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接著的記載是以斯帖記的高潮,是整個事件的重點,也是整個故事的轉折。
1.哈曼周全的計謀
哈曼自恃王寵愛他,他就恃寵而驕,有計畫的想要滅絕所有的猶太人。
此時距以斯帖封后將近五個年頭的正月,哈曼找了占卜抽籤的人來,分別按日子和月份,抽出最為吉利的日子,稱做「抽普珥」(即抽籤),預備良辰吉日滅絕猶太人。結果抽出的籤是當年最後一個月13日(7、13節)。
日子確定了,於是開始執行他的滅絕計畫。
哈曼巧妙地取悅國王,使王覺得他所做的全是「為王的好處」。哈曼的申訴中刪去了一切細節,未明示他所計畫滅絕的是哪一個民族,這樣國王就根本沒機會考證事情的真相。
他把這民族形容如同毒瘤一般。因為他們「散居在王國各省」,容易滲透、傷害全國;又說他們有他們的律例,「與國中萬民的律例不同」,等於是一個異類;最要不得的是「不守波斯國的律例」,是害群之馬,可以說留著無用(8節)。
這樣,哈曼設好陷阱,強調這民該被剪除。同時,他又答應付出一萬他連得銀子捐給國庫(9節)。他答應的是一筆大數目,很可能他打算搜括猶太人消滅後的財產,否則,若非手頭有大財富,這樣的獻議實在是不智之舉。
哈曼這個獻議,實在是很陰險的,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把事實(半真半假的)和虛構的混作一談。猶太人固然有他們自己的律例,可是他們並非因此就違抗波斯的律例。
國王被哈曼說服了,交給他掌權的印記去執行滅絕猶太人的計畫(10節)。於是,哈曼得以自由行使職權,推行全面性的計謀。不但如此,國王還把哈曼願意捐獻的銀子交還給他,讓他放心去工作(11節)。
國王還把哈曼的銀子交還給他,應該另有一個含意,就是王核准動用與捐銀相等的數額,作為除滅猶太人的經費。亞哈隨魯王信任、寵幸哈曼由此可見端倪。
一個人最怕的是,忘了我是誰。哈曼被國王寵愛,卻把王拿來當靠背,借刀殺人。這是人性的黑暗面,也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石頭重,沙土沉,愚妄人的惱怒比這兩樣更重。忿怒為殘忍,怒氣為狂瀾,惟有嫉妒,誰能敵得住呢?」(箴言二十七3-4)
「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箴言十六22)
2.滅絕的前奏
正月13日,哈曼要求所有的地方官員準備這件大屠殺的行動。他用亞哈隨魯王給他的戒指蓋印下命令,由於蓋有國王的印章戒指,因此發出的命令就等於是「詔書」,視同法律命令一樣有效。
再者,這樣詔書是以「各族通用的語文」寫下來的,又傳與總督和各省的省長,並各族的首領(12節)。表明這項命令必須徹底執行,不准有任何疏失。
從正月十三日,到亞達月(十二月)十三日,這樣前後有十一個月的時間,要在同一天內「把所有的猶太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殺光滅盡,絕不留情,並且要沒收他們的財物。」(13節)
這種「殺光滅盡、絕不留情」的手段實在是非常殘忍。只不過一個人得罪你,就滅絕整個民族,實在很難想像。古時帝王殘忍,頂多也只有連誅九族,哈曼的驕傲可見一斑。
詔書的副本分送全國各省,至於各省內的各種族,若僅有方言而沒有文字者,則用各族的方言宣告詔書內容。全國在同一天同時進行殺戮(14節)。
當哈曼發出「詔書」的公告貼出來後,首都書珊城馬上就陷入一片混亂了(15節下)。
原因很簡單,因為進行這項大屠殺行動不是用「極機密」的方式,而是明目張膽地公告給所有的人民知道,為的是要讓所有的猶太人在「死刑」之日未到以前,就開始過著「面對死亡」來臨的恐懼生活。
而當所有的猶太人在憂愁、悲傷的生活的同時,一個強烈對比的畫面出現在王宮中,就是國王亞哈隨魯和宰相哈曼兩相對坐,一起飲酒(15節中),這是多麼不協調的畫面啊!
作者用這種方式描述人心對生命殘酷手段的畫面,是很值得我們對生命尊嚴深思、反省的。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面對一個目中無人的驕傲人,你的心裡如何維持平靜不受干擾呢?
2.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你應當以甚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