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整體看第七章,有一個奇妙的發現,第一段落提到天父的榮耀(18節),第二段提到聖子受差(29節),這段提到聖靈的供應(37-38節),這可謂是三位一體真理完整的篇章。
二、向人顯明祂是住棚節的實際
按照當時的習俗,住棚節的頭七天,猶太人每天用金瓶子從西羅亞池打水,然後將水倒入聖殿祭壇旁的銀盤裡,這代表了兩個事實:
其一是上帝在曠野裏供應了他們飲水的需要,是物質上的供給;其二是關於上帝所賜的應許,說到有一天將有河水使曠野充滿生命,具有屬靈的意義。這是記載在以西結書(結四十七1,12)、約珥書(珥三18)和撒迦利亞書(亞十三1)裏面。
耶穌這一段教訓就是以此習俗為背景。在這一章前面的每一件事都是預備性的,為要導致這一段的結果。在此有耶穌偉大的呼召,適時的在這節期中發出。
1.眾人在住棚節的末日,仍感乾渴(37節上)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
住棚節共有七天,但在第八天有一個結束的『聖會』(參利廿三36),乃是歡樂之後的一個『嚴肅會』(參民廿九35)。按利未記的律法,那一天要守為安息日,所以是「最大之日」。
他們這樣的遵守禮儀有七日之久,第八天沒有祭司們的遊行,沒有人提著裝水的金器皿,這種省略,和遵守禮儀同樣的具有意義。
這種省略告訴我們:頭一件事乃是,再不需要這種超然的水了,因為他們已經不在曠野,他們已經進入應許之地了;其次乃告訴我們,屬靈復興的偉大應許尚未實現。他們沒有物質的需要,卻有屬靈的需要。
2.祂向乾渴的人招呼前來就祂(37節下)
「耶穌站著高聲說。」「站著」這字眼是很奇特的,因為當時的教師從來沒有站著說話的,教師總是坐著的。可是約翰在此清楚而強調說祂站著,意思是祂站在傳令者的地位上,發表一個偉大的宣告。
「人若渴了」,不管是甚麼人,有甚麼樣的渴;「可以到我這裏來喝。」祂向著宇宙性的渴挑戰,並且宣稱祂能解決這一切乾渴,不管是甚麼乾渴。基督仍然能對你說,「到我這裏來喝。」
主耶穌不是供我們來看、來聽、來研究分析、來議論批判的,祂乃是供我們來「喝」、來享受的;只有將祂「喝」進去,才與我們有益。
3.信祂的人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永解乾渴(38-39節)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38節)
凡相信祂的人,他們的需要就得到滿足,他們身上會流出屬靈祝福的「江河」,直到別人那裏(賽五十五1)。以西結所描述的江河,是從祭壇那裏,從門檻底下,流通到亞拉巴,那是曠野地。凡河水所到之處,就有生命。
主說這話「是指著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39節)。這並不是說聖靈在此以前還沒有存在,而是說聖靈尚未正式受子差遣作祂的代表(參十四26;十五26;十六7)。
三、人們對這位住棚節實際者的反應
1.人們因祂而起分爭(40-43節)
眾人聽見主耶穌的話,就相信祂就是摩西所提到的「那先知」(參六14,申十八15、18);有的人更願意承認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但有些人認為不可能,因為舊約中並沒有預言說基督會從加利利出來(40-41節)。
因為聖經說,基督應該是大衛的子孫,從伯利恆出來的。因為各人的意見不同和無知,眾人就為基督起了分爭(42-43節)。
他們對有關彌賽亞的聖經知識並沒有錯誤,問題卻出在他們對主耶穌的身世一知半解:
(1) 無論是祂的養父約瑟,或是祂的生母馬利亞,都是大衛的子孫(參太一6,16;路三23,31);
(2) 他們只知道主耶穌是拿撒勒人(參一45),卻不知道祂是降生在伯利恆(參太二1;路二4-7)。
今天這個時代也是一樣,人們會為耶穌基督而爭論。有些說祂只是一個凡人,像我們一樣;有些認為祂是歷史上最偉大傑出的人;但相信神的話的人就知道「基督……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羅九5)。
2.差役違命沒有捉拿祂(44-46節)
其中有法利賽人的差役,原本奉命要去捉拿耶穌,只是最後並未出手(44節)。現在差役回來,兩手空空,並未下手捉拿耶穌。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非常惱怒,質問差役為甚麼不帶耶穌回來(45節)?
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46節)差役的使命顯然是要趁適當的機會逮捕主耶穌(參32節),但他們深受祂話語所震撼,無法下手。
「差役」是聖殿的值日兵,是在公會的指揮下辦事的。若是祭司和法利賽人差人去捉拿祂,表示這是官方的命令(32節),是不可違的。但他們卻深受祂話語所震撼,無法下手。
3.法利賽人堅持不信祂(47-49節)
這裡又有一種詭譎的氣氛。
這些大祭司、文士和長老們(公會的成員)對耶穌的態度是不合律法的,因為這第八天視同安息日,不可做工。公會從來沒有在安息日聚集的,可是他們卻在那一天聚集。
這正是耶穌指出他們的矛盾。這些人規定安息日可以做甚麼或不可以做甚麼,別人都必需遵守,他們卻可以不遵守,好像他們就是安息日的主一般。然後他們又發表謬論:
『法利賽人說:「你們也受了迷惑嗎?官長或是法利賽人豈有信他的呢?但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詛的!」』(47-49節)
這是虛假與驕傲的心在作祟。他們不但驕傲,更有嚴重的偏見。這些人在屬靈方面、道德方面、以及文化方面都是百姓的官長,他們所最關切的應該是百姓的好處。但事實剛好相反,他們圖謀的都是為自己。
法利賽人指責猶太的平民百姓無知,「是被咒詛的」(49節),意指一般百姓並不像法利賽人那樣熟悉舊約聖經。他們認為,若那些百姓知道一點聖經,就不會認為耶穌是彌賽亞。
4.尼哥底母為祂辯護(50-52節)
這時候,一個生命被改變的人出現了,就是第三章跟主談道的尼哥底母。尼哥底母認為猶太人沒有給主耶穌辯護的機會。根據猶太的律法,若不是先有聆訊,律法並不會定他的罪(50-51節)。
這時,猶太領袖惱羞成怒,矛頭直指向尼哥底母,嘲弄他是否也是出於加利利? 難道他不知道並沒有任何先知出於加利利的嗎(52節)?他們認為主耶穌的罪是顯而易見的,根本無須再問取甚麼口供。
尼哥底母的質疑結束了這個鬧劇,同時也讓我們明白甚麼是福音的大能。聖經說,一個不認識主的人,是因心眼瞎了;一個認識主的人是心中的眼睛明亮了(參林後四4、徒二十六18),尼哥底母正是這真理的見證人。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住棚節的最大日,主耶穌發出甚麼呼召,意思是甚麼?
2.差役為何沒遵照命令捉拿耶穌?你的領受如何?
3.尼哥底母如何為耶穌辯護?結果如何?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