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今天開始讀以斯拉記,在此先作簡略的介紹。
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是出於同一個作者的。猶太人及早期的基督徒均相信文士以斯拉是它們的編撰者。根據猶太傳統,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兩卷書原屬一卷;二者無論在文字風格、神學立場、取材範圍等方面都極為相似,兩卷的文字也屬同一時代。
至於以斯拉記是何時寫成的呢?明顯地是在本書記錄最後的史實之後,就是以斯拉領導之改革,這是他回國後之翌年宣導的(西元前455年),本書可能是在那次改革後數年寫成的。
以斯拉記總共二百八十節經文,單單人的名單就佔掉一百十一節。
本書的結構簡單易明,可以清楚地劃分為兩部分的。
第1-6章,是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批人回國;第7-10章,則是以斯拉領導第二批人回國。在這兩大段落的中間(亦即是第六章尾和第七章頭)是隔了六十年的時間。
後來還有第三批人回國,大約在主前444年,記載在尼希米記,由省長尼希米帶領,有軍長和馬兵護送返回耶路撒冷。
所羅巴伯回國,是在古列王元年(一1),大約是在西元前538年;而以斯拉回國,已經是亞達薛西第七年(七1、8),大約是在西元前456年,那是八十年後。
換句話說,一至六章(第一部分)的事情,共占了二十年左右(參四5-6);因此六章尾和七章頭中間便隔了六十年了,而以斯帖記所記載的危機,就是發生在這六十年的時間內(參四6)。
以斯拉記的主題: 回歸重建聖殿並重整聖民。
壹、以斯拉回國前的狀況:所羅巴伯帶領的歸回(一1~六22)
一、古列王的詔令(一1-4)
本段前三節與歷代志下(代下三十六22-23)最後兩節幾乎完全一樣,有學者因此認定,歷代志上下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同一作者所寫或所編,但也有可能是歷代志作者為了銜接這些歷史書而採用重複字句的方式。
(1) 時間:古列元年(一1)。
緣由:上帝要應驗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應許,激動古列的心。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
「古列元年」:指西元前538年。這是古列王統治巴比倫的第一年。539 年波斯圍困巴比倫城,10月底古列王進駐巴比倫,巴比倫帝國宣告滅亡。
「應驗耶利米口說的話」:耶利米預言以色列人要被擄,在巴比倫待70年(參考耶二十五8-12,二十九10-14)。猶大第一次被擄是在西元前605年,也就是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但一1)。
1.感動人的神
「激動….的心」:「激動」的希伯來原文在舊約出現於65處經節,共81次。除了翻譯成「激動」,有時譯為「興起」,意思是「人的某項行動出於上帝的主動起意」。
聖經中多次記載當神對各時期列邦的王要求他們執行神旨意時,就會採取「激動他們的心」,就是叫他們心甘情願地去照辦。(例代上五26;代下二十一16;耶五十一11)
「下詔通告全國」:目的是為了將詔書送到不同的猶太群體,不僅是通知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也通知當時住在波斯帝國各地被擄的猶太人。並且,可以讓他們遇到企圖阻礙聖殿重建的人時有所憑據可以抗辯。況且詔書會收入宮廷的王庫,也就是後來被發現的記錄(六2)。
2.神記念祂的話語
神是信實的,就是到天地廢去了,祂的話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以斯拉記是從西元前538年(古列元年)開始記載,那正是尼布甲尼撒毀滅耶路撒冷,打敗南國猶大,第三次把猶大人擄去巴比倫後的第四十八年(參王下二十五章;代下卅六章)。距猶大國第一次被擄,前後年都算在內已經七十年。
尼布甲尼撒在西元前562年駕崩,繼位者軟弱無能,到西元前539年,在以斯拉記未展開序幕之前,巴比倫便被波斯殲滅。
以色列民飽嚐七十年被擄巴比倫的苦楚,受壓制、被束縛、被捆鎖,深深地經歷了奴隸生活。現因著神格外的憐憫與眷顧,得以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家園與聖殿,著實令人興奮無比。作者就將神怎樣動了善工記載下來,讓我們領會神的全能與憐憫。
(二)古列王詔令內容(一2-4)
本段記載准許重建聖殿的詔書全文,是用希伯來文寫成。另外有一份是用亞蘭文寫的,保存在波斯王的檔案庫裡。後面經文(六3-5)記載了波斯大利烏王(主前521-485年)降旨,去查詢當時用亞蘭文寫的這份詔書。
耶和華將天下賜給古列,吩咐他建造聖殿(2節)。因此耶和華的子民可以回耶路撒冷建聖殿,其餘的人要在財務上幫助建造聖殿的事工(3-4節)。
「天上的神」(2節):舊約聖經中出現過22次,其中17次出現在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以理書。就古列王的立場可能這樣表達只是「外交上的慣常用語」,這只是他的「懷柔政策」,相較於之前把巴比倫的「高壓政策」成為一個對比。
其實古列是一個多神主義者,因為根據文獻記載,他也用很類似的用語稱呼其他神(如太陽神)。
神既眷顧自己的子民和自己的話語,就從君王開始。祂開導君王的心,如同引導隴溝的水(箴二十一1)。當時古列王雖不認識神,心卻仍被神掌管,所以被激動後,即甘心順服神的旨意,下詔釋放以色列民回歸故里。
「凡作他子民的」(3節):這裡應該是指南國猶大的子民。(參一3、5)
「只有他是神」(3節):詞義應該是「就是在耶路撒冷的神明」,而非「只有他是神」。一個多神信仰的君王,當然不太可能發出一神信仰的宣告。
「那地的人」(4節):指那地附近的人。有可能是沒有跟著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或在巴比倫附近的非以色列人。古列王希望他們能餽贈物品給回歸的同胞,使以色列人不缺物資能趕快回到目的地。
二、歸回的準備與供應(一5-11)
(一)激動選民的心(5節)
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等就準備要回耶路撒冷建聖殿。以色列會眾受神激動後,一部分人捨去在巴比倫所置之產業,長途跋涉回故里。
「族長」:古時的家庭包括家長之下所有兒孫及家中奴婢,數代同堂,有同一族。此處「族」長實指舊日南國兩個主要支派被擄的各家的家長。
「祭司」:利未族亞倫的後裔(民三10)。
「利未人」:利未族非亞倫後裔的族人,做聖殿侍奉的助理工作(民三5-9)
「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這裡的「激動」和第一節的「激動」是同一個字。表達神不但激動古列,也激動回歸的人「起來…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從外國的統治者到決定要歸回的人,全部都是因為上帝「激動」他們的心而展開行動,整個歸回運動背後是由上帝發起推動的。
(二)激動四圍居民的心(6-11節)
其他人拿財物來幫助歸回的人(6節),這些人包括沒有跟著回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或在巴比倫附近的非以色列人。古列王也把原屬於聖殿的器皿拿出來,如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準備帶回去聖殿(7-8節)。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每征服一地,必將廟中的神像帶走。他到耶城聖殿,見不到有神像,遂把聖器帶走放在自己神的廟中。古列對耶城聖殿重建工作的一大貢獻,是歸還當年擄走的聖器。
「設巴薩」(8節):可能就是帶領第一批以色列人回歸的領袖之一所羅巴伯的巴比倫名字(二2;三8;四3)。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負責治理回歸的百姓的一位政府官員。
這些器皿的總數是五千四百件(11節),本段經文所列出的總共只有2,499件(9-10節),可能只是最多和最重要的器皿。每一件金器銀器都見證了神的保護與看顧,雖然經歷這麼多年,神仍然把它們帶回耶路撒冷,神的子民手中。
「被擄的人」:專指聽了上帝的話而排除外難歸回的人。這群在巴比倫受苦的人,和逃過試煉的大多數人是有區別的,是一個特殊族群。
以斯拉的看法,認為若只是被擄流放,則不能保證神繼續照顧。從被擄中回歸的人,才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回歸這一回事,其本身即為順服的行動。在以斯拉記中,順服是應驗先知預言必要的行動。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覺得處境非常艱難,幾乎覺得情勢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是別忘了我們的神是能夠用大能來成就祂的計畫!就像古列也不是猶太人,也不信神,但是神卻透過他保護了猶太人,還歸還之前的擄物。
所以我們不要灰心喪氣,因為說不定,轉捩點就在前面!
《神的催逼》
「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5)
從歷史的進程上,可以看見神的手運行。在最黑暗的長夜裏,神靜默的作無人之工。
猶大人亡國被擄,已經兩代過去了。人民的國家感情似乎麻木了,忘記了神的應許,只是過著許多個同樣的昨天。在離耶路撒冷遙遠的地方,神卻藉一個外邦人的王,改變了歷史。
「激動」就是催逼。被擄的百姓為什麼要神催逼他們才願意回歸?因為根據波斯的記載,很多猶太人在被擄其間累積不少財富,要回去等於要放棄所有他們現在擁有的。
而且他們回耶路撒冷光是路途就至少四個月,路途中環境艱辛險惡就算了,再加上聖城附近是一片荒涼、四周的居民充滿敵意、他們的遷徙需要建立新的社群。種種難處和當時巴比倫相對安定的生活來比較,還是留在巴比倫居住可能比較好。
他們寧可選擇安逸的生活,不願意為神犧牲。不過,神在這邊吩咐他們前去,讓他們知道不論建殿有多困難,祂都會與他們同在。
我們是否也是常常抓住自己所擁有的,沈溺於一些舒服、安逸和物質的享受?我們需要更多的儆醒,明白神的心意而不是阻礙了神的作為。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試著敘述以斯拉記的時代背景,還有整卷書可以分成哪兩個段落?
2.被擄的百姓回歸,神激動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