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十二支派被擄之前的族譜(四1~八40)
(一)猶大支派的補充族譜(1-23節)
在記錄了大衛的家譜之後(三1-24),繼續記錄猶大的其他後裔。這就使整個猶大支派的家譜(二3~四23)成為一個「交錯平行結構」,刻意突出中間的大衛家譜:
A.猶大的後裔(二3-55)B.大衛的後裔(三1-24)A1.猶大的其他後裔(四1-23)。
1. 猶大的後代(1-2節)
「猶大的兒子是法勒斯、希斯崙、迦米、戶珥、朔巴。」(1節)
本節承接着第二章猶大的家譜(二50-55),編者刻意將大衛和所羅門的家譜加插在第二章與第四章的中間,要把大衛安放在猶大支派的中央位置,突出大衛的重要性。
法勒斯為猶大的嫡傳(創三十八29),其他四人是不同宗族的領袖,按著順序列出了五代後裔。
2. 戶珥(3-4節)
「以坦之祖的兒子是耶斯列、伊施瑪、伊得巴,他們的妹子名叫哈悉勒玻尼。基多之祖是毗努伊勒;戶沙之祖是以謝珥。這都是伯利恒之祖以法他的長子戶珥所生的。」
本段所記有人名也有地名(如以坦似乎指地名)。「祖」字希伯來原文作「父」,有時指的是軍政領袖或一城、一門工藝的創立人(此處和5、12、14、17-18等節及其他一些地方均有此種用法)。
這兩節因此可譯為「戶珥是以法他的長子,他的後代為伯利恆城的建立人,他有三個兒子:以坦、毗努伊勒、以謝珥。以坦的兒子是耶斯列、伊施瑪、伊得巴,並有一女兒哈悉勒波尼。毗努伊勒建立基多城,以謝珥建立了戶沙。」
3. 亞施戶(5-10節)
「提哥亞之祖亞施戶有兩個妻子:一名希拉;一名拿拉。」(5節)
「提哥亞之祖」:可譯為「提哥亞城的建立人」。
「提哥亞」是耶路撒冷南面靠近曠野的一個村莊(代下二十20)。「提哥亞婦人」(撒下十四4)曾受約押所託,勸誘大衛體貼肉體,放棄公義的原則,最終使國度因著押沙龍的叛亂而受虧損。
「提哥亞」這個名字,也會使人聯想起約沙法時代神在這裡所施行的拯救(代下二十17、20),還會讓人聯想起先知耶利米對猶大亡國的預言:「你們要逃出耶路撒冷,在提哥亞吹角」(耶六1)。
現在,失敗已經成為過去,預言已經成為歷史,回歸的百姓應當痛定思痛,思想將來怎樣秉公行義,回應「提哥亞」(摩一1)的先知阿摩司的呼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9-10節)
「雅比斯」:字義是「憂傷」,可能是「哥斯」(8節)的後裔。
「尊貴」:受尊榮、德高望重。猶太傳統認為,「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是因為他精通律法《米大示》。所以後來有文士聚集之地以他的名字命名(參二55)。
「我生他甚是痛苦」:原文可以指「生產之痛特別痛苦」,也可能指著「生產時大環境令人痛苦」。
「甚願你賜福與我」:原文的開頭就是雅各在伯特利許願時所用的「若」(創二十八20)。雅比斯的禱告在形式上是一個許願,意思是「若你大大賜福與我」,但卻沒有像雅各那樣說出承諾(創二十八21)。
「擴張我的境界」:可能指成就神的應許。
「常與我同在」:原文是「你的手常與我同在」,意思是祈求神大能的保守。
「保佑我不遭患難」:原文是「保佑我不遭邪惡」。
「不受艱苦」:原文「艱苦」與第九節的「痛苦」諧音,是一個雙關語,表明雅比斯的禱告不是害怕受苦,而是不想讓他母親所說的「痛苦」變成自己的命運,不想讓「雅比斯」這個名字成為咒詛。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表明雅比斯的禱告摸著了神的心意。因為他不是求神來成就人的意思,而是求神成就祂自己的應許。
在本書前九章的譜系人名中,此處特別提到雅比斯和他的蒙神垂聽的短禱,是個憑信心、仰望神度過艱難得平安的禱告模範。
從被擄之地回歸的百姓和雅比斯一樣,都經歷了「痛苦」的出生。因此,這段家譜中特地插入了一段雅比斯的禱告,鼓勵百姓像雅比斯一樣,憑信心認清自己的選民身分,在悲傷中抓住神的應許,在仇敵環伺中擴張境界。
這個禱告表面上似乎非常「物質」,與現代的「成功神學」教導一致。但事實上是讓神成就他的應許,所以上帝應允這個禱告。我們也不必認為上帝一定不應允物質性的禱告,神的賜福是包括今生的豐富的。
4. 迦勒(11-20節)
「書哈的弟兄基綠生米黑,米黑是伊施屯之祖。」(11節)
「書哈」:與「戶沙」(4節)原文是兩個子音更換,兩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被認為是互通的。因此,「書哈」很可能就是戶珥的後代「戶沙」。
「基綠」:可能是希斯崙的兒子迦勒(基路拜)的同名人(二9)。
「伊施屯生伯拉巴、巴西亞,並珥拿轄之祖提欣拿,這都是利迦人。」
「利迦」:此名在聖經中只見於本節。有些手抄本將此記錄成「利甲」,利甲人是摩西的岳父何巴所屬的民族,亦被稱為基尼人或米甸人,很快就被以色列民族所同化,忠心耿耿地事奉耶和華神(創十五19;士一16,四11;耶三十五2)。
基納斯的後代(13-15節),基尼洗族由此而生,他們並非以色列人,只不過住在猶大支派當中。俄陀聶為以色列民的第一位士師(書十五17;士一13;三9-11),他大施改革,使國中得享太平,和迦勒(15節)是近親。
從「以實提摩之祖益巴…」開始(17-18節),可譯為「益巴是以實提摩城的建立人。米列娶了一個猶大女子為妻,生有三子,就是建立基多城的雅列、梭哥城的希伯,和撒挪亞城的耶古鐵」。
5. 示拉的後代(21-23節)
本段有些名字本是地名,大概是某些行業的中心。
「還有約敬、哥西巴人、約阿施、薩拉,就是在摩押地掌權的,又有雅叔比利恆,這都是古時所記載的。」(22節)
「在摩押地掌權的」:有學者修訂作「他(薩拉)與摩押人通婚」,或「他遷居摩押地」,或「他替摩押人作工。」
「又有雅叔比利恆」:應承接上句作「後來回到伯利恆」,或作「他們都是伯利恆的居民」。
所以,這節可以白話翻譯為:「以及約敬、哥西巴城的居民、約阿施,和那娶摩押女子住在伯利恆的薩拉。(這些都是很古的記錄。)」
(二)西緬支派的歷代族譜(24-43節)
西緬的譜系,也見於《創世記》四十六10、《出埃及記》六15和《民數記》二十六12-13。西緬支派所得業地在猶大業地的中間,因此在政制上已歸屬猶大,歷來很少單獨提到西緬,都把它當作猶大的一部分看待。
本段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1.族譜(24-27節),西緬的後裔(參民二十六12-14)。
在十二支派中,西緬支派的人口最少,在被擄之前幾乎沒有存在感,回歸之後卻留下了一段非常醒目的家譜,位置排在猶大支派後面,篇幅排在猶大、利未和便雅憫支派後面。
猶大和西緬都是利亞所生(創二十九33、35),兩個支派的關係非常密切(士一3)。西緬支派在曠野飄流期間就減少了60%的人口(民一23;二十六14),所分的地業在猶大的境內(書十九1-9)。
「示每有十六個兒子、六個女兒,他弟兄的兒女不多,他們各家不如猶大族的人丁增多。」(27節)
示每有22個兒女,但是其他兄弟卻兒女不多,重點是遠不及猶大族的人數。
後來以色列國分裂為二,南北對峙,支派間的分界已失去重要性,而且他們的領地相連,都位於以色列地的南方,且漸漸消失,西緬支派終於被歸併入猶大支派之內了。兩支派一起被擄、一起回歸。
2.領地(28-33節),西緬支派居住的城鎮(參書十五26-32,十九2-8)。
本段記錄西緬人的住地,與約書亞記(書十九2-8)相應。這裡所提到的許多西緬人城鎮,在約書亞記(書十五26-32、42)裡是歸屬猶大的。
這裡所記包括西緬人居住的主要城市(28-31節),和這些城市附屬的城邑與村莊(32-33節)。特別強調在大衛王時期這些地區都還是西緬人的(31節)。更是強調這些固有居住的地點,甚至都還列在家譜之中(31節)。
這些信息,應該都是要幫助 那些被擄歸回的西緬人克服困難,堅守祖先留下來的產業。
「哈薩書亞」(28節)及「哈薩蘇撒」(31節):「哈薩」是飼養牲畜的牛欄或羊圈,反映這二城是兩個大型的畜牧中心,而生活在南地的西緬支派,仍然是過著半遊牧的生活。
「這些城邑直到大衛作王的時候」(31節):可見後來它們都歸併入猶大支派的「南地」區分了(參撒上二十七6,三十26-30)。
3.族長名錄及族史片段,西緬支派的擴張(34-43節)。
本段追溯西緬人的遷居和征戰。並列出西緬十三位族長的名單(34-37節)。他們在希西家年間領導他們的支派進行征戰(39-43節)。
西緬因人口增多,業地容納不了,在猶大王希西家中興時期朝東、西兩個方向尋找牧地(38-40節)。先是往平原東邊「基多」的關口(39節),找到了肥沃優美的草場,又寬闊又平靜安寧之地;從前住那裏的是「含族」的人(40節)。
「基多」:很可能就是基拉耳(創二十1,位於迦薩東南)。
「含族」:指住在沿海一帶的非利士人和迦南人。
「以上錄名的人,在猶大王希西家年間,來攻擊含族人的帳棚和那裡所有的米烏尼人,將他們滅盡,就住在他們的地方,直到今日,因為那裡有草場可以牧放羊群。」(41節)
「希西家年間」:希西家攻擊非利士人,直到迦薩(參王下十八8)。一般認為基拉耳約在迦薩南面12.6公里。
「米烏尼」:以東的一族。
這裡記錄了西緬人往西邊的擴張,也說明到了猶大王希西家年間,西緬支派還具有相當的實力。當時希西家曾攻擊非利士人直到迦薩,西緬人趁機擴張是很自然的事。
在西緬人中有五百人往西珥山去,「殺了逃脫剩下的亞瑪力人,就住在那裡直到今日。」(42-43節)
「亞瑪力人」:是以掃的後裔(創三十六12),住在別是巴與埃及之間的曠野,一直到西乃半島。
本段記載西緬支派往東邊擴張的事蹟,「西珥山」是以東人的傳統領域。當時應該被亞瑪力人盤據,結果西緬支派就派人去奪取土地。
居住在西珥山的亞瑪力人是掃羅征伐時的餘剩者。掃羅王曾為戰利品所惑,違背了神滅絕所有亞瑪力居民與他們的一切所有的命令(撒上二十七8,9;三十1-20),後來藉著本文中的西緬支派五百勇士得以成就。
《痛苦是使人尊貴的養分》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撒下四9)
雅比斯透過充滿信心的禱告,勝過其名字所蘊含的痛苦。但是,為何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
1.因痛苦需要代價
雅比斯這一名字原意是「憂傷」、「痛苦」,他的尊貴就暗示「痛苦的代價」。
雅比斯是猶大支派的第8代子孫,生長於以色列下埃及400年爲奴的後期。當時法老要欺壓他們,將他們的男孩殺絕,並要他們做苦工。
客觀的環境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人生的際遇崎嶇不平,千瘡百孔的人生,經歷千錘百鍊的波折,甚至一個人的名字成了吉凶之主,似乎控制此人的命運。
2.禱告是信心的告白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10節)
雅比斯是出色的信心之人,這裡的禱告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告白立約之神就是祝福的根源,相信真正的成功之道取決於神,並懇求神伸出援助之手(詩二十九11;箴十六1)。
3.他的努力獲得極高的成就
據居住在雅比斯地區的文士來看(二55),他應博學多識。據猶太的傳承,雅比斯是非常著名的律法學者。
從被擄之地回歸的百姓和雅比斯一樣,都經歷了「痛苦」的出生。因此,這段家譜中特地插入了一段雅比斯的禱告,鼓勵百姓像雅比斯一樣,憑信心認清自己的選民身分,在悲傷中抓住神的應許,在仇敵環伺中擴張境界。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歷代志編者刻意將大衛和所羅門的家譜加插在第2章與第4章的中間,有何目的?
2.本章特別提到雅比斯和他的蒙神垂聽的短禱,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