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2)亞瑪謝心高氣傲
亞瑪謝向北國以色列王約阿施發出戰書,以色列王約阿施差遣使者去見亞瑪謝,嘲笑他不自量力:「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見黎巴嫩的香柏樹,說:將你的女兒給我兒子為妻。後來黎巴嫩有一個野獸經過,把蒺藜踐踏了。」(17-18節)
「蒺藜」代表南國猶大,「香柏樹」代表北國以色列,「野獸」代表敵軍。以色列王特使的寓言,是誇口自己強大如香柏樹,猶大王只不過像是低矮的荊棘,雖然驕傲地想和香柏樹平起平坐,實際上根本不堪一擊。
約阿施點出亞瑪謝的弱點,就是「心高氣傲」,以為打敗以東人就無人能敵。約阿施認為若是能彼此共存,生活在太平日子豈不好,何必殺戮於戰場之上呢(19節)?
成功自信、「心高氣傲」的亞瑪謝不再尋求神的旨意,而是與人商議、魯莽挑釁,想靠自己的力量報復北國,結果惹來了更大的災難。這正是:「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
4. 亞瑪謝戰敗逃走(20-24節;王下十四11-14)
「亞瑪謝卻不肯聽從。這是出乎神,好將他們交在敵人手裡,因為他們尋求以東的神。」(20節)
於是以色列王約阿施上來,在猶大的伯.示麥,和猶大王亞瑪謝交戰。猶大軍隊打敗了,所有兵士都逃回家去。約阿施捉住了亞瑪謝,把他帶到耶路撒冷,又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從以法蓮門直到角門,共兩百公尺(21-23節)。
一個連神的話也不肯聽從的人,又怎能接納忠告?這次的南北戰爭最終以猶大的慘敗而告終。猶大王亞瑪謝被俘後,約阿施突破耶路撒冷的防線,掠奪了聖殿、王宮的一切金銀財寶,並「帶人去為質」,把人質帶回撒瑪利亞(24節)。
國王個人的心高氣傲引致百姓受苦、國家受累。一人作孽,全國蒙受苦難,何其不幸!經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在軍事上占了上風,並重新簽訂了耶戶之亂後被瓦解的兩國的盟約。
「帶人去為質」(24節):許多學者認為亞瑪謝也被擄去為人質,因此16歲的烏西亞(亞撒利雅)即位為王,但是以色列王約阿施死後,又把亞瑪謝釋放回猶大,於是亞瑪謝與兒子烏西亞共同執政24年之久。
以色列人竟然擄掠聖殿的金銀,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畢竟以色列人應該也是敬拜上帝的。但他們居然好像一個沒有關係的外國人擄掠聖殿,看來耶和華信仰在以色列已經完全淪為一個形式了。
綜觀北國以色列的狀況,事實上除了亞哈王朝比較嚴重去拜巴力,以巴力為國神之外,其他的王基本上還是敬拜耶和華,只是他們都用耶羅波安的策略,以金牛犢上的神來取代聖殿敬拜。
沒想到幾代之後,以色列王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已經好像外國人對待聖殿一樣了!這種「似是而非的耶羅波安信仰」,到底有多大的負面影響力呢?
5. 亞瑪謝在拉吉被弒(25-28節;王下十四17-20)
「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死後,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25節)
「十五年」,這是特殊的時間表述方法。在其他地方(除了相應的王下十四17以外)都沒有說某一個以色列王或猶大王比另一位多活了幾年。
有聖經學者推測,雖然聖經說亞瑪謝在約阿施死後還「活」著,但不一定在執政。亞瑪謝被俘以後不可能馬上得到釋放,在這段時期裡,猶大人可能把亞瑪謝十六歲的兒子立為國王。
亞瑪謝可能直到約阿施死後才被釋放回國,又活了十五年。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在這段時期就可能存在攝政的情況。
「自從亞瑪謝離棄耶和華之後,在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他,他就逃到拉吉;叛黨卻打發人到拉吉,將他殺了。人就用馬將他的屍首馱回,葬在猶大京城他列祖的墳地裡。」(27-28節)
「拉吉」:猶大國一個重要設防城,在耶路撒冷西南約40公里。
「在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他」:亞瑪謝的結局與他父親同樣悲慘,都被叛軍殺害(參二十四25 ;王下十二20-21)。本文沒有注明謀反者的名字,只記載「有人」,由此可見,很可能是群眾的叛亂。
也有一種說法,亞瑪謝被釋回之後可能想要復位,奪回猶大的實際統治權,結果忠於烏西雅王的人追殺到拉吉,將之殺死,所以烏西雅王並沒有追究這個罪惡。
亞瑪謝做王初期守神誡命,蒙恩得力;但後來離棄耶和華,眾叛親離,並被人背叛,逃亡而被殺於路上,真是叫人不勝唏噓!亞瑪謝的結局與他父親同樣悲慘,都被叛軍殺害。
多少時候,我們總是偏執個人的成見,為報復而生活,為戰勝別人而生活,這都是心高氣傲在背後作祟。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4-15)
《不自量力》
亞瑪謝接著向北國以色列王約阿施發出戰書,以色列王約阿施差遣使者去見亞瑪謝,嘲笑他不自量力:
「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見黎巴嫩的香柏樹,說:將你的女兒給我兒子為妻。後來黎巴嫩有一個野獸經過,把蒺藜踐踏了。」(代下二十五18節)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 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
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發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亞瑪謝向北國以色列王約阿施發出戰書被嘲笑,他為何還一意孤行?
2.亞瑪謝攻打北國結局如何?從這件事你學到甚麼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