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十、掃羅和他兒子們同死於戰場(三十一1-13)
(一)掃羅三個兒子戰死掃羅自殺(1-6節)
非利士人跟以色列人在「基利波山」打仗,以色列人大敗,非利士人殺了掃羅三個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和麥基‧舒亞。「勢派甚大」,掃羅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受了重傷(1-3節)。
「基利波山」:是基利波山脈中的一座山峰,高約海拔500公尺,俯視耶斯列河谷,位於河谷的南岸,以色列軍就在此山附近安營(參撒上二十八4;二十九1),由此可見他們在此戰中一直採取守勢。
「勢派甚大」:形容情勢危急,無法擺脫。
掃羅就對替他拿兵器的人說:「你拔出刀來,將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的人來刺我,凌辱我。」但是替他拿兵器的人因為非常害怕不肯動手,於是掃羅拿過刀來,自己伏在刀上死了(4節)。
「未受割禮的人」:指「非利士人」,以色列附近僅有非利士人不行割禮。
「凌辱」:「戲弄」、「惡意無情對待」。當時戰爭被擄的君王,經常會被人傷害成殘廢,並且終身受盡凌辱(士一6-7)。
替他拿兵器的人看見掃羅死了,他也伏在自己的刀上,與掃羅一起死了。這樣,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以及替他拿兵器的人,還有所有跟隨他的人,都在那一天一同死了(5-6節)。
基利波戰役,掃羅的軍隊不敵非利士軍,逃跑之際,掃羅的三個兒子被殺,他本人也身受重傷。為了避免敵人的羞辱和折磨,掃羅最後自刎而死。掃羅與三個兒子戰敗都陣亡,正應驗了撒母耳的預言(二十八19)。
(二)非利士人侮辱掃羅的屍體(7-10節)
耶斯列谷那邊和約旦河東岸的以色列人,聽說以色列的軍隊都逃跑了,而掃羅和他的兒子們也都陣亡,就棄城而逃。於是非利士人佔據了他們的城邑(7節)。
戰後第二天,非利士人去剝取被殺的人的戰衣,發現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躺在基利波山,就割下掃羅的頭,解下他的武器。他們派使者到非利士各地去,向他們的偶像和人民報告好消息(8-9節)。
非利士人把掃羅的軍裝、武器放在亞斯她錄女神廟中,把他的屍體釘在伯‧珊的城牆上(10節)。非利士人割下掃羅首級,並將他們數人的屍身懸掛在伯‧珊城示眾。
掃羅這次的失敗是相當徹底的,幾乎讓他四十年的功勞歸零,以色列人直接喪失整塊地區的控制權。一開始,非利士人並不知道掃羅和他兒子已經被殺了,直到隔天整理戰場,取戰利品時才發現。
非利士人處理掃羅屍體與軍裝有何涵意?(10節)
非利士人將掃羅的軍裝放在他們的廟裡,是感謝他們的神賜予勝利,也是將戰勝掃羅的榮耀歸於他們所膜拜的女神。被殺戰士的屍首掛在伯‧珊面向街市的城牆上,這是作為示眾的警告(比較撒下二十一12)。
亞斯她錄常被當成巴力的妻子,是司豐收(使地土肥沃)與多產(以濫交使人多生兒女)的女神。伯‧珊是俯瞰約旦河谷的一個城,在基利波山以東,建在山坡上。
(三)基列雅比人取回並安葬掃羅和其兒子們的骸骨(11-13節)。
基列境內雅比城的居民一聽到非利士人對掃羅所做的事,當地所有的勇士就出發,走了一整夜,來到伯‧珊。他們從城牆上把掃羅和他兒子們的屍體取下來,帶回雅比,「用火燒了」。把骨灰葬在城裏的柳樹下,並且禁食七天。
「用火燒了」:猶太傳統將之解釋為「焚燒香料」(耶三十四5)。不過因為掃羅的屍體過份腐敗,或者為了避免非利士人又來侮辱掃羅的屍體,因此先焚燒消毒或消滅屍體再埋葬也不無可能。
掃羅死後的屍體居然無法帶回到家鄉或王宮去安葬,而且還失去頭顱。當然這是戰敗者難免遭遇的命運,但是也讓我們想到上帝對他的懲罰。後來掃羅和他的眾子的骸骨被遷移到家族墳墓中(撒下二十一12-14)。
本章結束前,我們比較一下掃羅和撒母耳的一生。
君王掃羅,是前後不一致、不順從神、一意孤行的人,他心中沒有神;士師撒母耳,是始終如一地順從神,與渴慕神旨意的人。
神呼召撒母耳的時候,他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三9)當神藉著撒母耳呼召掃羅的時候,掃羅卻說:「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九21)
掃羅的一生完全是為自己而活;撒母耳的一生則全然奉獻給神。
其次,我們思想君王制度帶給以色列人的教導是甚麼?
掃羅是以色列要求立君的第一位王,他的死也代表一種想望的幻滅。他們以為君王制度比上帝做王更加可靠,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建立甚麼樣的政體,因為人的制度本身就不可能完美。
掃羅有很好的條件,也有很好的機會做一個好國王。可惜,他當上王,掌握了權柄,卻不願意再做一個順服的人。
屬靈生活是基於日積月累地順服神,好像砌磚似的,一塊一塊地砌成一座城。每一個順服行動本身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行動就會累積價值,建成堅強性格的巨牆,成為抵擋試探的長城。
我們也應當天天努力,表裡如一地順服神。
《蓋棺論定》
「勢派甚大,掃羅被弓箭手追上,射傷甚重,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說:你拔出刀來將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禮的人來刺我、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懼怕,不肯刺他,掃羅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撒上三十一3-4)
唐代詩人杜甫有詩:「君不見道邊廢棄池,君不見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樹中琴瑟,一斛舊水藏蛟龍。丈夫蓋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顦顇在山中。深山窮谷不可處,霹靂魍魎兼狂風。」〈君不見簡蘇徯〉
此詩是杜甫勸勉友人應該出來為世人作事。杜甫舉枯桐可以製樂器,淺水可以藏蛟龍為例,說明人不應處於深山窮谷之中自我埋沒。
杜甫認為,人一生的是非功過,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友人年力未衰,豈可隱遁山林?應該再出來為世人做事。
掃羅死了,他的一生可以蓋棺論定。我們要從這段記載思考幾個問題。
1.掃羅為何伏刀自盡?
非利士人一向以虐待俘虜惡名昭彰,所以不願意被捉去受肢解與凌辱之苦。當替他拿兵器的人不肯殺他的時候,他就能可選擇自殺了。
2.一個人的外表有多重要?
掃羅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財主又大有權力,但是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皆不足成為我們的模範。在人看來他高大威武,可是在神眼中卻是渺小不堪。
他樣子雖英俊,但罪使他靈魂醜陋;他身體雖強壯,但缺少對神的信心使他內心軟弱;他儘管富有,在靈命上卻一貧如洗;他能對許多人發號施令,卻不能贏得他們的尊敬與效忠。
他只是外貌上中看,內心卻已經敗壞了。一個人與神親密,有堅強的性格,遠勝過金玉其外的儀表。
3.順服的底線是甚麼?
替掃羅拿兵器的人在道德上遇到左右為難的問題。掃羅要求拿兵器的人殺他,他應否遵命而行? 照理說他應當順服君王,但他也知道不可殺人,所以決定不殺掃羅。不過,掃羅自刎以後,他的隨從也跟著自刎而亡。
順從你不認同的命令,與順從你明知是錯的命令,是兩回事。順從錯誤命令,永遠是錯誤的,也不合聖經原則;不管是誰發佈這命令,違背他會產生甚麼後果,都要小心謹慎。
當你處在道德上進退兩難之時,依據甚麼來作抉擇呢?你要鼓起勇氣,遵照神的律法而行。
4.應該如何看待自殺?
掃羅選擇以自殺方式結束他的人生。事實上,他的人生態度就是自己當家作主,全沒想到神,也不求祂引導。所以,最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
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在人生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在面對死亡這件事,我們對神的回應,最能顯出我們究竟是怎樣的人。我們的生命是神創造的,只有神才有主權對我們的生命做決定。
所以,沒有人可以決定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主權不在自己。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掃羅如何死? 這樣的結果提醒你甚麼?
2.掃羅死亡之後,以色列的光景如何?為何長達四十年的經營會落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