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本段經文可分為三段,都以「那時」做開始。
1. 分配河東之地給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12-17節)
當時,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瑪拿西半個支派向摩西請求將約但河地賜給他們為業。摩西應允將約但河東所得的土地分配給這兩個半支派,但要他們當在迦南征服戰中作先鋒(民三十二16-42)。
於是,將從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到雅博江之鄉的南部地區,賜給流便與迦得支派;將從雅博江到基列山地,與巴珊地的北部地方,分給了瑪拿西半個支派(書十三8-31)。
如今,第二代的以色列人還有兩個月左右就要進入迦南,摩西為了提醒他們履行先前所立之約,才促使他們回想此事。
實際上,摩西已將最近征服的亞摩利人的領土,按照各支派排列好。
一旦以色列人在整個『應許之地』定居下來,大部分的支派的地區都位於約但河的西邊,但流便和迦得卻完全在約但河以東;瑪拿西則跨過了河,有半支派的土地在約但河以東。
2. 二個半支派的勇士須與其他支派一同渡河征戰(18-22節)
根據按著時間順序記錄事件的民數記(三十二章),兩個半支派作為先得產業的代價,應許在將要進行的迦南征服戰中作先鋒。正是在這種條件之下,摩西將產業分給了他們(18-20節)。
摩西死後,約書亞再一次確認了此應許(書一12-15),最終毫無差錯地履行了此約定(書二十二1-6):
(1) 為了以色列共同體的團結;
(2) 並且為了其它支派的士氣,先得產業的支派參與迦南征服戰的問題是重大問題。
這對今日教會是極好的教訓,也就是共同體要互相效力。
摩西認識到自己將不能參加迦南征服戰,不久之後就要辭別此生,就選立了繼承者並加以特別的勉勵(21節)。
特別是他對約書亞說:「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神。」(22節)摩西的這一席話,對將要與強大的迦南人打一場大戰的新領袖約書亞而言是最有力的激勵。
同時,作為信仰的前輩,懷著父母般的心境,再一次堅固自己死後將要擔負重擔的約書亞之信仰。
3. 摩西登毗斯迦山頂遠眺應許美地(23-28節)
摩西回憶說,當時他並沒有放棄進入迦南地的可能,他一再的求上帝法外開恩,讓他渡過約旦河,看一下迦南美地(23-25節)。
但是,上帝還是沒答應,回答他:『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26節)然後幽默的要他上毗斯迦山,遠遠『觀看』迦南地,最後要他把棒子交給約書亞(27-28節)。
神要摩西把領導權交付約書亞。這位年青一代的新領袖要負起兩個責任:
(1) 征服新土(28節上,帶領這百姓過河);
(2) 把土地分配給百姓(28節下,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
摩西在征服約但河東地的過程,與勉勵約書亞的過程中,感到想要進入迦南的強烈願望。便小心翼翼地求上帝施恩改變決定,讓他進入迦南地。終因上帝的明確旨意未能了其心願。
摩西曾在埃及宮廷居住了40年,在米甸曠野生活了40年,共經過80年的錘煉之後,蒙上帝呼召成為以色列的領袖。之後在曠野40年期間歷盡磨難,至此才將以色列百姓引領到迦南門口。
出埃及的偉大領袖摩西,比任何人都具有進入迦南的資格。儘管如此,上帝還是不允許他進入迦南,由此,我們要領悟到上帝奧妙的旨意:
(1) 得以進入迦南地,所憑藉的並不是人的功勞;
(2) 摩西只有一次,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主為聖(民廿 12、 24,廿七 14,路十二 47),上帝使摩西不得進入迦南,生動地教訓新世代尊主為聖的重大意義;
(3) 通過象徵為「律法」的摩西,被排除在外的事實,明確表明了律法,在藉著基督而來的福音面前的侷限性。
補充說明:到底摩西在哪裡觀看迦南地?
「你且上毘斯迦山頂去」(27節)。
「你上這亞巴琳山、觀看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民廿七12)
「你上這亞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申卅二49)
「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卅四1)
要了解這樣的差異,就要先知道亞巴琳山是一座山群(民廿七12),這山群有不同的山嶺,包括尼波山與毗迦斯山都是不同山嶺。所以說:「你上這亞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申卅二49)。
「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卅四1)這是以最高峰尼波山做代表的敘述,因尼波山是最高峰,摩西只到達毗斯迦山頂。
本章是本書追溯歷史的終結;事實上,它是一篇前瞻性的段落。同時它預示了摩西的去世;他將葬在『伯毗珥對面的谷中』(29節,參卅四6)。就敘述的順序,申命記第三章直接連接卅四章,第卅四章一節直接承接三章廿九節。
但是,本書的編排,是將組成申命記主體內容的所有律法合併在一起,這些律法是從第四章開始。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思想一下,有甚麼因素使得全以色列人團結一致,取得上帝所賜的土地?
2. 想一想,在作為教會屬靈大家庭的一份子,你覺得自己是盡本分的嗎?或是覺得有甚麼虧欠?如何彌補這樣的虧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