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4)信心的試驗(17-19節)
接著,繼續論述第二句話:「未見之事的確據」,以亞伯拉罕做開頭。
亞伯拉罕因著信獻上以撒,雖然他知道上帝應許由以撒生的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而他信上帝能叫人由死裡復活,而他自己也有如「得回」一個死裡復活的兒子一樣。
「得回」:原意是「領了回來」。表達出以撒已經是獻給上帝了,而不再屬於亞伯拉罕,而後來是亞伯拉罕由上帝那裡領回以撒。
這裏提及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受神試驗(參創二十二章)。他和妻子過了生育年齡才得著以撒這個兒子,現在神要他把這兒子獻上,年邁的亞伯拉罕實在大惑不解。然而這件事就是要試驗這位屬神的偉人之信心。
不論事情多麼困惑,他的內心如何掙扎,但亞伯拉罕仍照神所命令的預備一切,將兒子獻上。
我們看見亞伯拉罕的信心是完全的,他甚至相信神必能使那死在祭壇上的兒子復活過來。他實際的表現了絕頂的信心和順服。對亞伯拉罕而言,因著對神的信心,困境轉變成勝利。
(5)信心的祝福(20-22節)
然後作者又提出以撒,雅各,約瑟。
以撒、雅各、約瑟都因著信祝福後代或者為自己的遺骨預作安排。
以撒的信心,在於他肯接受神顛倒人類繼承的次序,是次子雅各,不是長子以掃。
雅各的信心,在於祝福以法蓮與瑪拿西,而不按照自己的意思祝福他自己的兒子。雅各相信神揀選人有完全自由的主權,是約瑟蒙揀選而非流便!
約瑟的信心,在於相信神的應許,他的死顯明了神應許歷史中的第三階段。他在極其榮華的時候曾清楚地說,那些被他請到埃及居留的人,是不應當以埃及為他們永遠的家鄉。
他們都是望向未來的人,並對未來道出信心之語。
(6)信心的實例─摩西和以色列百姓(23-31節)
a. 摩西(23-28節)
至於百姓的領袖,作者首先提到摩西父母的信心,他們因著信,把摩西藏了三個月,勇敢違背王的諭旨(23節)。
然後是摩西本人的信心,神既然帶領了摩西進入法老皇宮中接受了埃及一切高等的教育,而現在神卻要摩西離開法老的家,『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這似乎是一件不合理的事(24節)。
「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意指甘願與希伯來人弟兄認同,而不以皇親貴族自居(參出二11)。
他本有做埃及王子一切的快樂和特權,他更可以用他的權位去幫助以色列的子民,但他為甚麼要離開呢?因摩西甘願與同胞認同,「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卻願意放棄榮祿,過受凌辱的生活(25-26節)。
「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原意是「不願暫時享受罪」,指在埃及(即世界)的一切享受,在神的眼中看來,乃是有罪的。
他在一生最關鍵的時刻作了偉大的選擇。他憑信心一生服事神,「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27節)。
「恆心忍耐」:摩西兩次離開埃及之後,都各在曠野裏度過了四十年(參徒七30,36)。
「那不能看見的主」:按原文沒有『主』字,那不能看見的,就是神。摩西遇見神,應是指他在何烈山看見荊棘火燄異象一事(參出三1-6),那時他因怕看神,故蒙上臉,符合此處所描述的『如同看見』。
b. 以色列人(29-30節)
摩西的信心帶動整個以色列民族的信心,就是走過紅海,「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著要過去,就被吞滅了。」(29節)
神要以色列人行乾地過紅海,這是何等冒險和不合理的事,全民都有被淹死的可能。但他們的信心是在神裏面,相信神能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將海水分開!信心能勝過所有困難。
接著是記載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而行,「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30節)
這是所有事件中最可笑的一件,因為他們似乎做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但這種「信心順服」的行動,至終發生奇蹟的效果,不須動用一兵一卒,竟能成功地奪取了這堅固的城。
c.喇合(31節)
「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
「妓女」:原文是指一般妓女,而非指「神妓」。
約書亞的例子中,我們看到耶利哥城因著以色列人的信而傾倒。在這時候提到了妓女喇合,一定使希伯來讀者大吃一驚,但這也是一個例證,說明信心的原則如何產生功用。
信心不論出身低,只要有信心,都有資格列入信心的英雄榜;妓女喇合甚至因此有份於耶穌基督的家譜,成了主耶穌的先祖(太一5)。
(7)其他的信心實例(32-38節)
a.眾士師與君王:因為信心獲得勝利(32-35節)
這時經文作了轉折,不再一一細說每一位信心偉人的故事,而是概括性的提到人名,這些人包括:「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32節)。
這不是根據年代先後列出的名單,只是收集一些突顯的人物,其中四人是士師,一人為君王(大衛),然後是最偉大的士師撒母耳。最後的「眾先知」則是指那整個啟示的階段。
作者提出這些人物之後,接著說到信心所成就的大功:「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然後是一小段話,「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33-35節)。
這一段包括了兩個時代,那就是神治時代與王政時代。
在神治時代中,那顯著的信心英雄被提名的有下列幾個人:勝過米甸人的基甸、勝過迦南人的巴拉、勝過非利士人的參孫、勝過亞捫人的耶弗他。這些人的特點都是較列祖為軟弱的,但仍被神所使用。應該是基於他們有信心而建立了偉大的功業。
在王政時代,被提名只有兩個人,一個就是以色列國最偉大的君王大衛,另一個是以色列國最偉大的政治家和屬靈領袖,被稱為先知的撒母耳(他創立王政);伴著他們兩個人的還有若干未提名的著名先知,如但以理等。這些人所有的成就都是由於信心而來的。
但這些人也有失敗的時候,當他們缺乏信心時,就會失敗;只是在失敗之中,他們仍然信靠仰望神,不致灰心絕望!
b.眾先知:因為信心忍受苦難(35-38節)
接下去所記載的只有事蹟,省去了人名,連續舉例說明忍耐的顯著果效。除了的一個例子「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以外,其他所舉的,幾乎都是因信仰受逼迫的實例。
死人復活可以說是信心力量最突出的驗證。
而這些因信仰受逼迫的實例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逼真地引我們注意到人對人的獸行。所遭受的逼迫包括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樣置人於死地的殘虐暴行;還有被逐出社會,過著最原始的生活,只能以獸皮為衣,受窮乏,連生活必需品都被搶奪,忍受患難,苦害。
「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37節):有的認為是先知們穿的是羊皮外衣;但也有的認為這是羅馬帝國逼迫基督徒的一種酷刑,把剛剝下來的羊皮綁在受刑人的手和腳上,在烈日曝曬下任其乾縮,他們只能不斷地在曠野中奔跑,企圖減少肉身的痛苦,但至終抽筋或皮肉腐爛而死。
這些人在似乎失敗中卻大奏凱歌;他們的失敗就是他們的成功。這些信心偉人的懿行是因堅忍而得竟全功。最後使用一段插進去的話為他們下了一個貼切的結語:「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38節)。
這些因信忠心為主受苦的人,表面看,他們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事實上是世界配不上他們,他們也不屑世界的好處。
(8)結論: 信心所得之證據和應許(39-40節):
上文的信心見證人,都得到上帝的稱許,但仍然沒有獲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的計畫是要他們與我們一同得那更美的事。
從這一整段充滿例證的經文中,我們看見信心的原則如何實現,那種信心是一切事物的實體。然後就是一段驚人的結論:「這些人都是因著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豫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39-40節)。
「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他們』,指在舊約時代有信心之神的選民;『同得』,指一同得著神所應許的(參39節),而神的應許是在基督裏實現,故指他們也要在基督裏得著救恩。
《金字塔與毗斯迦山頂》
「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來十一24-26)。
埃及各朝法老,相繼為自己興建金字塔墳墓,人雖未死先造金字塔,塔越高大,說明自己的榮耀越大,地位越高。在金字塔底下,有一條沒有出口的隧道,直通到金字塔底下的暗室中,那個暗室將來要安放法老王的尸體。
第四朝法老齊阿斯為自己造了一個最大的金字塔,塔高一百六十四點五米,塔底每邊長二百卅米,佔地三萬二千九百平方米,每塊石頭重五千斤,二十萬民工用了四十年時間才造成了。金字塔在埃及文中稱為「庇利穆斯」,意思即是「高」。
人生的道路卻猶如法老王修築金字塔,以一生的資財,以別人的血汗,辛勤建造一座力圖榮耀自己的「庇利穆斯」,高了還要高。誰知道「庇利穆斯」就是一生的歸宿,最後是別人把你的尸體順著沒有出口的隧道搬進「庇利穆斯」中。不是等候榮耀,乃是等候神的審判。
歷史中最著名希伯來之英雄摩西,他就不願在金字塔下找到自己葬身之地。他鄙視王位,更鄙視金字塔。他對「庇利穆斯」的高度有正確的看法和選擇。因此,他寧願為以色列同胞受苦害,遭凌辱,也不願繼承法老的王位,讓別人來替他建造金字塔。
正因為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所以,他才能得到天上的榮耀。事實證明毗斯迦山頂(上帝埋葬摩西之處)的高度確實是遠勝過「庇利穆斯」(參申三十四1-8)。
毗斯跡山頂的高度與榮耀,也證明了人生的高度與榮耀。
–引自佚名《喻道故事續集》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在「未見之事的確據」許多實例當中,哪一個例子最貼近對你的意義?
2. 妓女喇合的信心有何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