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雅各書的作者是雅各,主的門徒中有三個雅各:
1.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
2.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3. 主的兄弟雅各。
這三人中誰才是本書的作者呢?肯定不可能是首先殉道的西庇太的兒子雅各。根據各方面證據,應當主的兄弟雅各。雅各與耶穌在同一環境長大;曾在耶穌生前否認主是彌賽亞,不肯相信祂(參可三20-21,31-35;約七5)。
但在耶穌復活以後,因主曾特別向他顯現(林前十五7),遂成為主的門徒(參徒一14),且因非常虔敬,乃躍居教會領袖地位,使徒保羅稱他為教會的柱石(加二9),在教會中甚具影響力。
雅各是在耶路撒冷教會受迫害時不顧生命留守教會的柱石;同時期使徒雅各殉道(徒十二2);又從加拉太書(二8-9)中,保羅提及雅各曾和他行過右手相交之禮(表示支持保羅作外邦使徒)。
當時的信徒受到假教師影響,以為一切既是出於上帝的恩典,那麼只要有信心,行為就不必理會了。他們誤解信心,以致信心與行為配合不上。雅各書的目的是要改正猶太信徒的這種錯誤思想,並給予正確的引導。
根據傳說,這位雅各在信主後立志遵行律法作『拿細耳人』,過著敬虔和聖潔的生活,被人尊稱為『公義的雅各』。在教會受公會迫害期間,惟獨他特別獲准進入聖殿敬拜上帝;他很注重禱告,常在聖殿中俯伏跪拜,以致雙膝磨得有如駱駝皮一般粗厚。
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在主後62年,他最後因拒絕否認主耶穌,被公會的人從聖殿的殿頂推下,又用石頭擊成重傷,他仍跪地求上帝赦免迫害者,終至被木棍打死。
雅各書的主題是:基督徒信心的試驗。
一、受試驗的對象:散住十二支派之人(1節),就是各世代活在世上的信徒。
雅各書的作者只簡單的介紹自己為「雅各」,這一簡潔的身份證明指向著名的「公義的雅各」,主的兄弟(加一19),那位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參徒十二17,十五13-21,廿一18-25)。
雖然保羅在加拉太書一19稱雅各為「使徒」,雅各本身並不宣稱自己具有使徒權柄,他情願選用「上帝及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來稱呼自己。
雅各寫這封信給「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就實際來說,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這稱呼已成為一個說法,形容上帝在「末世」所要塑造的新以色列,就是新約的基督徒(參結四十七13;太十九28;啟七4-8;廿一12)。
二、外面的試煉(2-12節)
雅各書中很難找到一系統化清楚進展的脈絡。雅各似乎比較喜歡從一個題目接一個題目談,有時以鬆散的相關主題將兩個題目接連起來,有時則用雙關語作轉接。
1.信心受試驗時當有的心態:大喜樂和忍耐(2-4節)。
試煉的目的是要讓信心生出忍耐,並進一步使信徒成全、完備。雅各要求讀者在各樣的試煉中都要當成是「全然可喜樂的」。這說來很簡單,但實際面對時卻很困難,難怪接下來就要提及「智慧」了。
若是能存喜樂的心接受試煉,將獲最大的好處;不然,試煉對我們無益,反會增加我們的痛苦。我們能喜樂,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對我們信心的考驗,是幫助我們學習忍耐,使我們趨向成熟及完全的。
信徒在面對百般試煉時,應以喜樂應對,原因是這些試煉乃是(14節)用來成全信心的「試驗」方法。受苦是一種途徑,信心經逆境之火考驗後,雜質煉淨,更有力量。而且信心經過考驗,就產生忍耐(3節)。
我們的忍耐必須堅忍不拔,不斷地克敵制勝,直到成就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所預定的目的為止(4節)。
2.信心受試驗時應付的能力: 上帝賜給的智慧(5-8節)。
基督徒可能缺少的最重要美德之一,即是「智慧」。缺乏智慧的人,要憑著信心向上帝求,上帝就會賜給他智慧(5節)。沒有信心的人就不會得上帝的賞賜,因為他三心兩意,心不專一(6-8節)。
有時我們給予缺乏的人幫助時,難免會責備對方的不足之處,這裡提及上帝是慷慨賞賜,而且不會責備接受者不足的上帝。我們也應該多學習這樣的施予精神。
疑惑的人其實是充滿驕傲的,因為他依自己的標準來懷疑上帝的能力。平常我們被人懷疑自己擅長的能力時,也會有「被侮辱」的感覺,那我們能要上帝賞賜侮辱祂的人嗎?
有「缺欠」也是試煉之一,這時我們就該禱告,要認定上帝是仁慈和喜歡賞賜的上帝,我們的祈求必蒙垂聽。如此,我們的缺欠就能補足。
3.信心受試驗的模式:卑微的升高,富足的降卑(9-11節)。
卑微(社會經濟狀況)的人升高與富足的人降卑都應該引以為喜樂,因為財富並無法永恆擁有。貧窮的信徒應當以自己在基督裏尊貴的地位為榮;富足的信徒則應以發現了比財寶更重要的事物為樂(9-10節)。
雅各並不是反對財富,他勸窮人變為富有,可以喜樂、誇耀。但他也勸由富有變成貧窮的人也要喜樂(這可能是當時的基督徒所遭遇最普遍的外在試煉)。
因為財富並非永恆,如同花草,一瞬間就消逝,所以信徒不需要為了失去財富而失去喜樂(11節)。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試著簡單介紹雅各書的作者與背景。
2.為何說:「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如何喜樂?
3. 如何解釋「智慧」?缺少智慧應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