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十五、詩篇第十五篇
本篇主題: 誰配與神同住?
本篇為進殿詩,幫助來聖殿敬拜的人明白入殿的禮儀。進殿詩中列有十要,例如行為正直、作事公義,以至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這首詩後來應用到個人親近神應有的品德上。
你有想過誰才有資格與神同住嗎?與神同住的人應有的特質及操守又如何?詩人開始就以問題帶出整篇詩的主題,並以神對義人的應許作結,回應了最初的問題。
(一)問題(1節)
「大衛的詩。耶和華阿,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
「誰能」:質問居住在神的帳幕和聖山者的資格。真摯嚴正的詢問,促使人回顧生活、謹慎身心。
「帳幕」:指聖殿。
「聖山」:指錫安山。
問題是:誰能來到耶路撒冷神的聖殿來朝見祂呢?誰能住在神的聖山(錫安山)?詩人認定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世能與神同在,事奉敬拜祂,離世能永遠與祂同住。
「帳幕」一字,令人想起兩種情境:一種是正式的敬拜與獻祭場合(出二十九42),聖山強調這一點;另一種則指慷慨好客的帳棚生涯,「寄居」與「住」表明了這一點。
詩篇常將這兩個觀察混合在一起,將崇拜者視為期盼得住處的客旅,將前來敬拜視為歸家(如:二十三6,二十七4、5,八十四1以下)。
如此一來,「誰能寄居」的問題,就顯得更發人深省,因為每個人都將個別與主面對面,而「罪孽不能成為你的賓客」(五4)。
我們只不過在世上作客,寄居在神的地方,因為祂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們的盼望是一個永遠的家鄉。
(二)答案(2-5節)
詩人總歸一個原則,「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2節)接著,詩人則用實例加以說明其中的含意(3-5節)。所以,答案是:生活與行為都順服神的人。
綜合詩人列出的要件共有十一個,以下歸納成四個重點:
1.道德純全的人(2節):
「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
道德純全的人能分辨是非、善惡,沒有過錯,無可指摘(正直);只作對神及對人都合理的(公義);沒有奸詐,事事出於真誠(心裡說實話)。
2.言語純全的人(3節):
「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譭謗鄰里;」
「讒謗」,這一字的背景為「走來走去」,窺探各樣事情,或到處散播流言;「隨夥毀謗」,可以指「投以輕蔑之辭」,或指「雞蛋裏挑骨頭」,指不必要的挑剔。也就是他的言語受約束,謹慎自己的言語,不隨從毀謗。
3.心思純全的人(4節):
「他眼中藐視匪類,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
他重諾守信,不懼威權。這個人不是在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只是在表明他的立場:宣告他所愛慕、所秉持的原則是什麼。即便是自己吃虧,也不願讓別人遭損。
4.財務純全的人(5節):
「他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以害無辜。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
他不貪圖不當的財物,也不受賄賂來陷害無辜的人。「放債取利」在聖經中是遭定罪的,不過並不是指一般的商業行為(參申二十三20;太二十五27),而是指在弟兄遭難的狀況下,仍然藉以圖利。
「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這是全篇的結論;這樣的人不但可以住在神的聖山,且獲神的保護和照顧。
有了這些特質的人,才能經得起內在及外在的引誘逼迫,他是罪浪衝擊的中流砥柱。就是這樣的義人,才配與神同住,與神同行,永不動搖。
本篇所描寫的品格,是神要塑造在人身上的,而不是祂可從人身上找到的。如詩篇中常用動搖來描寫安全受威脅(十6,十三4);要得保障,不是投靠強者,乃是堅心信賴神(十六8,四十六5,六十二2、6)。
惟有如此,本篇的最後一段話的意義,才得充分發揮:「他將不動搖,永不。」(原意)
現在再想一想,你和我配與神同住嗎?
《忌中》
「耶和華阿,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詩十五1)
曾有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布商,他的店主在主日利市百倍,常常嘗試於主日關門專心上教堂做禮拜,但遭遇到顧客朋友的批評攻訐。這事使他傷透腦筋,常常因此無法於主日上教堂做禮拜。
有一天,在他禱告中想出了一套絕頂的妙法。他在主日清晨寫了一張白紙黑字「忌中」,貼在店門,然後上教堂。顧客朋友遠看「忌中」,人人走避,每一周都如此。
顧客朋友驚奇地問:「你家死了幾個人?好可憐哦!」終於他表明了信仰立場,主日老舊人「忌中」,但心靈重生復活;他需專心恭守主日,欣慕耶和華的聖殿,請大家諒解,購買請於週間。
–摘錄自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這兩句問話提出甚麼挑戰?
2.詩人歸納出哪四個要件,說明敬畏神的人的生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