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二)上帝繼續賜福給大衛(十四1-17)
奉迎約櫃回京後,大衛的重心回到王國本身的建造與執行國家所賦予的責任。在此記錄三段插曲,目的是要表明古代帝王的成就,諸如外交、宮廷及軍事上的建樹。
1.外交:大衛的宮殿在推羅王希蘭的幫助完成(1-2節)
「推羅王希蘭將香柏木運到大衛那裡,又差遣使者和石匠、木匠給大衛建造宮殿。大衛就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的民以色列,使他的國興旺。」
「給大衛建造宮殿」:當大衛靠著神的恩典與祝福而聲名遠播時,許多周邊國家都想與大衛和平相處,其中,推羅之君希蘭以發達的建築技術與最高的技師,為建築大衛城的宮殿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這是大衛王的興旺與名聲為他帶來祝福的一例。
推羅王希蘭十分欣賞大衛的政績,除了幫助他建築宮殿外,後來又提供蓋造聖殿所需的資源。這裡提到的希蘭王約在主前969至936年作王,故此本段歷史一定是在大衛在位最後十年內發生的。
大衛把自己的國家興旺,當成是「上帝為以色列人的作為」。也就是大衛把自己和自己的國度當成是上帝的「工具」,而非他自己的成就。
歷代志作者把這件事放在約櫃運入耶路撒冷失敗後,也是要顯示即使發生這種嚴重的失誤,從上帝的賜福中,還是可以看出上帝選召大衛的心意並沒有改變。
2.王族: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眾子(3-7節)
「大衛在耶路撒冷又立后妃,又生兒女。」(3節)
這是本書再次提到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眾子(參三5-8),卻沒有再次提起在希伯崙所生的眾子(參三1-4)。因為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眾子,讓大衛看到神仍然悅納他,這是神印證堅立大衛作王的第二個標誌。
家庭成員的加增,是古時神祝福希伯來民族英雄的標誌(參撒下五11-12)。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中,比撒母耳記下所列多了以法列和挪迦(參撒下五13-16),可能是早夭,故撒下未列入。
3.軍事:大衛在上帝的幫助下勝過非利士人 (8-17節)
「非利士人聽見大衛受膏作以色列眾人的王,非利士眾人就上來尋索大衛。大衛聽見,就出去迎敵。非利士人來了,布散在利乏音谷。」(8-9節)
「尋索」大衛:「尋求」、「尋找」。顯然大衛不在耶路撒冷要塞,所以非利士人必須「尋找」他。
「利乏音谷」: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南,是從非利士人之地通往耶路撒冷的通道。此地離耶路撒冷很近,對將耶路撒冷定為王國之都的大衛而言,入侵到此地的非利士是莫大的威脅勢力。
大衛流亡時曾經投靠非利士人(撒上二十一10-15;二十七1-4);他們現在前來挑戰,大概是要向他施予壓力,要讓以色列永遠臣服。
當大衛做猶大王的時候,非利士人並沒有與他為難,而是等著他和北方的支派自相殘殺。現在「聽見大衛受膏作以色列眾人的王」,非利士人就坐不住了,決定出手阻擋大衛。
同樣,當教會紛爭軟弱的時候,仇敵不會理會我們;當教會合一興旺的時候,仇敵的逼迫就會來臨。
此處的時間應該在大衛攻下耶路撒冷之前。這應該是非利士人不希望大衛領導北方的以色列,影響他們在北方打敗掃羅所獲得的領土,因此先發制人攻擊大衛。
面對非利士人的侵略,大衛求問神是否可以出去征戰?神說: 「你可以上去,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果然在巴力.毗拉心打敗敵人,大衛說:「神藉我的手沖破敵人,如同水沖去一般」;因此稱那地方為巴力‧毘拉心(10-11節)。
非利士人戰敗後把他們的神像遺棄在戰場,大衛吩咐人「用火焚燒了」,那是根據律法來辦理的(申七5,25)。非利士人隨軍攜帶他們眾神的神像,指望這樣可以保證獲勝。沒想到神明自己卻自身難保,被一把火燒了。
非利士人又再入侵那山谷。大衛又求問神,神對他說:「不要一直地上去,要轉到他們後頭,從桑林對面攻打他們。你聽見桑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就要出戰,因為神已經在你前頭去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13-15節)
「桑樹」:指「乳香篤耨樹。
「腳步的聲音」:「行進的聲音」、「行軍的聲音」。
大衛單單倚靠神,不但不倚靠自己的所有和所能,也不倚靠自己的屬靈經歷,而是每次都重新「求問神」。神是永不改變的神,但絕不是墨守成規的神,祂的恩典和帶領「每早晨,這都是新的」(哀三23)。
大衛第一次打敗非利士人,證明他有能力保護以色列人,使得他的王權穩固。第二次打敗非利士人,就讓非利士人的勢力從中央山地退回海岸邊。這樣,大衛的王國得以穩固。
大衛對不友善鄰邦的戰爭詳載於18-21章,這裡只引兩次擊退非利士人的挑釁作為例子,證明大衛對外用兵原則是:
(1)遵照神的指示(10、14、16節)。
(2)為神而戰(12節)。
(3)得神的幫助(15節)。
「大衛就遵著神所吩咐的,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從基遍直到基色。於是大衛的名傳揚到列國,耶和華使列國都懼怕他。」(16-17節)
「從基遍直到基色」:應該是「由迦巴到基色」(撒下五25);作者故意提到基遍,使讀者知道大衛的成功是出於神的工作(參賽二十八21)。
大衛追擊非利士人「從基遍直到基色」,是因為非利士人沿利乏音谷原路往西撤退的路線已經被以色列軍隊截斷(14節),所以向北繞道到基遍,然後經過伯和崙山隘,沿著亞雅崙谷向基色方向逃回沿海平原。
這場戰役是決定性的,大衛把非利士人完全趕出他們歷來盤踞的山地,驅使他們返回濱海平原的老家去,從此非利士人再也不能嚴重威脅神的百姓,大衛最後得以揚名列國。
《大衛的神》
「大衛就遵著神所吩咐的,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從基遍直到基色。」(代上十四16)
作者在大衛與非利士人爭戰一事上,表達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1.大衛的神:
大衛的神是可以主觀地經驗的(1-2節),藉推羅王的行動,大衛肯定神對他的選召。大衛的神又是客觀地存在,且可與人對話的(10、14-15節)。
另一方面,大衛的神可藉大衛的手爭戰(11節),又親自攻擊敵人(15節)。這一連串的記載,將神真實與人同在的事實清楚表示出來,以表明神實際參與地上的生活。
2.非利士人的神:
我們看到非利士人戰敗逃走,將他們的「神」拋棄,這些神後來遭遇火劫,化為灰燼(12節)。非利士人在爭戰時將他們的神帶去,卻來不及將神帶走。
從非利士人的神所遭遇的事,可以看到它們自身難保,期望它們使人平安真是渺茫。相反,從大衛的神身上,我們可以體驗神的具體與實在,祂是一個擁有位格與主權的聖者,祂參與人的生活,又賜人力量。
很多人喜歡拜偶像、拜假神,因為這些偶像與他們的生活可以不發生絕對的關係。有需要時就求求它們,而日常的生活它們可管不到。
此外,偶像也不管人的道德生活,黑白二道可一同祭祀「關公」,兵賊可一同求它的保祐;犯罪勾當也有他們所敬奉的神,而這些神只關心拜祭,而不理拜祭者的生活品質。
我們所信的神則完全不同,祂不單要求我們敬拜祂,也同時要求我們行事為人與救恩相稱;甚至我們的內心思想,祂一樣關心,祂對人的要求嚴格,然這卻也是我們活出信仰的動力所在。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非利士人在甚麼時候發兵尋索大衛?這件事有何屬靈意義?
2.非利士人兩次侵略的時候?大衛反應如何?神的回答如何?你的感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