督徒的態度。
主為我們捨己,祂是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來十二2)而服事。但祂的喜樂是甚麼呢?乃是拯救別人、祝福別人的喜樂。
九、十個痲瘋病人(十七11-19)
這一段記載是路加獨有的,並未出現於其他福音書。
從時間先後的順序來看,10節跟11節中間,是相隔一段時間的。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蹟記載在約翰福音11章。在那一章經文中,我們讀到祂叫拉撒路復活之後,就往北走到以法蓮(約十一54),後來才又回到耶路撒冷(路十八31)。此處的記載,就是從這一點銜接上的。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11節)
「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指經過兩區之間的走廊地帶。
這是路加第三次提及主耶穌向耶路撒冷行進(參九51-53;十三22)。這裡並不是說,祂進入了撒瑪利亞,也不是說祂進了加利利,而是說祂來到了撒瑪利亞和加利利的交界處。
接著的經文記載兩件事:一件是十個長大痳瘋的故事;另一件是耶穌有關神國的教訓。以下分享有關「醫治十個長大痳瘋」故事的啟發。
1. 合一或分裂(11-13節)。
「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12節)
「遠遠的站著」,大痲瘋患者必須與人群保持一段距離,並要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參利十三45-46),提醒人別靠近,以免傳染給人。那十個人不敢靠近耶穌,只是遠遠的站著。
因為患大痳瘋,使他們產生了共同意識。
那十個人中間有一個是撒瑪利亞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四9),當然撒瑪利亞人也不和猶太人來往,但我們看見那十個人因為同樣的病而連結在一起了,苦難使他們合一。
他們因為疾病而不得不產生共同的意識,他們一起去找耶穌,也一起遠遠站著。在苦難來臨的時刻,人們就會忘記了他們以前所爭論的事,和引起他們分裂的事。問題在於一旦苦難過去,他們又都記起來了。
2.方法差異(14節)。
「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14節)
按舊約的律法,痲瘋病患者要去給祭司察看(參利十三9-10),以判定是否潔淨。若果長大痲瘋,在得醫治之後仍須去給祭司察看,經祭司認定已潔淨後,他就可以獻祭;既獻了祭,就在眾人面前有了見證,成了一件推不翻的事實了(利十四2-20)。
耶穌沒有摸他們,也沒有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祂只是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
路加之前也記載主醫治大痲瘋的,祂是先潔淨了那人,再叫他去見祭司(路五12-16)。現在祂先打發這十個人去見祭司,然後在他們去的路上潔淨他們。
祂對待這些人的方法是,在潔淨他們之前先打發他們去見祭司。因此他們前去,乃是憑著信心去。顯然的,他們一動身就得了潔淨。
我們不知道為甚麼主耶穌要在兩件事上用不同的方法,但這中間的區別說明了主面對人的時候,常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然而基督的跟隨者們,卻常因微不足道的不同而分門別派,這實在值得憐憫!
3.記得榮耀主(15-19節)。
十個人之中有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歸榮耀給神並感謝耶穌。
「見自己已經好了」:原文的時態表達「一看見自己已經好了」。亦即這人沒有先去找祭司,反而回來先向耶穌獻上感謝。
「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那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麼?」(17-18節)
耶穌質問為何猶太人沒有感謝之心?並告訴那撒瑪利亞人他的信救了他。那九個得醫治的沒有回來,耶穌所傷心的,不僅是因為他們忘記回來向祂道謝,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回來歸榮耀給上帝。
「感恩」是表達我們因神對我們的恩典而來的喜樂;「讚美」則是以敬拜、頌揚的方式,表達出我們認識到神的良善和榮耀。不要忘了神在詩篇裏默示的話: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五十23)
《沙與石》
「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麼?」(路十七18)
曾經有兩個人在沙漠中行走,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吵了一架,其中一個人打了另個人一巴掌。那個人很傷心很傷心,於是他就在沙裡寫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寫完後,他們繼續行走。
他們來到一塊沼澤地裡,那個人不小心踩到沼澤裡面,另一個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後那個人得救了,他很高興很高興。於是拿了一塊石頭,在上面寫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一頭霧水,奇怪的問:「為什麼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寫在沙裡,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卻把它刻在石頭上呢?」
那個人笑了笑回答道:「當別人對我有誤會,或者有什麼對我不好的事,就應該把它記在最容易遺忘、最容易消失不見的地方,由風負責把它抹掉。」
「而當朋友有恩與我,或者對我很好的話,就應該把它記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儘管風吹雨打也忘不了。」
神對我們的恩是拯救的恩,應當刻在心版上,時時感恩、常常讚美,永不忘記。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這個吩咐不是容易做到的,主耶穌教導的重點是甚麼?
2. 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他們這樣要求主的目的為何?主耶穌的回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