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但支派的五個探子「走遍大江南北」,最後發現拉億,這是一個天然要塞,與腓尼基之間有黎巴嫩山,與敘利亞之間有黑門山,無須擔心外敵入侵。那裏沒有自己的政府,又與其它支派隔絕,所以容易攻取。
而且這裡的水泉和溪流為約但河源頭之一,水源充足,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留之地。於是準備進軍拉億。
1.但族大遷徙(11-13節)
於是但族中的六百人,各帶兵器,從瑣拉和以實陶往北方作全族大遷徙。他們不走沿海公路,因為那裏有非利士人。他們選擇中部山區公路,雖然崎嶇難行,總會比較安全一些。
這批遠征隊先到猶大的基列耶琳安營,此處位於便雅憫支派的邊界,草木非常茂盛。接著再到以法蓮山地去,來到米迦的住宅(11-13節)。這樣的行程似乎別有目的。
2.但族人擄掠米迦住宅(14-20節)
五個探子就告訴但族勇士:「這宅子裡有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並雕刻的像與鑄成的像。」(14節)他們決定趁火打劫,五個探子進去搶奪神像,準備帶走。但族人的行為如同強盜,劫掠自己的弟兄(同是以色列人),是可恥的行為。
當他們的行為被發現的時候(18節),他們試圖說服那個利未人,問他到底只要當一個私家祭司,還是想要做一個支派的祭司(19節)?利未人發現可以更上一層樓,毫不猶疑的便拿著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並雕刻的像,跟隨他們(20節)。
但人所掠取的,雖然只是宗教神物,卻以為得到這些便可以得到耶和華的賜福,真是迷信誤人,更加褻瀆神名。而那個利未人祭司完全是個混飯吃的人,只要有好處,甚麼都不計較,況且做一族的祭司,當然比做一家的祭司更好。
可憐宗教地位也成為販賣的商品了,可見當時的信仰已經腐敗到何等地步!
但族人不住在分派給他們的地,自己決意往北方遷徙,並且擄掠米迦家中的神像,帶走利未人,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正好為「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下了註腳。
3.米迦的損失(21-26節)
但族人讓妻子、兒女、牲畜、財物先行(21節),戰士殿後,他們預料米迦必定會追趕過來。果然米迦召集眾人要向但族討回財物(22-24節),但族人竟出惡言恐嚇米迦,要他閉嘴,免得遭惹殺身之禍(25節)。
米迦眼見對方人數眾多,好漢不吃眼前虧,不敢輕舉妄動,只好目送但族人遠去(26節)。米迦的偶像被比他強盛的但支派搶奪,他只能自認倒楣。他用心計較想要從神明得的好處,也隨風飄去。
米迦曾說:「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十七13)這次事件,正說明米迦所倚靠的,不是耶和華,而是一個「有正統出身的」祭司。
失去神像,失去祭司,他就失去了希望:「你們將我所做的神像和祭司都帶了去,我還有所剩的嗎?」(24節)
4.攻佔拉億(27-31節)
但支派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拉億(27節),當時拉億在西頓的統治下,但由於黎巴嫩山脈的阻隔,西頓難以照管拉億(28節)。他們攻佔拉億,將城改名叫「但」(29節)。後來,聖經常以「從但到別是巴」形容迦南整個版圖(二十1)。
「但人就為自己設立那雕刻的像。摩西的孫子、革舜的兒子約拿單和他的子孫,作但支派的祭司,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30節)
「神的殿在示羅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31節)
這句話足以說明但人離棄耶和華的心。他們不去示羅神的會幕那裏敬拜神,卻為自己的方便,設立與耶和華對抗的祭壇。一些具有宗教形式的行為,並不代表真誠的敬拜,我們要很小心。
當時以色列宗教中心是聖所所在地示羅,每逢特定節期,或需要履行個人宗教義務時,以色列百姓都要聚集在示羅(撒上三21)。這種習慣建立在與神所立的恩約之上,蘊含著所有支派都是與神立約的共同體之事實。
所羅門王修建耶路撒冷聖殿之前,示羅是以色列凝聚的中心。因此,但支派在但立神像並進行崇拜,是破壞立約共同體的可憎行為(書二十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