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1 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
2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三)約櫃停在伯.示麥(13-18節)
「伯示麥人正在平原收割麥子,舉目看見約櫃,就歡喜了。車到了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就站住了。在那裡有一塊大磐石,他們把車劈了,將兩隻母牛獻給耶和華為燔祭。」(13-14節)
「伯示麥」:位於梭烈谷的中段,故平原指谷中的平坦之處。
「他們」:指住在伯示麥的利未人,獻祭的工作當由利未人祭司負責。
「把車劈了」:指將新車劈成柴。
「兩隻母牛」:根據摩西律法,燔祭的祭牲必須是公牛犢或是公羊(參利一3,10),不可用母牛。
伯示麥人正在山谷收割小麥,他們一抬頭,竟看見了約櫃,大家非常歡喜;他們甚至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神的約櫃竟然不用打仗就歸回他們!
車子來到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裡,停在一塊大石頭旁邊。居民把車劈了,把母牛殺了當燔祭獻給主。將運約櫃的車與兩隻母年獻為祭,可能是因為這完全是神的作為,所以將這一切,包括車與牛都歸給神。
利未人把上主的約櫃和裝金模型的箱子抬下來,安放在大石頭上。這是為了讓觀望的腓利士人看見,他們的態度已經被接納。那一天,伯‧示麥居民向上主獻燔祭和平安祭(15節)。
五個非利士人的首領看著他們做了這事,當天就回以革倫去了。非利士人獻給耶和華作賠罪的共有五個「金痔瘡像」,是為了五個非利士人的城市而獻;「金老鼠」則是按照非利士五個領袖的城鎮,和沒有圍牆的村莊(16-18節)。
「以及大磐石」(18節): 這句話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應該是「及於(even unto)大磐石」。
因為接著解釋說,「這磐石是放耶和華約櫃的」,表示這金老鼠所象徵的是約櫃從腓利士的五個城市,及這段期間所經過的土地範圍,而大盤石是終點,也是見證的所在。
(四)約櫃停在基列‧耶琳(六19~七2)
1.伯示麥人擅觀約櫃遭擊殺七十人(六19-21)
「耶和華因伯示麥人擅觀他的約櫃,就擊殺了他們七十人。那時有五萬人在那裡(原文作「七十人加五萬人」)。百姓因耶和華大大擊殺他們,就哀哭了。」(19節)
「擅觀他的約櫃」:原意有「觀看約櫃裡面的東西」之意。
「七十人」:小字作「七十人加五萬人」,數目太大,約相當於伯示麥全部人口,按照原文僅並列兩種數目字,中間沒有連接詞,故仍以解作「五萬人中的七十人」較為合理。
伯示麥的以色列人,歡喜迎回約櫃,獻祭慶祝。有些人竟然好奇去觀看約櫃裡面的東西,違犯聖潔神的誡命,以致七十人被擊殺,歡樂變成了恐懼,最後反而祈求約櫃離開(20節)。
「於是打發人去見基列耶琳的居民,說:非利士人將耶和華的約櫃送回來了,你們下來將約櫃接到你們那裡去吧!」(21節)
「基列耶琳」: 字義是「森林之城」,位於伯示麥東北方約14公里。當時存放會幕的示羅已被非利士人摧毀(參耶二十六9),會幕可能經過輾轉移到挪伯(參撒上二十一1)。
「基列耶琳的居民」:原來是基遍人的城邑(參書九17;十五9),居民可能是被罰為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基遍人(參書九23),或猶大人(參書十五9)。
伯示麥居民打發人去見基列耶琳的居民,請求他們把約櫃接去存放。他們不對付他們所以遭擊打的原因,他們反而不要主的同在,這是多麼可憐的事。
2. 基列.耶琳居民迎接約櫃放在亞比拿達家中(七1-2)
「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1-2節)
「過了二十年」:約櫃被擄時,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推算,撒母耳才12歲(參撒上三1)。所以這二十年是等待以色列回轉歸神,預備撒母耳作士師的一段時間,就是他從12歲至32歲的成長期。
「亞比拿達」:身分不明,只知道他有三個兒子,除本節的以利亞撒之外,尚有烏撒和亞希約(參撒下六3),都是祭司,故他應當是利未人。
「看守耶和華的約櫃」:這是屬於利未人哥轄族的職責(參民三30-31)。
「傾向耶和華」:意指哭泣著轉向神。
基列耶琳人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並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
基列耶琳是基遍人的城邑(書九17),原名巴拉(書十五9),在猶大與便雅憫二支派的邊界上(書十五9;十八14)。此時示羅城已遭非利士人所毀,會幕遷移至挪伯。
因此,約櫃與會幕分開,一直停放在基列耶琳(七2),直到大衛把它遷到耶路撒冷(撒下六2;代上十三5;代下一4)。會幕先遷挪伯(二十一1),後到基遍(代下一3),最後或已由所羅門遷到聖殿(看王上三4)。
人對神的態度,有兩個問題:一是出於奴性的懼怕,一是失去敬畏的親近,都是不正當的。
約櫃回到以色列地,是一個盼望和應許的記號,因為代表『榮耀』已回到以色列(四22);而以色列人也得到正面回應,上帝不會一直不採取行動。上帝的同在永遠是個盼望的記號,無論環境如何黑暗。
撒母耳經過長期的學習,至終成為以色列人的先知及士師。神也用約櫃被擄的事來給以色列民一個重要的教訓,讓他們知道如何去信服神。但為甚麼要等二十年之久呢(2節)?是否神要他們知道如果沒有祂,一切事都不能成功?
《約櫃在基列耶琳》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上七1)
基列耶琳是基遍人的主要城鎮(書九17),地名意思是「森林之城」。它又名基列巴力(書十五60,可見它或許是古代迦南人的邱壇)、巴拉(書十五9-10)、巴拉猶大(撒下六2)。這城名字之多正反映了其源遠流長的複雜歷史。
約櫃曾被非利士人奪去,並在他們的地方有七個月之久(撒上六1)。可是,約櫃回到以色列之後,放置約櫃的伯示麥居民遭受到嚴厲懲罰。於是,伯示麥人要求把約櫃搬到基列耶琳,由以利亞撒看守(撒上七1)。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大約有80年左右,至少包括:撒母耳作士師之前的20年、撒母耳作士師的12年、掃羅作王的40年(徒十三21)、大衛在希伯崙作王的7年半(撒下二11)。
到了大衛登基作王的時候,人們甚至忘了約櫃在哪裡,大衛還需要到處打聽約櫃的下落(詩一百三十二6)。
一向愛出頭的以法蓮人,在這80年期間卻從來沒有要求把約櫃迎回以法蓮境內的示羅,或者接到以法蓮山地的其它地方,而是任憑約櫃留在猶大境內的基列·耶琳。
因為他們所尋求的是滿足自己需要的偶像,而不是專心跟從神。他們以為,既然在亞弗之戰中,神的約櫃不再像傳說中那麼靈驗(撒上四10-11),那還有什麼必要取回約櫃的理由呢?
人若帶著拜偶像的心思尋求神,就看不清神的工作,也聽不進神的話語。
非利士人雖然懼怕神的約櫃,但卻不怕神的百姓。經過亞弗之戰,他們已經看出以色列人失去了神的同在,也看透了百姓的屬靈麻木,所以照樣轄制他們,而百姓竟然「過了二十年」才痛哭尋求神。
「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原文是「以色列全家都哀哭歸向耶和華」(中文和合本2010版),表明他們的哭泣就像士師時代一樣,只是因為痛苦,而不是因為悔改。
但神仍然讓約櫃回到以色列地,繼續用祂的「榮耀」(撒上四22)呼喚百姓,給他們存留盼望:如果百姓肯真心回轉歸向神,神必然再次與百姓同在,讓神的百姓能與神重新合一、重新得力。
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忍受痛苦的二十年,也是神耐心等候百姓呼求的二十年,為要施恩給他們(賽三十18);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活在愚昧中的二十年,也是神預備撒母耳的二十年。雖然人不肯主動回轉,但神自己會興起僕人來帶領百姓回轉。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伯示麥人犯了甚麼錯誤?結果如何?他們最後決定做甚麼?這事件給我們的教訓是甚麼?
2.基列.耶琳居民是怎樣的一個族群?他們如何回應伯示麥人的要求?神如何對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