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六)約伯對瑣法的回話(十二1~十四22)–(分為對人及對神兩段)
被瑣法自以為是的言論激動之下,約伯用三章的篇幅毫不留情地予以反駁。約伯的答覆包括:
1.對三友自視高明的態度不滿,但承認神的智慧與全能(12章)。
2.決意和神講理,嘲笑三友道理的空洞(13章)。
3.哀歎人生苦短(14章)。
約伯與三位朋友的談話,都依循先答覆人後對神說話的次序。
1、回應有關瑣法的言論(十二1~十三19)(四要點)
(1)諷刺朋友無知(十二1-12)(四諷刺)
a.諷刺朋友的智慧(1-6節)
瑣法以「通天曉地」自居,約伯不客氣地說瑣法所講的不單他知,並且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何奇之有(1-3節)?相反地,朋友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定約伯有罪,正是盲目無知的表現。
「你們真是子民哪!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2節)
「子民」:大概指佼佼者、頂尖人物。「你們真是子民哪」,等於說「你們真是重要人物」,諷刺他們自以為獨佔人間智慧。
既然瑣法說神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什麼」(十一8),約伯就回嘴說「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指責他們自認為像神一樣、壟斷了智慧。
「但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並非不及你們。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3節)
約伯反駁瑣法說他是頭「驢子」的污蔑(參十一12),回嘴說他至少也像他朋友們「一樣」聰明;所用的代名詞是複數字,他是在對他們全體說話;事實上,他們所說的都是常識,沒有必要不同意。
他們的偏見讓他們忽視了存在的事實:「義人受苦,惡人興旺」。約伯的個人經歷與朋友所說的相反:惡人盡都亨通,公義並不存在(4-6節)。
「我這求告神,蒙他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4節)
「我這求告神,蒙他應允的人」:可能回應以利法所說的:「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參五1)。
「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5節)
「安逸的人」:暗指「瑣法」,他們以為自己沒有得罪神,現況又安逸,就很容易對災禍沒有防備,但事實上災禍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臨到」(滑腳的)。
「強盜的帳棚興旺,惹神的人穩固,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6節)
「神多將財物送到他們手中」:原文沒有「財物」,是「把上帝帶在他的手中」,或者是「把自己的力量當神明」。意即他們倚靠自己手中力量,奉若神明,或有神授予權力,可恣意妄為。
b.勸以萬物為師(7-12節)
受造物都知道災難不一定是來自罪惡(7-8節),也知道生命氣息以及隨時可能遭遇的災難都來自神(9-10節)。約伯不單譏笑瑣法所知有限,而且說連「走獸、飛禽、大地和魚」都可以作他的教師。
原則上年紀大的有智慧(12節),但是人的耳朵也會分辨言語的正確與否,就像舌頭可以分辨味道一樣(11節),並非什麼勸告都可以被接受的。更何況,神比老年人更有智慧,而且有「能力」可以實行智慧。
「耳朵豈不試驗言語,正如上膛嘗食物嗎?」(11節)
這句話直譯是:「耳朵品嘗話語;舌頭品嘗食物。」這是一句格言,可能是在抱怨他的朋友們,正在享受優美言語的滋味。也就是指責他們只不過使用堆砌華麗的詞藻,表達邏輯混亂的思想。這是他對比勒達攻擊的報復(參八2)。
最後約伯認為除非人有親身經驗,否則很難了解箇中真相,所以年紀大,閱歷豐的人較青年人有智慧(12節),也能更深入的思想事情。
(2)神才是真智者: 以自己的閱歷為題質詢(十二13-25)
本段對於神的行動做了很長的描述,暗示在善惡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
約伯舉出大自然與人類歷史中的種種難明現象,反駁朋友太早作結論。萬物的浮沉、人類的興衰皆由全能的神所定,祂有絕對的自由做祂要做的事,無人能抗拒,也無人能解釋祂做事的法則為何。
a.神在大自然界的主權(13-15節)
約伯認為老年人雖人生經驗豐富,知識廣博,但絕不能與神的智慧能力相提並論(13節)。上帝所拆毀的,誰能重建?上帝所囚禁的,誰能釋放(14節)?上帝一停止降雨,大旱來臨;他一放開水源,大地氾濫(15節)。
在自然與歷史之間,並沒有畫出任何一條線來區隔。
b.神在社會國家的主權(16-25節)
「在他有能力和智慧,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都是屬他。」(16節)
「被誘惑的,與誘惑人的」:指所有人。
約伯列舉的實例包括:謀士、審判官、君王、祭司、有能的人、忠信人、老人、王子(君王的原意,21節)、有力之人、首領等,一連串的災禍(17-21節),不需要去找出特定的歷史事件,因為例子甚多,無法計數。
所有這些大人物在神手指中,只不過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罷了。
「他把謀士剝衣擄去,又使審判官變成愚人。」(17節)
「剝衣擄去」:指奪去他們的智慧。
這些事例明顯地與「善有善報」的定理相違,因為好人壞人同遭災難。朋友們又如何自圓其說呢?他們既不能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怎能一口咬定約伯受苦是因犯罪呢?片面的判詞怎能叫約伯折服呢?
神極其高超偉大,祂的作為人無法測透。人既如此有限,世事錯綜複雜,未明箇中真相時,實不直太早作出定論,以免犯了以偏蓋全的弊病。
「他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使死蔭顯為光明。」(22節)
瑣法說「祂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什麼?深於陰間,你還能知道什麼」(十一8),但約伯卻針鋒相對地說,神能「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使死蔭顯為光明」,親自來啟示人。
神不僅會干預個人的命運,也會左右國家和世界的命運(23節)。神決定邦國的結局,祂能使他們的領袖失去聰明智慧(24節)。他們像喝醉了酒的人,
在黑暗中東倒西歪(25節)。
約伯列舉了萬物的浮沉(15節)、人類的興衰(17-25節),卻不提任何道德因素,而是三次強調了神的「智慧和能力」(13、16、22節)。人若誠實地觀察,就會看到神的作為「善惡無分,都是一樣」(九22)。
但是,人只能承認這些事都在神絕對的主權之下(15-25節),卻無法測透「完全人和惡人,祂都滅絕」(九22)的原因,因為只有「在祂有能力和智慧」(16節),只有神能「將深奧的事從黑暗中彰顯」。
《神的對付》
「…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伯十二9)
幾年前,在非洲礦中發現了一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大金剛石。人把它進貢給英皇,做他冠冕上的飾物。英皇就把它送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交給一個世上最著名的寶石匠,請他切磋。你想他怎樣做?
他拿起這無價之寶來,先刻了一個深痕。然後拿起鐵錘來把它很命一擊。看哪!一塊世上僅有的寶石頓時一裂為二。啊,荒謬!該死的寶石匠,闖了彌天大禍!
事實並不是這樣。那一擊是曾經過好幾星期的考慮和計劃。繪圖,打樣,曾花了許多功夫。它的性質,硬度,和裡面的裂紋,都曾經過詳細的研究。英皇所委託的這人,是世上寶石匠中第一名手。
你說那一擊是擊錯了麼?不!這是寶石匠技術最高的表演。那一擊使那塊寶石成了世上最玲瓏,最炫耀的兩顆金剛鑽。那一擊實在是它的拯救。匠人在這塊鑽石未經琢鑿之前,早經胸有成竹,一劈兩半,方能顯明它是無上的價值。
有時,在你的生活中,神也把你猛擊一下。掛淚,流血,喪志,灰心。你說那一擊是擊錯了。可是並沒有,你是神的無價之寶。神是你的寶石匠。
有一天,你將做神冠冕上發光的寶石。現在你既在他手中,他知道怎樣對付你。若不是神的愛所許可的,沒有一擊能臨到你。–馬克康該(J.H.Mc C.)
在喬治‧麥唐納的著作裡,錄有二位女士的對話,一是費柏太太,一是桃樂賽女士。
費柏太太惱恨地說︰「我不知道神為何造我,造我有什麼用處?」
桃樂賽告訴她道︰「也許目前還沒有顯明用處,神尚未將你造得完全,但是在神製造你的過程中,而你就對製造者有所抱怨了!」
人們只要相信自己尚在被製造的過程中,並且願意讓造物主隨意處理,像陶人處理泥土一樣,順服於神的一切工作,不久人們就會歡迎那雙加在他們身上壓力的手,雖然有時壓得痛苦,但是他們深信,而且認識了神製造的目的,是要把人引導進入光榮之境。
–引自《荒漠甘泉》四月17日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約伯如何諷刺朋友的智慧?這是為什麼?
2. 約伯舉出大自然與人類歷史中的種種難明現象,主要的論述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