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2.撒母耳與掃羅會面(18-27節)
掃羅一遇見撒母耳,先知就立即告訴他三件事:他是這次祭事的貴賓;失去的驢已經找到了;他就是全國期待的救星(18-21節)。
本段經文描繪三個場景,敘述撒母耳和掃羅之間的對話。
(1)在城門(18-21節)
掃羅在城門口遇見撒母耳卻不認識他,還問他: 「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裡?」撒母耳回答說自己就是,然後邀請他一同上到邱壇,與他一同坐席,第二天會告訴他想知道的答案(18-19節)。
然後,撒母耳告訴掃羅,驢子已經找到了,不用擔心,並暗示掃羅,他將成為以色列的領袖(20節)。掃羅回答說: 「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21節)
「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本來就是以色列最小的兒子,便雅憫支派還因為懲罰性的戰爭幾乎全部滅亡(士二十46)。
「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指基士家族在便雅憫支派中人數最少,其所屬的基比亞人在內戰之後甚至被人看不起。
掃羅之所以謙卑的回答,是因為他瞭解以色列各支派之間的實際勢力分佈。他的回答表明,當時士師記20章所記錄的內戰所帶來的傷痕尚未完全退去。掃羅是在這些諸多現實背景中,作出了如此謙卑地回答。
(2)在丘壇的客堂(22-24節)
撒母耳讓掃羅坐在參加筵席的30名客人中的首席位置,並且分給他『收存的腿』,說:「因我請百姓的時候,特意為你存留這肉到此時。」強烈地暗示他將作以色列的王。
「收存的腿」:原文是「收存的腿和那上頭的東西」,平安祭的右前腿是歸給祭司和他的家人享用的(參利七32-34),此處可能指左腿,腿肉是最上等的肉,表示撒母耳待掃羅如上賓。
「特意為你存留」:表示撒母耳在掃羅到來之前,早已預知他的來到。
(3)在城中(25-27節)
他們從丘壇下來進城,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撒母耳特意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掃羅談話,為使城中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所奉為上賓的便雅憫人。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撒母耳把掃羅叫起來,兩人一起到街上去(25-26節)。
到了城邊,撒母耳要掃羅打發僕人先離開,告訴他:「你且站在這裡,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27節)在兩天的時間中,撒母耳為掃羅作以色列的王,給予很多必要的勸勉忠告。
二、撒母耳膏立並再度確立掃羅為王(十1~十一15)
(一)撒母耳膏立掃羅為王(十1-8)
「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1節)
「親嘴」:表示接納與交通。
九章末了,撒母耳跟掃羅兩人從丘壇走到城邊談話,撒母耳要求僕人迴避,然後私下膏抹掃羅,這個用意可能是有些政治考量,為了避免造成無謂的王位爭奪戰。
撒母耳膏抹掃羅的事件,意味著將要出現在以色列中的君王,是與祭司或先知職份等同的領袖。為了表示對君王的敬意,撒母耳甚至與他親嘴。
這儀式含有極重要意義,就是以色列實質的統治者撒母耳要將統治權轉交掃羅。可見撒母耳完全遵照神的旨意行事,不貪戀權利或名譽。
掃羅被膏為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撒母耳為證明自己膏掃羅是出於神的權柄,預言了掃羅將會看見三個徵兆;但是也提出一個要求。
1.撒母耳提到給掃羅三個徵兆(2-6節)。
(1)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2節)。
在「拉結的墳墓」附近,將遇見兩個人,他們會告訴掃羅,驢已尋回的消息。這預言表明人的憂慮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益處,只有神才是所有事情的解決者(太六25-34)。
(2)在他泊橡樹那裡會遇見三個人(3-4節)
在「他泊橡樹那裡」遇見三個人要上伯特利去敬拜神,「一個帶著三隻山羊羔,一個帶著三個餅,一個帶著一皮袋酒。」其中一人會給他兩個餅。
「他泊的橡樹」:位於伯特利附近。「伯特利」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耶路撒冷以北十六公里處。亞伯拉罕、雅各等以色列先祖都在此築過壇,這些壇當時可能還在,所以有人會去該地敬拜上帝。
「兩個餅」:七十士譯本多加了一個「搖祭」,亦即這兩個餅是「搖祭用的餅」。
掃羅被膏以後似乎享有部份的特權,透過撒母耳以及敬拜神的人的認可,可以分享祭司專用的肉和餅。這表明掃羅最重大而首要的工作是藉著敬拜,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
(3)在神的山會遇見一群先知(5-6節)
「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
「神的山」:或譯「神的基比亞」,基比亞的字義是「山谷」。後面經文說有人素來認識掃羅(十11),所以此處很可能就是掃羅的家鄉基比亞。
「一班先知」:指有一批先知的門徒。根據文獻,撒母耳創辦了「先知學校」,訓練年輕人吹奏聖樂、受感說話。及至後來在王國時代,就有所謂「伯特利的先知門徒」、「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參王下二3,5)出現在聖經中。
「變為新人」:意思是「轉變成另一個人」,亦即「神…賜他一個新心」(參9節)。君王為神設立,神給人足夠條件擔任拯救以色列的工作。
上帝體諒掃羅面對像這樣的重責大任將會恐懼、害怕,所以特別給了他三個印證,讓掃羅清楚知道神的確是選他。且透過第三個受感說話的印證,讓掃羅實際「轉變成另一個人」,足以領導以色列人。
2.撒母耳對掃羅提出一個要求(7-8節)
這些徵兆應驗以後,掃羅就要趁機做該做的事,因為上帝已經與他同在。掃羅需要比撒母耳先到吉甲;兩人在那裡會合,並且獻燔祭和平安祭。撒母耳要求掃羅要在那裡等七天;等撒母耳到了以後,會告訴他應該做的事。
撒母耳這個要求很特別,因為一直到兩年以後才發生。只是掃羅似乎對這個要求了然於胸。兩年以後「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十三8)
撒母耳指示掃羅等候他,不要單獨行事,可是掃羅卻沒能遵守這吩咐,而顯露了他並不是真正相信和順服神(十五22)。這也成為他失敗的關鍵因素。
掃羅具有很多優點(九2-4),又被膏立,且得到了聖靈的恩賜,卻因沒有信心而失敗。這使我們切實地感到,信心是神多麼寶貴的禮物(弗二8),並且是成功不可或缺鑰匙!(約壹二13-17)
《趁時而作》
「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撒上十7)
神要我們在信心的原則下運用常識。撒母耳對掃羅說話,將幾尺之內發生的事一一敘述。這樣看來,我們的生活在神面前多麼清楚,完全在祂的鑒察之下。在必要的時候,祂就明顯地向我們啟示。
當每件事都解釋了,先知就對這位青年勸導,鼓勵他信心接受:「這些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
在彼得的經歷中有類似的情形。
神的使者打開監獄的門,引領他出來,神的力量是浩大的。使者帶著驚奇的使徒走過街道,使徒卻不明白遭遇的事。夜涼的氣氛必使他醒過來,使者就離開他,由他自己運用判斷力。結果他就到馬利亞那裡去。
神賜給我們判斷力,要我們從境遇方面來審斷何去何從,最後決定我們的定向。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大會運用,結果盼望有特別的預兆或異象。這當然並不理想。
神只在人判斷錯誤或情形複雜之下才給予異象的,如果環境的啟示與判斷力充分的時候,祂不輕易用奇事。如果沒有奇事,小心不要照著自私的意圖。總要憑著信心分析,然後果敢地去行,絕不後顧,也不懷疑。
–引自邁爾《珍貴的片刻》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撒母耳初遇掃羅,如何尊崇他?這樣做對你有何啟發?
2.神給掃羅哪三個預兆?為何如此?撒母耳要求掃羅做哪一件事?目的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