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祂治理神的家,超越過摩西(三1-6)
希伯來書作者在這段經文中提醒「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要「思想」那稱為「使者的耶穌」(1節)。
「天召」:指從天上來的呼召,要把聖徒領入天家。「弟兄」是同蒙天召,從眾人中分別出來,與基督聯合為一的人。
「天」這個字,事實上將本書信引入另一個特有的主題中。作者還提到天恩(六4)、天上的帳幕(八5)、天上的事物(九23)、天上的家鄉(十一16)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
以上的例子都是以「天上的」來反襯地上的事物。所有例子中,天上的事物都是更美的;與地上事物是個影兒相比,天上的事物都是真實的。
「思想」這詞含有「在一件事上深思」之意,請問你有否在生活中多抽時間去深思和默想救主耶穌基督和祂在你生命上所作的工呢?
「使者」:原文就是「使徒」,原泛指被差派出外傳信息的人,這裡應該就是表達耶穌是傳達上帝信息的使者。
作者首先將基督與摩西對比,繼而在後幾章中以大祭司的職分與亞倫作一對比;由此可見,第三至七章裏的辯證,在這裏已略略提到了。
摩西是以色列人的第一個大領袖,是神在律法時代所興起的第一個工人,在以色列人心目中佔崇高的地位。所以,本書在證明基督比屬靈界之天使更美之後,就將以色列最崇敬的人摩西與基督比較,以證明基督較摩西更美。
「祂為那設立祂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2節)
「祂為那設立祂的盡忠」:『祂』,就是耶穌(參1節);『設立』,在這裏表明了主耶穌的兩項特點:(1)祂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具有完全的人性;(2)祂的工作是為完成神所託付給祂的使命。
在此分兩方面比較:
1.基督與摩西一樣盡忠,而較摩西更美(1-2節)
這兩節論基督與摩西相同,而較摩西更美的有三點:
(1)為使者
摩西也是神的使者(出三10),是神所打發去向以色列人宣佈神的眷顧和拯救,並把神所曉喻給他的話教訓以色列人,代表神向以色列人說的。
但耶穌基督卻是神所差派的新約使者(參約五36-38),向全世界的人宣佈神的慈愛(約三16),將神的啟示完全曉喻我們,比摩西和眾先知所得的啟示更完全。
(2)為中保
摩西也是舊約的中保(加三19-20),站在以色列人與神之間,為以色列人代求(出三十二30-32);但為「大祭司」的耶穌,卻是約的中保,比摩西更美,因祂乃是站在一切信徒,就是真以色列人(羅二28-29)與神之間代求(來七25)。
(3)在神的全家盡忠
摩西雖然也與基督一樣為神的全家盡忠,但摩西的「全家」只限於舊約的以色列人,而基督的「全家」乃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普世教會。摩西雖然一生向神盡忠至死,卻是因自己的罪而死(申三十二48-52);但基督向神盡忠,卻是為罪人的罪而死(彼前二24)。
2.基督與摩西不同而較摩西更美(3-6節)
在此有兩點證明基督與摩西完全不同而更超越:
(1)第一個不同:房屋與建造者(3-4節)
「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
摩西不過是「房屋」,他雖然是舊約最大的以色列人領袖,曾經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又把神的律法曉諭他們,也行了許多神蹟,又是世上最謙和的人;但這一切都是那「建造房屋的」所使然。
摩西不過是受造者,而基督卻是創造者,泥匠差別何等大,摩西與基督差別也何等大。
(2)第二個不同:僕人與兒子(5-6節)
「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摩西是神的「僕人」,舊約中多次提及(出十四31),但耶穌基督乃是「神的兒子」(約一18;三16,36)。
僕人與兒子在管家方面最大的分別,是在權柄和地位上大不相同;僕人不過照主人的意思管理家務,但兒子卻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分派僕人所當作的事,前者是「代理」,後者是「治理」。
摩西為以色列家作僕人(是舊約一個尊貴的稱號),但基督卻是兒子,這位兒子要治理神的家,摩西亦包括在被治理之列,為此基督在此又大過摩西了。
★插入的勸勉之二:當竭力進入神的安息(三7~四13)
以色列人曾因不信的硬心而失去安息,這裡發出第二個警告。
1.當以古時以色列人為鑑戒(三7-11)
(1)聖靈警告聽上帝話語的人應該不要繼續硬著心(7-8節)。
「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
這是引用詩篇:「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你們不可硬着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詩九十五7-8)
詩篇最後兩句是「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米利巴」這地名,希伯來文意即「惹人發怒」;而「瑪撒」這地名意即「試探」。希伯來書作者把詩篇那兩個地名的意義直接譯出來。
(2)應當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為鑑戒,免得不能進入安息(9-11節)。
他們惹上帝發怒、試探上帝有四十年之久,以致上帝厭煩那世代的人,「他們心裏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神發怒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他們心裏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常常』,指他們繼續不斷地犯錯,並非偶爾觸犯一次;『迷糊』,指完全失去分辨的能力;『不曉得』,指根本一點也不認識。
「進入我的安息」:指進入迦南(參申十二9)。
這兩個古老事件,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是背逆神最突出的實例。也就是總括了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期所犯的種種罪行(參民十三26~十四35)。一言以蔽之,他們雖然聽見了神的呼喚,卻不留意,並硬著心去抗拒神,以致神要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11節)
按照民述記,他們一共十次試探神(參民十四22),這十次的試探神都無非是由於不信和體貼肉體。「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9節),他們一面觀看神的大作為,一面得罪神,試探神。不但出埃及的頭兩年是這樣,以後受管教的三十八年中仍沒有改變。
許多人以「沒有看見」做為不信的理由,但以色列人的經歷證明不信的惡心若沒有除去,即使觀看神的作為四十年之久,仍然無益。
2.當趁有今日彼此相勸(三12-14)
要謹慎、彼此相勸,以免有人不信被罪迷惑,就內心剛硬把永生上帝離棄了。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12節)這警戒之中有兩件事引起我們的注意:
(1)是對危險的描述:「把永生神離棄了」;
(2)導致這種離棄的原因:「不信的惡心」。
古時以色列人如何失敗,我們也可能同樣的失敗;我們若疏忽了主耶穌,不留意聽祂藉聖靈向我們所說的話,我們的心也會變成石頭般剛硬,對祂的愛感到冰冷。這樣我們也會同樣失去神應許給我們的安息。
請在主面前誠實省察,你愛主的心是否隨物質的享受而逐漸冷卻?讓我們轉回,化解硬心(13節),多思想主的愛,祂為愛我們而受盡苦楚,難道我們對這位滿有慈愛的主竟心如死灰嗎?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裏有分了。」(14節)
「在基督裡有分」:原文應該是「基督的同伴」,指與基督一同分享神國的福份。
『若』字在原文含有『若是真正』的意思;『起初』,指個人信仰的開端;『確實的信心』,指堅決有把握的信心,在任何攻擊之下都不屈服;『堅持到底』,指不受環境變遷的影響,持守信心而不屈服,雖在極端乏力的情況下,仍勉強站立,以免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詩人說:「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詩二十二26)願我們的心也永遠火熱地向祂活著,一生忠心跟隨祂,永不改變!
3.以色列人失敗的原因(三16-19)
聖經提到要人不可硬心、惹上帝發怒。惹上帝厭煩發怒的,就是被上帝處罰死在曠野,不能進入安息的人。不能進入安息的理由是因為「不信」。
此處的思想回到所引用的詩篇九十五篇。在這裡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二、四六分別是回答第一、三、五個問題。這真是新約聖經中非常吸引人的一個解經例子。
(1)第一個問題:那時聽見祂話惹祂發怒的是誰呢?(16節)
(2)第二個問題: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麼?(16節)
(3)第三個問題: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17節)
(4)第四個問題: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麼?(17節)
(5)第五個問題: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18節)
(6)第六個問題: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麼?(18節)
第一、二個問題是關乎出埃及,神發怒的竟是神藉摩西所領出埃及的人,不是仍在埃及的以色列人;
第三、四個問題是關乎行走曠野,神是厭惡罪惡的神。他們雖出了埃及,卻倒斃曠野,這是今日信徒所當戰兢的。
第五、六個問題是關乎進迦南。以色列人雖然出了埃及,卻沒有進入迦南;雖然得救,卻沒有進入「祂的安息」。
「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19節)
最大的原因是由於「不信」,『不信』意指不能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參13節)。他們的眼睛只看當前路程的艱難,不信神的應許能夠兌現,不信神能帶領他們經過這艱難的曠野進入迦南;這不信的惡心,就是使他們不能進迦南的原因。
那些惹神發怒的人乃是那一班蒙神拯救而脫離埃及奴役的人,可是他們忘恩負義,對神產生不信的硬心,所以失敗。
其實跟隨著摩西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一開始是有信心的,所以願意跟著摩西出埃及。但他們後來就失去了起初的信心,以至於背叛上帝,結果死在曠野。這是基督徒應該要警惕的。
《最後機會》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來三13)
柏路克(Bishop Philips Brooks, 1835-1893)美國麻省聖公會主教,在病重的時候,謝絕見客。但當他聽到著名的不可知論者殷格索(Robert Green Ingersoll,1833-1899)來他家探病,立即破例接見。
殷格索感到榮幸,向他的朋友表示珍視;也許他以為主教看重他的財富或名聲,就問起特別厚愛的理由。
柏路克說:「原因是對於別的朋友,我確知在將來的世界會再見到他們,但對你恐怕是最後的機會了。」
「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來三13)
–引自于中旻《喻道集錦》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本章列出哪兩點,證明基督與摩西完全不同卻更超越?
2.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為何不能進入安息?對你的提醒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