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4. 失色的約(38-51節)
上帝雖然已經與大衛立約,如同上一段經文(19-37節)所應許的,但王所遭遇的處境似乎與這應許不符合。因為本段經文描寫王的苦難和逆境,與上面的確信相反,這裡描寫詩人的憂愁歎息。
(1)所立之約似乎被棄(38節)
詩歌在這裡突然從讚美和歡樂轉變到傾訴和悲傷:「但你惱怒你的受膏者,就丟掉棄絕他。」儘管有上帝確實的應許和祂信實的保證,但是上帝所立的聖約又似乎遙不可及。
(2)立約百姓失去榮譽(39-45節)
以色列人和上帝所膏的人遭遇到的盡都是壞事,幾乎沒有甚麼好事發生: 『你厭惡了與僕人所立的約,將他的冠冕踐踏於地。』(39節)
於是,詩人接著問一連串的問題:這是為什麼?結果會如何?上帝失信了嗎?你作為立約信守諾言的上帝,難道會違背自己的諾言,拋棄自己所膏立的人嗎?這裡記錄了詩人真實的經歷:
a.覺得被丟棄(39節)
「你厭惡了與僕人所立的約,將他的冠冕踐踏於地。」你取消了與你僕人所立的約;把他的王冠丟在地上。
「冠冕」一字,強調它是王與大祭司分別為聖的記號(出二十九6)。它與「拿細耳人」(分別為聖者)一字有關。因此它的污蔑就顯得加倍羞辱。
b.覺得被拆毀 (40-41節)。
「你拆毀了他一切的籬笆 ; 使他的保障,變為荒場。凡過路的人,都搶奪他 ; 他成為鄰邦的羞辱。」
這些經文幾乎可反映出耶路撒冷的失陷,因與耶利米哀歌的用詞很接近:城牆被毀(哀二8)、凡過路的人都來打劫、嘲笑(41節;哀一10、12)。
c.覺得被打敗 (42-43節)
「你高舉了他敵人的右手 ; 你叫他一切的仇敵歡喜。你叫他的刀劍捲刃,叫他在爭戰中站立不住。」
詩人知道自己民族的危機並非出自偶然,乃是上帝震怒的結果。上帝使仇敵獲勝;使所有的仇敵都得意忘形。反過來,上帝百姓的武器失效,他們在戰場上慘敗。
d.覺得失去榮耀(44-45節)
「你使他的光輝止息,將他的寶座推倒於地。你減少他青年的日子,又使他蒙羞。」
約雅斤王在青年時即被擄到巴比倫(光輝止息),當時他十八歲,登基剛三個月(王下二十四8),他的蒙羞完全符合事實,因以後的三十七年他都身穿囚衣(王下二十五27、29)。
(3)離開上帝的人軟弱無力(46-51節)
在這樣的艱難中,詩人向上帝發出沉重的呼籲:『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呢?你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你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46節)
要到幾時呢?這個問題雖然十分痛苦,但也會得到十分美好的結果。從個人與應許的實現來看,人的生命顯得格外短暫,叫人心驚,這也是應該的。
禱告是生命中極為寶貴的恩典,詩篇中有許許多多的禱告範本,是基督徒珍貴的屬靈教課本。當我們向上帝發出內心痛苦的呼喊,是否是對上帝沒有信心?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上帝允許我們跟他對談,跟他說任何話,即便這些話似乎是不信或懷疑。但是,不要停留在這樣的意念中,要繼續往前行,讓自己有機會穿過陰霾。
如何往前行?
也許是透過更深的思想,也許是學習聆聽上帝的聲音,也許是回到上帝的話語,也許是憑著信心的宣告。
詩人並沒有讓自己停留在艱難的困境中,他抓住上帝的屬性呼求,這屬性就是「他的憐憫」。他堅信上帝的信實,一定履行許諾。他本此信心祈求,雖處黑暗時刻,仍看見希望的光閃耀。
a.他求上帝憐憫,因人的時日無多(47-48節)
「求你想念我的時候是何等的短少;你創造世人,要使他們歸何等的虛空呢!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這裡所提出的問題,只有福音才能提供答案。
b.他求上帝憐憫,因上帝曾向大衛立約(49節)
「主阿,你從前憑你的信實向大衛立誓。」詩人求上帝紀念他,體諒他日子短暫,立刻按照祂向大衛所說的應許施行拯救。
c.他求上帝憐憫,因所受羞辱太深(50-51節)
「主阿,求你記念僕人們所受的羞辱, 記念我怎樣將一切強盛民的羞辱存在我懷裡。耶和華阿,你的仇敵,用這羞辱羞辱了你的僕人,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腳蹤。」
因為上帝沒有實現祂的誓言,導致祂的子民受盡羞辱,祂膏抹的君王也同樣受盡羞辱。
本詩奉被擄之王的名禱告,這裡將僕人(50節)和彌賽亞(受膏者,51節)連在一起,他是承受上帝應許的那一位,亦成了人的「羞辱」。
5. 頌榮(52節)
最後,他憑信心讚美,終於走出黑暗,奔向光明。『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詩人疏解對艱辛、苦難的憂愁,藉著對應許的確信,仰望上帝永恆的國度。
詩篇的卷三在此以稱頌與雙重的「阿們」結束,正如前兩卷一樣(四十一13;七十二19)。這卷詩雖以國難為主要內容,最後仍以堅定的讚美作句點。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詩人如何描寫被上帝拋棄的感覺?
2. 雖處黑暗時刻,仍看見希望的光閃耀,詩人如何懇求上帝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