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主耶穌宣佈,必有七種災禍臨到那些驕傲自恃、假冒為善的宗教領袖身上。這些災禍不是「咒詛」,不過因主看見他們的結局,心中哀嘆,有感而發吧了。就如「唉!我為你難過!」的感嘆。
耶穌不單只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惡行,也為他們的失敗感到悲傷。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法利賽人和文士都是假冒為善之徒;耶穌所談及的,是那些以外表來界定敬虔的法利賽人。他們有下列的七項錯誤:
1. 第一個錯誤似乎指引卻是攔阻(13節)
這是針對他們的頑梗和故步自封,堅守僵化的宗教傳統。他們專講屬地的事物,叫猶太人不得天國的門而入。自己拒絕進天國,而且強烈阻礙別人進去。
2. 第二個錯誤是似乎敬虔卻是褻瀆(14節)
責備他們假意作很長的敬虔禱告,目的卻是為了侵吞寡婦的家產。
他們吟誦很長的禱告(空泛誇大的話),只有字句,沒有內容的禱告。寡婦與孤兒理當成為他們同情與代禱的主要對象,但他們反倒設法從孤兒寡婦身上牟利,這就如同搶奪。
3. 第三個錯誤是似乎救人卻是害人(15-22節)
指責他們熱心地誤導人。竭盡所能勸人皈依猶太教,教導他們敬畏神、遵守律法誡命、男性須受割禮、接受入教洗禮和獻祭等。
因為跟隨這種狂熱的儀文主義者入教,只會導致比他們更加熱心於儀文字句,陷在錯誤的信仰中而不能自拔,其結局必要受永遠的刑罰。
他們還建立了一套理論,以逃避立誓的代價。他們教導會眾,說凡指著殿起誓的,就不必付上代價,但指著殿中金子起誓的,就該謹守誓約;他們說指著祭壇上的禮物起的誓具約束力,但祭壇若沒有禮物,指著它起誓便沒有約束力了。
所以,他們看金子比神更貴重(殿是神的居所);又看祭壇上的禮物(某種形式的財富)比祭壇更重要。他們要緊物質的事,多於屬靈的事;他們願意得到(禮物),多於願意付出(祭壇是奉獻的地方)。
4. 第四錯誤是似乎重視卻是輕忽(23-24節)
這是指責他們沒有真正內涵的形式主義。文士和法利賽人極注重細節,但是輕其所重,重其所輕。法利賽人在微小的事情上一絲不拘,但對嚴重的罪行如假冒為善、不忠、殘酷、貪婪,卻視而不見。
耶穌不是因他們拘泥瑣事而責罵他們,而是責備他們冷血無情,沒有行出公義、憐憫和信實。耶穌用了極為恰當的比喻,說他們濾出蠓蟲,卻吞下駱駝。
蠓蟲是微細的昆蟲,常常掉進甜酒裏。人們喝酒的時候,把酒從牙齒間啜進肚裏,以濾出蠓蟲。一方面關注微不足道的問題,一方面又囫圇吞下巴勒斯坦地龐大污穢的動物,這豈不天大諷刺!
5. 第五錯誤是似乎潔淨卻是汙穢(25-26節)
這是責備他們外表主義。法利賽人苦心經營外在的宗教和道德模樣,他們的心卻充滿了勒索和放蕩。他們應當先洗淨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乾淨。換句話說,他們必須藉著悔改和相信洗淨內心。只有這樣,他們的外在行為才得以被接納。
6. 第六錯誤是似乎公義卻是不法(27-28節)
這裡也是指斥外表主義。前面是指責貪婪的虛飾,這裡則斥責假善和不法的虛飾。墳墓粉飾過後,猶太人便不會因疏忽而碰著它,這樣就可以避免在禮儀上玷污自己。
耶穌把文士和法利賽人比作粉飾的墳墓,外表乾淨,內裏污穢不堪。人們以為與這些宗教領袖接觸便會成聖,其實卻沾污了自己,因為這些正是假冒為善和兇惡不義的偽君子。
7. 第七錯誤是似乎順服神卻是悖逆神(29-36節)
這是指斥所謂尊敬的外衣,內裏包裹著謀殺的意念。他們建造已死先知墳墓卻殺害活先知
文士和法利賽人假意尊崇舊約的先知,替他們建造或修築墳墓,在記念碑前奉上花環。發表記念辭時,他們說必不跟隨他們的祖先殺害先知。他們修建被他們祖宗殺害的先知和義人的墳墓,用以表示他們和他們的祖宗並不相同(30節)。
耶穌指責他們這些人,他們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明證(31節)。因為猶太人的祖先作惡多端,現在的領袖繼續作惡,使已有的惡達到頂點(32節)。
他們的本性來自撒但惡毒的性質(毒蛇之種);他們的教訓含有毒素。他們和他們的祖宗一模一樣,只知定罪別人而稱義自己,所以他們也不能逃脫將來神所要顯於他們祖宗的忿怒,就是地獄的刑罰(33節)。
耶穌不但預言祂自己將要受死;祂也坦白告訴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他們會殺害祂所差派的使者(先知和智慧人並文士)。逃避殺害的人要在會堂裏受鞭打,從這城被追逼到那城,被趕盡殺絕(34節)。
故此,以色列的宗教領袖的罪堆積如山,成了殉道歷史上的千古罪人,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從義人亞伯起直到撒迦利亞都歸到他們身上(35節)。
撒迦利亞的被殺記載在歷代志下(代下二十四20-21),歷代志下是希伯來文聖經最後一卷書。
據猶太人希伯來文聖經的編排,是從《創世記》開頭,到《歷代志》結束。猶太教徒說『從創世記到歷代志』,有如我們基督徒說『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意思是包括整個聖經。
凡舊約時候所有流義人和先知之血的罪,都要歸到這些猶太教首領的身上(36節),神要叫他們擔當他們祖宗應受的刑罰,這事果然在主後七十年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