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耶穌公開傳道的初期,曾趕走聖殿外邦人院裡做生意圖利的人(約二13-16)。然而聖殿外院依舊有許多人做生意,從附加費中賺取龐大的收益。這時,耶穌再一次趕出唯利是圖的人,不讓他們從神聖的活動中取利(12節)。
1.第二次潔淨聖殿(12-17節)
在外邦人院裏通常有兩種交易進行,兌換銀錢和買賣祭牲。猶太人的聖殿稅須用指定的錢幣繳付,所以外來的朝聖者必須兌換合適的銀幣;同時,朝聖者不可能從遠方攜來祭牲獻祭,所以外院裏便設有販賣牛、羊、鴿子等祭牲的地方。
這類買賣商業行為,表面看似乎並無不妥,但實際上有下列嚴重的弊端:
(1)因買賣是在聖殿的範圍內進行,神聖之地因而被玷污;
(2)佔用外邦人的院子,剝奪了外邦人敬拜神的權利;
(3)因祭司和商人勾結串通,祭司給予商人各種方便(例如祭牲未嚴格檢驗,有瑕疵者也予以通融),而商人高價剝削,然後朋分暴利。
『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13節)
耶穌對他們說的責備話,是取材自兩卷先知書:「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耶七11)。總意是慨歎聖殿的正常用途已不能發揮,反而變成了罪惡充斥的地方。
這次潔淨聖殿的行動,是耶穌進耶路撒冷後首次正式運用權柄。在行動中,祂確認了祂是聖殿的主。
這件事為今天的教會帶來兩方面的信息。在教會生活中,我們需要主潔淨的能力驅走營私獲利的活動,和多樣世俗化的賺錢門路。而在個人生活上,我們常常需要主的道把我們的身體行為洗淨,合適作聖靈居住的殿。
這裏出現了另一個景象:主耶穌再次行使權柄醫治聖殿院子裏的瞎子和瘸子(14節)。無論祂到哪裏去,都吸引著一群有需要的人;祂從沒有使這些人的希望落空,總是滿足他們的需要。
然而仇視的人正向祂虎視眈眈。當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聽見孩子們歡呼喊耶穌為大衛的子孫,他們便感到十分憤怒(15節)。
他們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麼?」他們似乎想阻止孩子們稱呼主為彌賽亞!如果耶穌不是彌賽亞,他們這時候說這番話很合理。然而主指出小孩子這樣稱呼祂十分恰當。
祂引述詩篇說:「你從嬰孩和喫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16節,詩八2)既然應當認識祂的祭司和文士不讚美祂、又不認祂為受膏者,主便欣然讓小孩子敬拜祂。
孩童雖然年紀小,但往往卻有屬靈的洞察力,他們滿有信心和愛的話語反使主的名得著極大的榮耀。
瘸子、瞎子對耶穌的倚靠,小孩子對他的稱頌,與聖殿裏有權勢的人的反應截然不同。耶穌引用了詩篇的話來替小孩子辯護,表明神悅納心靈純潔的人的讚美。
潔淨聖殿的行動,表明神不容許祂的殿沾染任何污穢。我們的身體就是神的殿,有聖靈居住在其中,所以也不能容讓罪惡佔據我們的生命。要靠著主,徹底對付那些纏累我們的罪,因為惟有這樣,神才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作王。
耶穌離開那些宗教領袖,任由他們繼續苦思真理。祂回到伯大尼,停留了一晚(17節)。
從以上經文所記,我們可以看見耶穌是彌賽亞的印證:
(1) 祂是王: 祂騎著驢駒進入錫安,做王治理祂的百姓(5節)。
(2) 祂是先知:眾人說祂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11節)。
(3) 祂是祭司:祂潔淨聖殿,是聖潔的祭司(12-13節)。
2.咒詛無花果樹(18-22節)
早晨耶穌回到耶路撒冷城,祂餓了(18節),走到一棵無花果樹前,想摘取果實充飢。卻找不著甚麼果實,不過有葉子,於是便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19節)。
無花果樹一年收成兩次,第一次在六月,另一次則在九月。這種果樹通常在二月分未生葉子之前,必先有一些果子結出來,至四、五月間即達綠蔭茂密的地步,每一個葉子下面都有一個果子。
大多數果子須至六月間才成熟,不過也有些果子會早熟。耶穌咒詛這顆無花果樹是在逾越節期間的四月,應該是結果子尚未收成的季節。馬可福音記述,那時並非收無花果的時候(可十一12-14)。
但是它雖然長滿了茂密的葉子,但其上卻沒有結出果子。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正顯示出這植物本身的病態。這是基督宣告咒詛而非祝福的唯一神蹟,他說無花果樹要毀壞,而非恢復生命。
聖經以三種植物作為以色列民族的象徵,就是無花果樹(此處)、葡萄樹(賽五1-7)、橄欖樹(羅十一24)。「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這是豫言以色列人要被棄絕。
有人說:耶穌一生行的神蹟,都是表彰祂的慈愛;只有這一次是顯明祂的忿怒;這一次卻又是行在樹身上,而不是行在人身上。所以主在祂的忿怒中,仍是滿了憐憫,向人預作警告。
主耶穌這話,果然在歷史上應驗了。
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城被毀,其後以色列人被分散於世界各地,一直等到二十世紀,這世界的末日將臨時,以色列國才又復國,正如無花果樹的樹枝發嫩長葉(參廿四22),惟仍沒有果子(今日的猶太人極少基督徒)。
門徒的注意力沒有放在事件的象徵意義上,他們驚訝的是耶穌話語的力量,所以在他們的反應中暗含著一個問題:我們也能行這樣的神跡嗎?(20節)
耶穌再次把握機會教導門徒信心的功課,指出憑著堅定不移的信心而發出的祈禱,必蒙天父垂聽(21節);然而,這並非表示不論我們自己喜歡甚麼,只要相信可以得著,天父便一定要賜給我們。
「有信心」和「不疑惑」是同義詞,並不是強調要有加倍的信心,因為在之前(十七20)類似的回答中已經說明,只要有「最小的」信心就夠了。耶穌的話,是用移山的比喻以圖像生動地說出,在神是無所不能的。
「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22節)整個教訓的寓意概括在本節裡,使我們聯想起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話(七7-11);但是這種所謂的「全權委託書」只發給有信心的人,這點至為重要。
真正的信靠神,必須包括「認識」和「願意」順服祂的旨意這兩個重要的因素,在這基礎下向神祈禱,祂必然為我們成就。
今天我們的信仰生活,有沒有落在昔日猶太人的可憐景況中?如果我們的內心已與神疏遠,失去對祂的真誠,那麼,即使我們依然維持一些外表的宗教活動,祂也不會感到滿足。把信仰與生活打成一片,這才是基督徒應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