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四、押沙龍造反失敗(十五1~十八33)
(一)押沙龍取得民心(十五1-6)
押沙龍意圖謀反之心漸露,既取得大衛寬恕,第二步則為爭取民心。本段經文記載他精心的佈局,一開始大衛被蒙在鼓裡,最後知覺到為時已晚。
他的佈局動作如下:
1.壯大聲威,落實自己是一位備位儲君(1節)。
「此後,押沙龍為自己預備車馬,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車馬….五十人」:『車馬』,指用馬拖行的雙輪轎車,代表尊貴的地位;『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一種顯赫的排場。顯示君王或繼承人的地位。
當時的車是用兩匹馬拖拉。載客的小平台安裝在後軸之上,護欄高及大腿中間。此處所指的,是一種禮儀用車。這是當代最豪華的交通工具,通常包了金子,又鑲滿各種寶石。
後來亞多尼雅也用類似的排場顯示自己是王位繼承人(王上一5)。耶路撒冷不大,大衛不可能沒有注意到押沙龍的舉動,但是他放任押沙龍這樣的排場,恐怕是導致後來叛變的原因之一。
2.假裝勤政愛民,以得民心(2-4節)。
押沙龍常常早晨起來,站在「城門」的路旁,任何人有爭訟要去求王判決,押沙龍就叫他過來,關心他是「哪一城的人」?然後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
「城門」:城門口是進行公共交易的地方,也是士師官長們進行司法管理的地方(參創十九1)。
「哪一城的人」:這位王子是一個靈巧的政客。通過詢問問題表示他真的關心百姓的利益,並且給人留下他是一個私人朋友的印像。
「押沙龍又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4節)
「作士師」:這是一種緩和說法,不說他做王,而說他做士師,其實就是有意王位之意。只要他作士師,百姓就不會被剝奪他們的權利,因為他會迅速補救這種局面。
3.假裝同情投訴者,誣指王不能秉公而行(3節下)。
「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
「有情有理」:表示同情其理由,每個人都被一個討人喜歡的判決奉承了,因而受影響在遍地歌頌讚美押沙龍。
「沒有委人」:這是暗諷王對審判之事的疏忽與漠不關心。當然,其目的是要通過指責王在他的公職上疏忽怠慢,而激起百姓的冤屈不平感;並且暗示假如讓押沙龍作王,就能補救這種令人不滿意的狀況。
4.假臉親民,收買人心(5節)
「若有人近前來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
「親嘴」:是「平輩互相接納的禮儀」,「叩拜」則是下對上的禮儀。
押沙龍使用了他可以藉以贏得民心的每一種詭計(6節)。
押沙龍的目的是收買人心。通過他的和藹殷勤與極端謙恭禮貌,並且通過一種裝出來的友愛樣子,他使百姓認為他是真的關心他們的福利;並且暗示要是他作了王,就會給他們一種會保證每個人都完全享受其所有權利的行政管理。
押沙龍取得民心的這一招很厲害,大家都樂意聽好聽的話,但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分辨甜言蜜語背後的動機呢?每逢選舉,每個候選人選前都說「選民至上」,但事實上選後怎樣?有智慧的人總要盡力去分辨甜言蜜語背後的用心。
(二)押沙龍謀反(十五7-12)
「滿了四十年(有作四年的),押沙龍對王說:求你准我往希伯崙去,還我向耶和華所許的願。」(7節)他的理由時當初他在基述的時候,向神許願,『耶和華若使我再回耶路撒冷,我必事奉他。』(8節)
「四十年」: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將此處修訂為「四年」,指押沙龍回耶路撒冷四年以後。其他諸如押沙龍約四十歲、大衛作王四十年等,都有時間上的問題。
「希伯崙」:位於耶路撒冷東南30公里,此地是列祖墳墓麥比拉洞的所在地,也是大衛作猶大王之時的京城。而且此處與耶路撒冷有相當的距離,使他能夠對大衛的軍事行動有時間反應,也能集結部隊進軍耶路撒冷。此處也是押沙龍的出生地。
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的理由是為了還六年前許的願,這是符合舊約律法的行為(利二十七1-13;民三十2;申二十三21-23)。
大衛同意押沙龍的要求,讓他前往希伯崙(9節)。沒想到他卻開始執行他的謀反行動。
1. 選希伯崙為叛變的地點,以假亂真(10節)
「押沙龍打發探子走遍以色列各支派,說:你們一聽見角聲就說:押沙龍在希伯崙作王了。」
大衛在遷都耶路撒冷之前,曾經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半。押沙龍依照這個王朝傳統,在希伯崙自立為王,表示他取代了大王做王,叛亂因此可以有更大的正當性,可以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他得到猶大和北方支派雙方的支持。
2.假傳聖旨,用手段拉攏各支派,有不少人因而跟隨他(11節)。
「押沙龍在耶路撒冷請了二百人與他同去,都是誠誠實實去的,並不知道其中的真情。」
「誠誠實實」:直譯作:正直;即「無知地」。
「二百人」:這些人大概是顯赫家族的成員,深具影響力。這兩百人顯然變成押沙龍的人質。
從耶路撒冷去的「二百人」,可能都是身居要職的顯要人物。他們不知不覺地被當作人質,既可以壯大押沙龍的聲勢,也可以讓耶路撒冷的人心浮動,這一招非常厲害。
3.假裝敬虔愛神,誓言必事奉耶和華,又進行獻祭的事(12節)。
「押沙龍獻祭的時候,打發人去將大衛的謀士基羅人亞希多弗,從他本城請了來。於是叛逆的勢派甚大,因為隨從押沙龍的人民,日漸增多。」
「獻祭」:可能一面是還願,一面是登基作王的宣示。
「亞希多弗」:字義是「我兄弟是笨蛋」。這對謀士而言,是個很諷刺的名字。他應該是拔示巴的祖父(二十三34,十一3)。
4..挖大衛牆角,攏絡大衛的謀士亞希多弗的協助(12節)。
亞希多弗是大衛的首席顧問之一,他介入押沙龍的叛亂,為之策劃,當令大衛十分傷心(參詩四十一9;五十五12-13)。
亞希多弗因大衛錯待他的孫女拔示巴的個人恩怨而與大衛疏遠了。他的兒子以連是拔示巴的父親,兩人都列為大衛30勇士之一。顯然亞希多弗是一開始就參加叛亂,很可能押沙龍的計畫都是亞希多弗幫忙擬定的。
亞希多弗無疑是叛亂陰謀的同黨,他在煽動希伯崙的叛亂中足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確保為押沙龍的加冕禮所做的各種事項都準備就緒。
希伯崙是大衛開始作王時的根據地,故此他在那裏宣佈為王,使人民不虞有詐。至此,押沙龍的聲勢浩大,有一舉而得天下之氣勢。
(三)大衛逃離耶路撒冷(十五13-23)
1. 大衛為了保護京城,決定逃離耶路撒冷(13-16節)。
有人報告大衛說:「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大衛就對耶路撒冷所有跟隨他的臣僕說:「我們要起來逃走,不然都不能躲避押沙龍了;要速速地去,恐怕他忽然來到,加害於我們,用刀殺盡合城的人。」(13-14節)
大衛為了保存性命而逃亡,同時也恐怕留在耶路撒冷會導致全城受到攻擊,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衛心目中的押沙龍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希望可以避免內戰和流血的衝突。
跟隨大衛的臣僕願意遵從王的安排,於是王和全家的人以及臣僕都離開,只留下十個妃嬪看守王宮。他既然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顯然仍預期要返回耶路撒冷(15-16節)。
「十個妃嬪留在宮殿」的可能理由有二:(1)軟弱的女人們如果一同參加逃難,會帶來速度減慢等各種不便。(2)有必要保護並管理王宮的器具。
只是大衛沒有想到從小熟讀律法的押沙龍,竟然會在亞希多弗的教唆下肆無忌憚地亂倫,結果應驗了神的預言(十二11-12)。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東漢.王充《論衡》《狀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後來才慢慢演變成上述句子。
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段關係或感情破裂,並非一日所導致。此話下一句較鮮為人知:「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兩句話一齊看,意思就是「羅馬並非一天建成」。
很多事情也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勉勵大家在學習、工作或尋找人生目標時,必須用長時間探索、醞釀和努力才會成功。
押沙龍密謀作反,可以說是這句成語的寫照。大衛忽略家庭的經營,手足之間出了問又不願秉公處理,終究使問題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當然,押沙龍也非等閒之輩,從今天的經文中我們可領悟到:
1.人心險詐、忘恩負義。
押沙龍因殺長兄而流亡在外,既然得到父親的饒恕,本應洗心革面,從此改邪歸正才是。可惜稍一安定,便想謀朝篡位了。
押沙龍的政治手腕,是以他的儀表、魅力、公正和親切去贏取百姓的心。但是這些並不是他的真心,而是假裝出來的,是有目地的假冒。許多人被他欺騙,轉而對他效忠,到後來才看出他是個邪惡的首領。
我們要仔細衡量一個政治人物,才能清楚分辨。這方面需要時間考驗,也需要真知灼見。其中一個衡量的參考,就是我們必須確知,在領袖們作風與迷人的舉止背後,是否能明智公平地處理人民的事務。
2.糟塌親情
押沙龍使盡各種欺騙手段以取得民心,他的佈局巧妙,而大衛卻被蒙在鼓裏。大衛也許還欣賞他的辛勤工作呢!另一方面大衛也感欣幸他有向耶和華還願的心(7節)。誰知他正在進行叛變前的準備工夫。
押沙龍離開耶路撒冷的理由是為了還六年前許的願,這是符合舊約律法的行為(利 二十七1-13 ;民三十2;申二十三21-23 )。
四十年(7節):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將此處修訂為「四年」,指押沙龍回耶路撒冷四年以後。這四年乃自押沙龍被大衛王恩准他返居耶路撒冷,在頭兩年他沒有見王(撒下十四28);至被王接見後,他就叛變造反了。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押沙龍選擇哪座城市作為叛變地點?裡由何在?
2.大衛為何選擇逃離耶路撒冷?對這樣的結果,你的評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