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2. 宗族組織(16-24節)
「管理以色列眾支派的記在下面:管流便人的是細基利的兒子以利以謝;管西緬人的是瑪迦的兒子示法提雅;」(16節)
本段記載管理以色列各支派的人,除迦得及亞設沒有記下首領之外,其餘各支派均記載有首領的名字。這裡所列的眾支派是經過安排的,依順序列出利亞的兒子、拉結的兒子、辟拉的兒子。
利亞的兒子:流便人、西緬人、利未人、猶大人、以薩迦人、西布倫人。拉結的兒子:約瑟(由他兒子以法蓮人和瑪拿西人代表)和便雅憫人。辟拉的兒子也有記名(但不是順序):拿弗他利人和但人。悉帕的兒子(迦得人和亞設人)沒有記在這裡。
悉帕的兒子迦得和亞設沒有記載,可能性有二:
(1)當時尚未有足夠時間去完成該項統計(24節)。
(2)作者有意保留十二這數字,但由於列舉了利未支派及亞倫家族的撒督(17節),瑪拿西支派又已分成了兩個「半支派」(20-21節),這樣已經達到12支派,不得不把亞設和迦得支派刪去了。
「管但人的是耶羅罕的兒子亞薩列。以上是以色列眾支派的首領。」(22節)
十二支派的體制並不利於中央集權,很可能會影響行政的效率。但大衛卻允許各個支派各有各的「首領」,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力。
因為神「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詩七十八70),是為了「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詩七十八71),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徒十三36),照原文是「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而不是讓他鞏固自己的天下、維護階級團體的利益。
「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動手數點,當時耶和華的烈怒臨到以色列人,因此沒有點完,數目也沒有寫在大衛王記上。」(24節)
歷代志的作者再一次重述有關大衛數點百姓惹神發怒的事,且重申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可見以色列人一直堅持相信神的應許。
《變或不變》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入伐秦的行列。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封蕭何為丞相,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陸續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
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
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
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
許多時候,改變意味著進步,不改變是落伍的事;所以,一成不變便成為貶抑的詞彙。
但是,在編制地方組織時,大衛並沒有刻意建立新的體制,而是充分地利用了以往的支派聯盟,這體現了大衛卓越的統治能力。
自定居迦南以來,無論是在士師時代還是在掃羅在位期間,以色列所啟用的都是支派聯盟體制。
因著對神信仰為中心結為一體,尤其是,大衛迫切地想要實現神政王國的理想,切實地感到有必要實行強有力的神政中央集權。然而大衛並沒有魯莽地否定各支派的特點,而是有效地加以改善,使以色列成為牢不可破的一體。
一言以蔽之,大衛以神政王國的理念,滿有智慧地吸收、消化了紮根於歷史中的傳統背景和百姓的心意,是出色的政治家。進入所羅門時代之後,本文的十二官長制度發展為更加有系統的中央集權體制(王上四7-19)。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在編制地方組織時,大衛並沒有刻意建立新的體制,他使用怎樣的原則?
2.思想一下,何時該變?何時該不變?應用在教會服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