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1.最後的勝利
這是很難想像的畫面,一萬五千人被300人追趕! 一萬五千名逃兵,是基甸三百勇士的五十倍。他們逃到加各(意思是平地,10節),以為他們已經安全,不再受到基甸的攻擊。
基甸趁他們疏於防備的時候(坦然無懼),卻由挪巴和約比哈的南邊偏僻的道路(住帳棚人的路)突襲,把他們打敗(11節)。兩個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趕他們,終於捉住二王,其他餘眾四處逃竄(12節)。
2.秋後算帳
基甸大勝凱旋賦歸,沒有忘記之前的羞辱,捉住疏割的一個少年人,問他:「疏割的首領長老是誰?」他得到七十七個首領長老的名字(14節),然後到疏割施行報復。
他先捉住那城內的長老,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責打他們(16節);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樓,殺了那城裡的人(17節)。
他當然不會放過那兩個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追究他的族人被殺的冤仇(18-19節),準備當眾行刑。
他先是要求長子益帖說:「你起來殺他們。」但益帖太過年輕,害怕不敢拔刀(20節)。西巴和撒慕拿說:「你自己起來殺我們吧,因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奪得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21節)。
這兩個王想避免羞辱,也害怕多受痛苦而死,因沒有經驗的刀手不會一刀兩斷地把他們的頭砍下來的。
基甸與米甸的首領之間的結束場面,類似古典作品的簡潔、且有力量。
事實上也只有從故事的結尾,我們知道基甸的軍事計畫中含有報私仇的成分。他問:『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甚麼樣式?』(18節)他泊山是他的故鄉所在,這樣的問話可以看出,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家族,而不是其他支派家族。
西巴和撒慕拿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命運,於是說了極有技巧的恭維話,冀望得到某種程度的憐憫。他們說所殺基甸同母的兄弟是:「他們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樣式。」(18節)
這時候基甸有意將他的長子益帖拖進報仇漩渦,好把這仇人變為切身的家族仇恨,但是益帖沒有能力去執行殺人的任務。西巴和撒慕拿再次有意討好,說基甸才有力氣殺他們。
家族間世仇的報復原不是齷齪不光彩的事,有它原始法典的榮譽準則。然而,基甸所應該要做的,是顧全大局。他是全以色列的領袖,是耶和華的士師,而非一家一族的首領。這部分他顯然有所偏頗。
3.爭戰後的回響
故事看到這裡,會對一件事產生疑惑,基甸對疏割和毗努伊勒的報復手段是合宜的嗎? 他所做的是否合乎神的旨意呢?
要探討這個問題,需要從前面一件事情來看。
當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米甸軍營刺探軍情時,聽見米甸值勤士兵的閒談,他們把夜間做的夢說了出來:「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七14)
這「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給他靈感,讓300勇士以「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做為驚亂敵人的口號。這句話的意思是:「為耶和華!為基甸!」(七18)這時候,驕傲的種子已經悄悄的進入基甸的腦海裡,他要分享神的榮耀。
種子種下去了,接著就是發芽。當300個人殺戮12萬米甸大軍時,這芽冒出來了;當疏割人回絕他的請求時,驕傲的幼苗得到成長的養分;當他終於得勝,擄獲兩王時,驕傲開花結果。
於是基甸收割了驕傲的果實,不經審判動了私刑報復。用荊條和枳棘責打疏割人的長老;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樓,殺了那城裡的人。
驕傲是人犯罪背離神的原因,驕傲如影隨形,不會輕易放過任何成功的人。
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