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五)瑣法第二次發言(二十1-29)
這是瑣法的第二輪發言。在第一次辯論中,瑣法講述了關於神屬性的教義,自認為那是正統(十一7-11),雖然稍顯形式化,卻也不忘鼓勵約伯(十一12-20)。然而,在本章瑣法卻自始至終表現出了極其冷淡而粗暴的態度。
他分兩個層面發揮: 惡人誇勝只暫時(1-19節);惡人報應必速臨(20-29節)。
1、惡人誇勝只暫時(1-19節):
(1)惡人本身(1-9節)
瑣法頭一次發言後,曾遭受約伯猛烈的還擊,使他覺得是公開被責備和受辱(3節),因此早已強忍怒火多時,現在機會一來,就像火山爆發般,也以激烈言詞做反擊:「我的思念叫我回答」(2節)、「我的悟性叫我回答」(3節)
「思念」:「思想」。
「悟性」:「理性」,原文還有一個「靈」沒有被翻譯出來。應該是「我的悟性與靈回答」。
瑣法自詡的澄澈心思,在他急躁的話語中蕩然無存。他說到他的思念、理性與「靈」回答他,暗示他具有與自己的心對話的能力。
雖然瑣法自稱從他自己的悟性作出回答,卻仍然將他的主張建立在普通而沒有時限的知識上,且故作驚訝的說:「你豈不知亙古以來,自從人生在地,惡人誇勝是暫時的,不敬虔人的喜樂不過轉眼之間嗎?」(4-5節)。
瑣法的頭一個論點是:不敬虔人的喜樂是短暫的:「他的尊榮雖達到天上,頭雖頂到雲中,他終必滅亡,像自己的糞一樣;素來見他的人要說,他在哪裡呢?」(6-7節)。
「他終必滅亡,像自己的糞一樣」:原文是「他終必滅亡,像糞一樣」,不是指人的糞。在缺乏燃料的地方,人們常把牲畜的糞便與草混合做成餅,曬乾作為燃料。
「他必飛去如夢」,永遠不再見到;他像夜間的景象,消失得無蹤無跡。見過他的人再也見不到他;他要從他所住的地方失蹤(8-9節)。
「飛去」:可以指死亡(詩九十10)。
(2)惡人兒女淪為乞丐(10-11節)
首先他認為惡人的下場淒慘,年青力壯時喪亡(11節),死後無人記念,兒女必須「要求窮人的恩」,淪為乞丐(10節)。瑣法強調了惡人所擁有的錢財是短暫而虛無的,目的是要暗示約伯的錢財也是不義的。
「要求窮人的恩」:這句話同時隱含著兩層意思:a.惡人的兒女必然會窮乏,落入只能乞討度日的境地;b.其兒女必會賠償惡人所剝削的錢財。
(3)惡人不能享受真正的歡樂(12-19節)
接著他描述惡人生前雖有興旺之時,但他犯罪之樂最終也要化為痛苦,他勞碌的成果將要歸與別人,而他永不能享受真正的歡樂。
他用一個很生動的畫面說:「他的食物在肚裡卻要化為酸,在他裡面成為虺蛇的惡毒。」(14節)
「惡毒」:毒液。富有的人如此放縱自己而喜愛美味的食物,這美味食物卻使他們嘔吐,因為神使它在他們的胃裏變成毒藥。
「虺蛇的惡毒」:古人認為蛇毒是萬毒之首,其毒性則從膽而來,瑣法此番言論是一種咒詛,意指死亡的懲罰已居住在惡人裡面。由此可知,瑣法對約伯是持有何種情感。
2、惡人報應必速臨(20-29節)
(1)三個「不」字說明惡人快樂短暫(20-22節)
瑣法更認為「現世報」是惡人明顯的結局。因為他的貪慾沒有止境,他所喜歡的東西一樣也「不能保留」;他吞食一切,沒有一樣「不吞滅」,所以他的幸福「不能長久」。在他最滿足得意的時候,一切災禍要接踵而來。
因為他如此習慣於放縱他的貪婪,所以必定會遭受報應,他在滿足有餘的時候,必到「狹窄」的地步;而且這報應一定不會延遲,「凡受苦楚的人都必加手在他身上」。
「狹窄」:原文是「狹窄、困境、愁煩」。
「凡受苦楚的人都必加手在他身上」:或作「多種災禍痛苦都降臨在他身上」。暗指約伯所受的就是這樣的災禍。
這裡是說惡人在達到成功的巔峰時,必然會經歷一個戲劇性逆轉的命運;或者指惡人陷入窮乏之後,由於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所以更加難受。
(2)惡人的報應從神來(23-28節)
「他正要充滿肚腹的時候,神必將猛烈的忿怒降在他身上;正在他吃飯的時候,要將這忿怒像雨降在他身上。」(23節)
「他正要充滿肚腹的時候,神必將猛烈的忿怒降在他身上」: 這是暗指約伯兒女們的死亡(一18-19)。瑣法不僅全然沒有提及惡人悔改的可能性,而且只是一味地用狠毒刻薄之言咒詛約伯。
惡人正要享受時,福樂忽然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神忿怒的刑罰:財產沒有了,生命在驚惶中死亡(23-28節)。
他曾設法自救,但不見效(24節),彷彿中箭的人將箭抽出來,誰知不抽還好,一抽更是震驚(25節)。因為他的毀滅明顯是「人所不吹的火」,是從神而來的火所致(26節)。
「人所不吹的火」:人無法吹熄的火,指天火,或是閃電。
這裡所講雖是指惡人的報應,但正是針對約伯而言,說他的財富得來不義,動機也不良,所以有眼前的惡報。神的忿怒降下,「正在他吃飯的時候」(23節)和「人所不吹的火」把帳棚燒毀,都是約伯遭難情景的描述(一16、18)。
約伯曾呼求天、地見證自己的清白(十六18-19),瑣法駁斥了約伯的辯詞,認為天、地都興起攻擊他(27節)。在上帝忿怒的洪流中,他的財富蕩然無存(28節)。
瑣法想盡辦法想駁倒約伯,他認為約伯並未蒙冤,苦難乃是他當得的命運。
(3)結論(29節)
「這是惡人從神所得的份,是神為他所定的產業。」
「產業」: 指命運。
瑣法由於太過急躁,所以並未仔細思想,自己的論點是否能針對約伯的反駁。他的討論也欠周詳,沒有想清楚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或例外之前,已迫不及待地作出結論: 約伯的苦難是「惡人從神所得的分,是神為他所定的產業。」
瑣法可說代表三友作了第二回答辯的總結。他們不管約伯如何辯解說無辜,仍堅持他們的推論是「凡遭災禍的必定有罪」。根據此推論,約伯以前的福樂可視為惡人遭報之前的暫時興旺,如今約伯的苦難則是必然臨到的報應。
《如夢人生》
「他必飛去如夢,不再尋見。」(伯二十8)
瑣法「心中急躁」,不僅使他失去平靜思考的能力,更不能靜觀神的作為。神作事從不著急躁進,那些試圖摘取不到期果子的人,會嘗到滿口苦澀。不過,瑣法言語中也有智慧:
你豈不知:亙古以來,自從人生在地,惡人誇勝是暫時的,不敬虔人的喜樂是轉眼之間嗎?…他必飛去如夢,不再尋見;速被趕去,如夜間的異象。(伯二十4-5、8)
人要等候神的時間到了,才可看到事情的結局。不敬虔的人,所看見的只是暫時,所思想經營的,不是永恆的事;到他離開世界的時候,甚麼永恆可記念的東西,也沒有留下,只是虛幻,如同夜間的夢一樣,沒有甚麼痕跡。
人所作的,不論在人的眼中如何烜赫動人,都算不了甚麼,總要在神的面前有記念,才是存到永遠的真正成功。但世人的工作是怎樣呢?詩人說:「人睡醒了,怎樣看夢;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詩七十三20)
人生使人困乏,想追求滿足,建立自己的夢。但是「飢餓的人,夢中吃飯,醒了仍覺腹空;或像口渴的人,夢中喝水,醒了仍覺發昏,心裏想喝。」(賽二十九8)夢的生活,不能滿足人,不能解決人生的困乏。
這些話都很好;只是他的急躁,使他不作詳察,就應用在約伯身上。他甚至以為約伯貪心不公,欺壓窮人,強取人的房屋,所以福樂不能久享,從寬闊,忽然到狹窄的地步。
神猛烈的忿怒,在正吃喝宴樂的時候,就臨到他的身上;閃電降下來,「人所不吹的火,要把他燒滅,要把他帳棚中所剩下的燒毀…」這些生動的描述,是約伯奇異的忽遭災難的情形。
接著是肯定的斷語:「天要顯明他的罪孽,地要興起攻擊他…這是惡人從神所得的分。」(伯二十19-29)多麼不留餘地的指責!
在這人的觀念,人生簡單的數學公式:犯罪必遭患難;遭患難是因犯罪。他沒有給恩典留下餘地,也不以為義人可能受苦。
–摘錄自于中旻《約伯記箋記》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瑣法如何論述「惡人誇勝只暫時」?你的感想是甚麼?
2.所法論述的結論是: 惡人報應必速臨。這樣的結論有何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