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這詩篇是一首群體的哀歌,是為國祈禱詩,是被擄回歸之後的禱告,所敘述的事與撒迦利亞書(七1-6;八18-19)相同。在被擄歸回後,以色列民常常有禁食的日子。
在這些日子,他們在上帝的同在中,一同回想耶路撒冷和聖殿被尼布甲尼撒王所毀時可怖的情形,就是在主前五八六年三月十六日所發生的事。這是在歷史中正確的日期,好像主後三十年的受難日一樣。
那事件之特別可怖,就是所毀滅的,不是大馬色或尼尼微城,而是上帝自己所揀選的城。上帝曾應許按照祂為全世界所定的救贖計畫,萬國一同聚集在這城(參賽二2-4)。
1. 以色列原屬於上帝(1-2節)
面對國難,詩人深感悲痛。他和很多以色列同胞一樣,對於上帝向自己選民的苦難視若無睹而深感困惑。在詩篇開始的時候,詩人就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上帝啊,你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你為何向你草場的羊發怒,如煙冒出呢?」(1節)
(1)你為何永遠丟棄我們呢?
詩人想到以色列竟被巴比倫踐踏,耶路撒冷城及聖殿被毀於一旦,因痛恨而寫此詩。詩的主語是「我們」,表明詩人超越個人的安逸,為民族哀痛,進到上帝面前。
(2)求你紀念「我們」!
詩人求主紀念「我們」自己的民族是屬上帝的產業、是與上帝立約的百姓(2節),哀痛之情愈加濃烈。詩人在如此慘澹的現實,依然仰望上帝的慈悲與能力。
「古時所得來的會眾」、「作你產業支派的」都是指以色列人。「錫安山」即耶路撒冷城,是上帝地上的居所,乃聖殿所在。詩人不明白,能將以民從埃及救出的上帝(13節),何以讓異族如巴比倫毀聖所,擄劫其民!
2. 上帝的仇敵踐踏以色列(3-8節)
他們求上帝,趕快去勘察那被毀壞得看似不能修復的聖殿和耶路撒冷城(3節)。在人生的經歷中,代表真理、聖潔的殿豈不是也常常荒涼嗎?或許我們也會像詩人一樣疑惑、埋怨。
求你舉步: 意譯為「上帝啊!求你速速動身」。詩人糾纏著上帝,叫上帝答應自己。置身痛苦的兒女,糾纏著父親幫助理所當然,因為他極其軟弱。
接著是外族摧毀聖殿的描寫,詩人的詢問,不明白何以受到這麼大的苦難和刑罰,並求上帝紀念祂的民。詩中用了七個「他們」來說明敵人的所作所為(4-8節)。每一個描述都是刀刀入骨。
(1) 他們(你的敵人)在你會中吼叫(4節):
你仇敵的「咆哮」聲音佔滿聖所。聖所是「聚會之處」,讓人憶起「會幕」一詞,就是上帝應許會見他子民的地方(出二十九42)。以賽亞在聖殿中曾聽見撒拉弗「聖哉」的呼喊,以及上帝的聲音,相形之下,這一幕是何等殘酷。
(2) 他們豎了自己的旗為記號(4節):
攻陷耶路撒冷的外邦人,玷污聖殿、褻瀆上帝。敵人把他們的旗豎立在聖殿範圍內,取代上帝放置在聖殿裏的象徵物品(如亞倫的杖)。
(3) 他們好像人揚起斧子砍伐林中的樹(5節):
他們好像是一群破壞者,舉起斧頭,恣意砍伐林木的瘋狂破壞行動。
(4) 聖所中一切雕刻的,他們現在用斧子、錘子打壞了(6節):
聖殿中作為裝飾的無數巧工製品,如今盡皆無情地毀於一旦。這是描述在焚燒木雕之前,先將包覆的金子剝下(參列王紀下二十五13-17),並將金子收集起來,運到巴比倫。
(5) 他們用火焚燒你的聖所,褻瀆你名的居所,拆毀到地(7節):
(6) 他們心裡說:我們要盡行毀滅(8節):
(7) 他們就在遍地把上帝的會所都燒毀了(8節):
他們用火焚聖所,徹底的拆毀,為的是褻瀆上帝的居所,巴比倫的惡行不僅是指向以色列,明顯是針對上帝。然而,即使自己的名遭到外邦人羞辱,上帝依然未收回對以色列的懲罰,以此證明他的公義。如今所有地方都被摧毀了。
3. 懇求上帝速速拯救(9-12節)
國已淪亡,以色列看不見代表自己的標幟,包括軍隊的旌旗、各種宗教節日、盛會;而敵人的旗幟則到處飄揚(4節)。過去有先知來教導他們,傳上帝的話語,指示挽救之道;現在這些先知有的被擄,有的被殺,都不見了(9節)。
詩人向上帝發出呼籲,呼求上帝憐憫,因為上帝好像把他們遺忘了。仇敵是這般的可惡,上帝沒有理由不出手來毀滅他們(10-11節)。
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呢?使徒保羅曾經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林前六19)
引致這聖靈的殿污穢荒涼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因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我們不能得上帝喜悅,或聖靈的殿荒涼,不能只埋怨上帝和別人,好像以色列人一樣。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面對國難,詩人深感悲痛。他如何呼求上帝的憐憫?
2. 詩人糾纏著上帝,叫上帝答應自己,這樣的禱告對你的提醒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