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將受死(43-45節)
耶穌耳提面命地告訴門徒,祂將被交在人手裏(44節),即被殺。但門徒都不明白,也不敢問(45節)。這對門徒應該是一個震撼宣告,因為一面看到耶穌對比於門徒的超越,且彼得他們還看過耶穌變像,但耶穌卻說祂要被交付在敵人手中。
為甚麼他們不明白這預言?只因他們錯誤地以為,彌賽亞來是要復興以色列,建立一個政治國度;根據他們的想法,祂的死亡意味理想的破滅。
(四)門徒爭論誰為最大(46-50節)
而門徒們不僅期待榮耀的國度快要來臨,還有志在國度中坐高位。他們中間開始起了爭論,議論誰將為大(46節)。
耶穌知道煩擾他們的問題,就領一個小孩子來站在祂旁邊(47節),解釋說,任何人為祂的名接待一個小孩子,就是接待祂(48節上)。乍看上去,這似乎與門徒中誰為大的問題沒有甚麼關連。
雖然關聯性並不明顯,但耶穌有意引導他們明白:真正的偉大,應該從關懷那些弱小的、無助的、被世界忽略的人來看才對。因此當耶穌說「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48節下)時,祂說天國裡坐大位的,是那些自己謙卑,與平凡的、卑微的和被藐視的信徒為伴的門徒。
這個爭議是在「登山變像」之後發生的,當門徒認定耶穌就是彌賽亞時,政治性彌賽亞的印象,便讓門徒開始爭論誰在彌賽亞國度應該為大。
而耶穌這時的講論就提醒他們,天國的國民應該是真正謙謙卑卑,為了上帝的名肯接待、接受甚至是卑微如小孩的人。而不是如門徒所想的「政治性領袖」那樣不可一世、不能親近。「謙卑」正是耶穌這次言論的中心。
在馬太福音(太十八4),主說在天國裏最大的,是謙卑像小孩子的人。在路加福音這裏,則指以自己為神兒女中最小的。兩個情況都要自我謙卑,正如救主所做的一樣。
約翰表示,他們發現有一個人奉耶穌的名趕鬼,就禁止他,唯一的理由是這人不與他們一夥(49節);換句話說,他們拒絕為主的名接待一個主的孩子。這事件似乎舉例說明了主剛剛叫門徒避免的行為。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50節)
本節似乎跟主所說的另一句話互相矛盾:『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路十一23)其實不然。
在十一章那裏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徒在『信仰上』和在『敵對的人面前』,乃是和諧一致的,不可不同;而在本節的意思是說:我們信徒在『作法上』和在『同工的人中間』,可以有所不同,應該彼此包容。
陸、耶穌在猶太傳道(九51~十三21)
一、由撒瑪利亞到猶大(九51-62)
(一)不接待主的村莊(51-56節)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子近了,所以他定意前往耶路撒冷(51節)。祂途經一個撒瑪利亞的村莊(52節),那裏的人知道祂向耶路撒冷去,所以不接待他們(53節)。
「日子」:是複數型態,因此並不是只有指耶穌升天那一日,而是從受死、復活到升天的日子。
雅各、約翰對這不禮貌的做法非常忿怒,他們提出要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那些得罪他們的人(54節)。提出這樣嚴厲的建議,可能跟他們親眼看到耶穌登山變像有關,他們認為耶穌應該有權像以利亞一樣懲罰輕看或敵對他的人。
耶穌即時責備他們(55節)。因為,祂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而是要救人的性命(56節)。這是主悅納人的禧年,不是我們神報仇的日子;他們的特徵應該是恩典而不是報復。
耶穌此行並非去受死,而是去展開猶大地的事工,因耶路撒冷是猶大地的主要都市,約翰福音的記載中,這次耶穌是在住棚節前往。
撒瑪利亞人對於路過該地,要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都懷有敵意,故通常猶太人往返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兩地時,是沿約旦河東邊的路線行。
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漸漸敵對,撒瑪利亞人建造他們的祭拜的殿宇,馬加比時期,猶大統治者(John Hyrcanus)攻打撒瑪利亞,並毀壞他們在基利心山上的殿宇(西元前111-110年),使他們成為奴隸。
長久歷史以來錯綜複雜的因素,使得兩造互不往來,要來往猶大和加利利兩地的猶太人若進入撒瑪利亞地,有可能會被攻擊,所以通常猶太人會繞道而行,也因此耶穌要派門徒作為使者先行進入撒瑪利亞地。
但此處經文的重點不是撒瑪利亞人的敵意,而是人們不了解、不接納耶穌的使命。
(二)要跟從耶穌的人(57-62節)
在這段經文中,主遇到三個想要成為門徒的人,說明阻礙門徒全心全意跟從主的三個主要原因。
1.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57-58節)。
第一個人很確定想跟從耶穌,不管祂往那裏去(57節);他沒有等候呼召,就衝動地奉獻自己。他自信,過分熱切,也沒有考慮代價。事實上,他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甚麼意思。
主的回答是:連動物在地上都有棲息的地方,但主耶穌為了遵行神的旨意,卻要犧牲家庭生活的溫暖和安息(58節)。主說這話,不是要博得人的同情,乃是要指給我們看見,跟從主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反而會受到相當的苦。
2.受耶穌呼召的人請求先安葬父親,耶穌說只管去傳神國的道(59-60節)。
第二個人聽見基督呼召他去跟從祂。從某方面來說他是願意的,但他想先去埋葬他的父親(59節)。
注意他所說的話:「主,容我先回去……」換言之,是「主……我先」。他稱耶穌為主,但實際上把自己的想望和利益放在前頭。
「主」和「我先」這兩句子是彼此排斥的;我們必須二擇其一。不管父親是否已經身亡,還是兒子在家守候直至父親去逝,事情都是一樣,他容許某些事物高於基督的呼召。
如果此人的父親已經死了,顯然此人應該去埋葬他的父親,而猶太人的殮葬習俗也是當日就要下葬,埋葬的事情根本不影響跟隨耶穌的決定。顯然此人的父親尚未死亡,而此人是要求耶穌讓他奉養他的父親,等到父親死亡再出來跟隨耶穌。
主責備他三心兩意,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60節)靈性上死亡的人可以埋葬肉身上死亡的人,但卻無法傳揚福音。門徒不應優先處理那些基督徒和未得救的人同樣能做好的工作。
就生命的主要目標而論,信徒應該確知自己責無旁貸,他的主要職業應該是跟隨呼召,就是讓基督的使命得以實現。
3.要跟從耶穌的人請求去辭別家人,耶穌說神國的事奉不可以有二心(61-62節)。
第三個想成為門徒的人跟第一個很相似,他主動提出要跟從基督;他跟第二個的相同之處,是他說話的矛盾:「主……我先……。」他想先去辭別家裏的人(61節)。
辭別家人這個要求本身是合理和正確的,但就算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禮貌,如果放在立刻和完全順服之先,也是錯的。
「辭別」:意思是「告辭」。而如果單單是如此,應該不影響跟隨耶穌的決定,也跟上下文無法連貫。而這門徒講這話,意思就是要回家去,把家裡的事處理妥當後,時間許可才來跟隨耶穌。
耶穌告訴他,手一旦扶著作門徒的犁,他必不可以往後看;否則,他就不配進神的國(62節)。
跟從基督的人不該是三心二意的,也不該是感情用事的。儘管對家人和朋友的顧慮本身是合理的,但必不可讓這顧慮使他們轉離,以致不能徹底和完全的降服於祂。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向耶穌要求一段長時間去處理他們掛心的事,而耶穌的回答都是要他們以上帝的國為中心。
《再出埃及》
「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路九30)
這是何等的景象!在利巴嫩山的高坡。有光亮超過月亮的光耀在那高處!這種改變形象的光景,顯示亞當與全人類再可蒙恩進入天堂,不必因罪而死亡。
這是主愛的更大憑據,就是當祂轉離光耀之處,取了十字架的道路。祂的死是「出埃及」(去世)。這兩位偉大的人,摩西與以利亞實在有許多可說的。一位代表律法,另一位代表先知。
摩西提說被殺的羔羊,使以色列得以逃脫埃及;他也提說擊打的磐石,有水流出,使乾渴的人滿足;銅蛇在木架上,使以色列人在垂死時可以仰望而存活。
以利亞提說詩篇二十二篇,以哭泣開始,以頌讚作結,還有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發出得勝的凱歌,還有許多聖歌與熟悉的經節。
究竟還是「出埃及」的事,從時間進入永恆,在憂患的世界因得勝而歡樂。在榮耀的光照之下,經過血一般的紅海,一到早晨,敵人們都橫屍在海岸。
這些話都除去死亡的驚懼,至少有一位門徒,以後說他的死好像出埃及一般:「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彼後一15)。
–引自邁爾《珍貴的片刻》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門徒為何爭論誰為大? 屬靈的生活中,這件事提示哪些錯誤?
2. 主遇到三個想要成為門徒的人,他們各有怎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