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三、約櫃被擄和以利全家死亡(四1~五12)
基督徒如何能真正知道和經歷神的大能呢?從本章經文可以知道,當然是需要一些受過良好訓練的人,準備好自己來接受神的話,並且把神的旨意轉告神的子民。
(一)以色列人戰敗約櫃被擄(四1-11)
士師記記載神曾為以色列人成就了許多大事,也曾應允他們許多禱告,甚至連非利士人也都知道(8節)。可是這次以色列人卻戰敗了,那是因為他們的宗教領袖何弗尼和非尼哈是污穢敗壞的人。
今天經文記載這一幕由示羅的和平聖所,轉移到在亞弗的戰場:這裏將以色列人生活的世界突顯出來。
1.難以預料的戰敗(1-4節)
「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安營在以便以謝;非利士人安營在亞弗。」(1節)
七十士譯本在本節前面還有「在那些日子,非利士人聚集,要和以色列人打仗」。這段話顯示戰爭是由非利士人挑起,照發生戰爭的地點看起來,也的確比較可能是非利士人挑起戰爭。
非利士人數雖少,但卻有組織,充滿活力和野心,它的地界位於巴勒斯坦西南部平原。他們原來由希臘海島遷徙過來,是較有經驗和較佳裝備的軍兵,善於爭戰。然而以色列人只是耕種畜牧的農民。
他們在巴勒斯坦鞏固他們的地位約一百五十年後,決定佔據山地內陸,那裏大部分住有以色列人。亞弗位於平原邊緣,故此很清楚地看見以色列的軍隊,是由他們的農場及小塊土地草率地組成,設法阻擋非利士人的入侵。非利士人贏得初步的勝利,殺死以色列軍兵4000人(2節)。
以色列人的領袖,即各支派的長老,聚集商議,急需尋找方法對抗。他們沒有將這次戰敗歸咎於無軍事經驗或不足的設備,或者差劣的軍事領導,他們以為失敗的原因不是軍事方面。
他們做出了結論,如果他們將上帝的約櫃抬到戰場上,上帝一定會讓他們得勝(3節)。於是派人到示羅去,把耶和華的約櫃抬來;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也與神的約櫃一同來了(4節)。
當時中東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與可攜的聖物同行,以便在戰場上求問。此時,約櫃就是被當類似的功能使用,可是這次上帝並不幫助他們。上帝不是人可以操縱的,即使是「禱告」,也不能強迫上帝做違反祂旨意的事。
2.錯誤的決定(5-11節)
約櫃到達軍營的時候,以色列人大聲歡呼,這聲音太大,連非利士人的軍營都聽見了。非利士人風聞以色列人的神大有能力,勝過他們所信的眾偶像,因此就懼怕起來說:「有神到了他們營中」(5-7節)。
他們的決定顯示出他們對神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只有非信徒如非利士人才會以為神是處身在約櫃中。以色列人以為他們能使神做他們心中想做的事,直到今天這仍是基督徒常犯的錯誤。
非利士人知道以色列的上帝的名聲,當約櫃由以利的兩個兒子從示羅抬到時,他們很困窘,但卻刺激他們更加努力和勇敢(8-9節)。
因為有了像以利兒子們這類不良的宗教領袖,於是也產生了一些無知的追隨者。結果就造成了災害和悲劇,使神的敵人因而更加同心奮勇作戰。
第二次的爭戰,使以色列人損失更慘重,這次被殺的有三萬人(10節)。約櫃侍從何弗尼、非尼哈兩人也一起被殺,最慘痛的乃是約櫃被擄去(11節)。
這件事使得以色列人後來學到功課,上帝不能被任意擺布:約櫃只不過象徵,不可以當作偶像來敬拜,或者當作魔術棒來揮舞。
每當災難來臨時,無論是國家、團體或個人的災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很有把握地知道,苦難在上帝的計畫裏有甚麼地位;即使我們知道,也不能減少因損失而帶來的肉身的苦楚和悲傷。
然而,基督徒必須越過現在苦難的現況,而遠眺未來的盼望;在那裏會有最終的解釋。
今天我們習慣於科學性的因果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用昨天解釋今天。但在基督徒的經驗中,明天才是今天的最好解釋。
雙
約翰‧希克(John Hick)曾說:『如果有善與惡相互影響的最後解決方法,任何棄惡就善的決定,一定是在越過世界和死亡之外才能找得到的。』
對基督徒而言,就是肯定『最好的尚未來到』。
(二)悲劇的結局:以利逝世(四12-18)
這個故事生動地講到慘敗的消息,怎樣由戰場帶到離亞弗東部約三十公里的示羅。有一個便雅憫人從戰場上逃跑,帶來緊急的消息,這個人:「衣服撕裂、頭蒙灰塵」(12節)。每一個見到的人,馬上知道他的消息是哀傷的消息。
然而,以利已經不能看見,心裡非常掛慮上帝的約櫃,坐在路旁等候消息。他聽見呼喊的聲音就問怎麼回事? 那人急忙前來,向以利報告(13-15節)。
結果年邁的以利聽到三重悲劇的壞消息:以色列人戰敗死了很多人;以利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也都死了;並且上帝的約櫃已經被擄去了(17節)。
他兩個兒子的死亡雖曾有預言,但仍然帶給他悲痛;以色列的災難性戰敗必然壓碎他的心靈;但惟獨失去約櫃的消息,令他最傷心,也直接引致他的死亡。一提到神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18節)。
『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師四十年』(18節):聖經僅在此處提到以利兼任士師長達四十年,他應當是在五十八歲時擔任士師。
以利晚年,必須懷著破碎的心和污穢的名而逝去,那是因為他姑息兩個頑劣的兒子所導致。同時他也沒有教導以色列人,約櫃不是護身符,它只是神與子民同在的記號,以色列人並不能藉約櫃而為所欲為。
今天有些人過於注重崇拜的地方、方法、講員,以為神是藉他們來與人相連接,其實這就是一種崇拜偶像的行為。
這樣,非利士人的勝利,結束了以利已經領導很久的時代。以色列因著以利的死帶來另一個悲劇,領袖的危機不斷加深,出現一時的政治真空時期。然而撒母耳正在那裏,上帝準備使用他填補這個缺口。
(三)悲哀的開始:非尼哈之妻逝世(四19-22)
「以利的兒婦、非尼哈的妻懷孕將到產期,她聽見神的約櫃被擄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就猛然疼痛,曲身生產。將要死的時候,旁邊站著的婦人們對她說:不要怕!你生了男孩子了。她卻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
通常一個孩子的誕生和命名都是使人歡欣的喜訊,但是以利的小孫兒卻遭遇大不幸。祖父和雙親都死去,母親在臨終之際,給他起名叫「以迦博」,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21節)。
「她又說: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22節)
以利家庭的種種,都使人明白到我們所做的愚行和罪惡,都會為我們的後代種下惡果。這樣的結局是何等明白的提醒!
《以迦博》
「她給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神的約櫃被擄去,又因她公公和丈夫都死了。」(撒上四21)
這是多麼悲哀的話。孩子的母親,在將要死的時候,留下這樣一個名字給她生下的孩子。本來生孩子是件歡喜的事,但遇上丈夫和他的弟弟陣亡,公公也死了;所以生孩子的喜樂,都因而消失了。
更可哀的是以色列全軍在非利士人面前潰敗,神的約櫃被敵人擄去,以至她心灰意懶,自己將死不關心,活下去也沒有意義,生了男孩子也不放在心上。因為生子作非利士人的奴隸,有甚麼可喜可誇的?
她給孩子起了一個名字,叫作以迦博,意思是:「榮耀離開以色列了!」
非尼哈的妻子沒有甚麼政治地位;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同樣,她臨死時所生的兒子,也不會成為偉大人物;我們以後再沒有聽到他的名字。但這個生動的故事清楚指出給孩子起名的原因,「以迦博」可說是這時的形勢最好的注釋。
以色列的婦女有時會或多或少根據孩子出生的環境,為她們的孩子命名,最著名的例子莫如『以馬內利』(參賽七14-16)。以迦博就是這樣的名字,雖然它確實的意思,不能十分肯定,很可能指『不榮耀』;但更可能表達一個問題:『榮耀在那裏?』
在這個故事中,上帝所豫備的領袖,甚至上帝同在的象徵,已離開以色列。以迦博這個名字,發出絕望的聲音。表面上的答案是約櫃被擄到非利士人之地,但這個名字對這位垂死的婦人,更加重要和具預言性,乃是現在擄去的不單是一個木頭櫃,不單是宗教紀念品或者國家的徽章,而是上帝的榮耀的象徵。
「榮耀」這個名詞,是我們在聖經中常見的,但卻不容易意譯它;它的用法不限於神性,它也可以表達一位偉大君主的被尊敬、具威嚴或光輝的意涵。
與約櫃有所關連時,「榮耀」表示上帝那看不見的同在、令人敬畏的光輝。以迦博的母親無疑的是要表達上帝同在的可畏,正如她所想,這「榮耀」已隨約櫃離開以色列了。
但是上帝的榮耀不是單在聖所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祂在歷史的特別作為上。好像在紅海,祂施神蹟拯救出以色列人(出十四17)。
『榮耀在那裏?』這個問題,很快的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便得到答案: 在非利士境內環繞約櫃發生的事上;在拯救以色列人永遠脫離非利士人的手。這些事約在廿五年後才逐漸出現。
同樣在新約聖經,「榮耀」這個字可用於上帝拯救祂的百姓,即為他們預備救恩,藉著基督的工作而達成。
事實上,耶穌也讓人看見和觸摸到上帝活生生的同在和能力;正如約一14說:『道成了肉身……我們也見過他的榮耀(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耀。』對基督徒來說,榮耀與『天堂』的意思很接近,這是將來的盼望,也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有活潑的體驗。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與政治問題:
1.以色列人抬著約櫃,就是施恩寶座出戰,為何會失敗?
2.以利兩次得到神的啟示有關他兒子的命運,最後仍驚嚇而死,對你的提醒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