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2)悲歎人生空虛(十四1-22)
約伯在痛苦與困惑交織之下,重新探索生的意義,可惜越探索得深越覺像個謎,他實在解不開。約伯嗟歎人生太匆匆,世間也無完人。既然如此,神何不讓世人樂享此短暫生命,反要求人沒有過犯呢?
a.人生苦短(1-6節)
約伯用三個理由來求神放過他:人的日子短暫(1-3節)、人處於污穢的環境中(4節)、人的年歲與生存的範圍已經被神限制(5節)。所以他覺得神應該不要再專注在人身上,再讓人受苦(6節)。
人的生命十分短促,年限已定且生在污穢中。像這樣的受造物價值幾何?神不可以手下留情,使他有生之年自由自在地活一段日子嗎(6節)?
在很大程度上,本文反映了七章的談論,將人生描述為脆弱無比的無常存在,把神描繪為嚴肅的審判官。約伯認為神對虛妄人生的要求過於殘酷,試圖要說服神。這些抱怨清楚地反應了當時啟示尚微的情形。
然而,事實上:(a)神不僅是嚴格施行公義的審判官,也是好牧人(約十11),是永存的父(賽九6),偉大的醫治者(瑪四2);(b)人生雖如草,卻並非遭到永遠的滅亡或被遺忘的虛妄存在。
其實,人若只在今世有指望,理當快活過日子。但若有來世,看法就大大不同了。神定睛在我們身上,正是要造就我們,為來世作好準備。
b.死難復生(7-17節)
樹有再生的能力,被砍下後顯然死了,卻可以只因得了水氣就復甦,如同新樹一樣(7-9節)。人卻不是這樣,死了就沒有了(10節)。如同江河之乾涸,人死就不再有明天(11-12節)。
約伯以這個例證暗示,一個人可能會刻意去砍伐一棵樹,為要使它恢復生機。難道這就是神奪去約伯的生活,使他一無所有的原因嗎?人不如樹,可悲亦可憐,到底生命價值在哪裏?
約伯在這段對神動之以情,要神想到人比植物還軟弱,死了就失去了一切的希望。當然,這是約伯的眼見,對死亡以後的狀況還不是很了解所產生的悲歌。
我們今日卻可歡呼讚美神,因在基督裏我們有復活的盼望!
約伯異想天開地幻想神可以在祂發怒時,暫時把人藏在陰間,等神的怒氣過去了再放出來(13節)。他並且說不怕在一切「爭戰的日子」在陰間等待一段日子,只要在被「釋放」的時候,神記得他就行了(14節)。
「爭戰的日子」(14節): 亦作「服勞役的日子」。
「釋放」:有「替換」的意思,指作戰的士兵輪值替換。
約伯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他覺得神對他好像很不一致。一方面神珍貴所造的人(15節),但另一方面又向他發怒(13節),將他的罪封存起來,永不忘記,等候大算帳的日子來到(16-17節)。
「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作的,你必羡慕。」(15節)
「你手所做的」:指的就是「約伯」,約伯認為自己是神創造的。
你必「羨慕」:「渴望」、「嚮往」。
約伯認為神既然創造他,就一定會「關懷他」,因此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希望神給他藏身之處。不過他一想到他現在的遭遇,立刻就放棄了這些微弱的希望。這是渴慕在得釋放之日,盼望再與神有密切的交往的意思。
「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17節)
「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 封在囊中是為保存,表示神一一記念了約伯的罪狀。對約伯而言,神與其說是一位慈愛地赦免人之虧缺的神,不如說是無比公義而不容絲毫罪惡的震怒之神。
本節也可譯為「我的過犯被封在囊中,你也遮蓋了我的罪孽」,比喻神將把罪藏起來,遮蓋約伯的罪。
全句的意思是說:「約伯只有忍受眼前的苦痛,這是人人都有的命運(參七1),直等到神記取他,拯救他出苦難,得到一個改變了的新生命。他不敢作此期望,除非神肯赦免他的罪孽,忘記他的過犯(16-17節)。
約伯幻想的美好,今日在基督裏已成為真實而美好的事實了,我們是多麼有福啊!
c.指望滅絕(18-22節)
「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18節)
本節一開始,原文有一個「但」,原先所升起的熱切盼望,在這個「但」字中再次暗淡了。約伯重新回到現實,面對人必然衰殘、死亡的命運,哀歎復活實在太難,人畢竟不像樹木(7-9節),反而更像被水侵蝕的山(18-19節),神似乎已經斷然「滅絕人的指望」。
「你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你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20節)
「改變他的容貌」:象徵死亡。
山崩、洪水使大地變形,神也照樣使人生改貌;生離死別之苦使人不勝欷噓。
神的救贖的計畫此時還沒有完全啟示給人,約伯只能憑人有限的智慧來體會,認為人所以無盼望是神不理會的結果。神既不施援手,約伯的生活全是苦痛與悲哀(21-22節)。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第一輪辯論在這裏結束。他們的結論都是約伯因自己的罪而受苦。約伯推翻他們的假定,認為死亡是他惟一的解脫方法。但他激起了三位朋友的忿怒,他們渴望再次發言。
《有一天你將需要翅膀》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你那裡,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伯十四5、10)
「人死後究竟到那裡去了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同時這個問題必須在一個人生前就得到解答,因為一個人死後的去向取決於他生前的決定。人生是極其短暫的。「為女子所生的人,日子極其短促」,可是為「上帝所生」的人,他卻有永恆的生命。
英國有一位不可知論者在達到其生命中最高成就之際,他知道他的生命也快要結束了。他坦白承認他面臨死亡的困擾。
有一天清晨,他在美麗的花園裡發現一隻蝸牛攀登一株花樹,蝸牛緩慢的往上爬,當牠到達頂端時,牠把觸角伸向左邊,然後又伸向右邊,又伸向上邊,發現再沒有可攀附之物時,牠不敢再往上面爬,因此,牠又爬下來了。
那人說:「我的人生就像那只蝸牛,我已經爬到地面生命的頂點,上面再無可攀附之物,我只得朝下走!」
蝸牛因為缺乏翅膀,牠不敢再往高處爬,昨天我看見一隻小蟲,當牠爬到一根草的頂端時,就展翼而飛,那是多麼美妙的情景啊!你願意當一隻蝸牛,還是作一隻小飛蟲呢?我們所需要的翅膀是信心的翅膀!我們本乎恩也因著信得救——而得以「起飛」進入前面更好的生命!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已裝妥了屬靈的雙翼呢?——M.R.D.
–引自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約伯用哪三個理由,來求神放過他?
2. 約伯為何會異想天開地幻想,神可以在祂發怒時,暫時把人藏在陰間,等神的怒氣過去了再放出來(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