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叁、預備主來的日子(三1-18)
一、防備譏誚主來的人(三1-7)
本章回到講論主再來的題目上,並促請信徒應防備那些譏誚主來的人,儆醒等候主來。如此與第一章下半之論題銜接。
本書之主要內容,是要提醒信徒防備那些否認主再來的異端。所以使徒在見證基督再來之真確,又指斥假師傅的種種行事,使信徒知所分辨之後,便進而勸勉信徒追求長進,等候主來。
(一)宣道原則(1-2節)
「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
「第二封信」:意指另有第一封信,即《彼得前書》。並暗示這兩封信的受書人,可能是同一班人;而這兩封信都是為要「提醒」、「激發」信徒的心。
「誠實的心」:指純真、誠摯的心。就像榖物經過篩淨之後,所餘下的部份,乃是純淨無雜質的。
其實人是健忘的,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因此有時需要人多次提醒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
許多人在軟弱或受試探時,並非不知道魔鬼的詭計,但雖然知道,卻仍需要有人提醒;將他所已知的向他重複提起,他便會因此重新得力,可以勝過試探。
這一段經文,彼得很清楚地表達出他對宣講信息原則的教導。
1.重複的重要性:
他深信若要人謹記某些信息的話,不斷重複該信息是不可或缺的。
2.提醒的重要性:
新約聖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宣講與教導的重心不在於介紹新的真理,而在於提醒信徒已知的真理。
3.鼓勵的重要性:他要激發信徒們誠實的心。
4.經文連貫的重要性:
他認為經文有一個固定的型態;聖經是一本以基督為中心的書。
(二)異端人士否認主的再來(3-4節)
1.譏笑主再來的應許。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3節)
最令彼得擔心的是異端人士不信耶穌的再來,他們質問道:『耶穌再來的應許在那裏呢?』(4節)可見彼得那時代中的異端份子,不相信主耶穌仍會再來的事實。
瑪拉基先知時代的惡人問道:『公義的上帝在那裏呢?』(瑪二17)。
外邦人向詩人譏誚地問道:『你的上帝在那裏呢?』(詩四十二3;七十九10)。
耶利米的敵人兇猛地說:『耶和華的話在那裏呢?』(耶十七15)。
彼得的對手們問道:『主要降臨的應許在那裏呢?』
2.主再臨的憑據在哪裏呢?
「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裏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4節)
這些人不信主再來的理由有二:
第一個理由:主再來的應許遲遲未得應驗,或許這事永不會成為事實。
第二個理由:他們的列祖已經逝去,但萬物與起初被造的時候仍是一樣。
這便引致他們強調宇宙是靜止平穩的,任何不尋常的事件,比如主再來的事,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宇宙中發生。
彼得的反駁也有兩點:他先針對上述第二個不信的理由。
「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5-7節)。
「現在的天地」:指我們今天所賴以存活的天地。
「憑著那命存留」:指憑著神的話繼續存留(參創八22)。
「不敬虔之人」:指不信的人。
「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指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羅二5),也就是『鑒察的日子』(彼前二12)。
「用火焚燒」:象徵『受審判』(參太十三40)。神將來的審判,不再使用洪水(參創九11),乃用烈火(參10,12節)。
彼得反駁的理由,這宇宙根本不是平穩安全、永遠保持現狀的,因為古代的世界曾經一度被洪水所毀;而將來第二次的刑罰即將降臨,就是遭火焚燒。
彼得反駁的另一個觀點記載於下面(8-9節)。敵對者認為主再來既遲遲未得應驗,便宣稱耶穌必不會再來。
二、豫備主來的日子(三8-13)
本段的主要意思是解明主耶穌為甚麼還未第二次降臨,並勸勉信徒不可因主來的遲延而放鬆自己,應當時刻儆醒,等候仰望主的日子來到。
(一)上帝的耽延是恩慈彰顯(8-9節)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躭延,其實不是躭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千年如一日」:本句引自詩篇(詩九十4),可有如下的解釋:(1)千年轉瞬即逝,對主而言,時間不會太長;(2)主的耐心何其無限,雖然等待千年之久,卻如同已過的昨日。
這是彼得反駁的另一個觀點。他針對「主再來的應許為何遲遲未得應驗」這點的反駁有兩個重點:
1.我們應以上帝的立場來看時間。
『主看』,按原文並無『看』字,意指時間對主而言; 主在時間方面,不像人類那樣受一定時間次序的限制,不論是需要一千年才成功的事,或只需一日便可以成功的事,在祂都是一樣的。
2. 讓罪人有機會悔改。
上帝遲遲未有行動,並不表示祂已經忘懷一切。祂耽延日期,為的是要讓罪人有機會悔改及尋獲救恩。上帝不願一人沉淪,這是新約一貫的信息。
(二)驚惶的一天(10節)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
1. 主來像「賊」
這句話在聖經中已提及多次(參太二十四43;帖前五2;啟三3,十六15)。為甚麼使徒說主的日子像賊來到一樣?在此應注意「日子」二字,而不應注重「賊」字,彼得講這比喻的重點是取意於時間方面的難以預料。
「賊」的來臨,往往出其不意,是人難以預料的,也因此難以防備。照樣,主耶穌再來的日子,也是人所無法逆料或預算得來的。
2.天地毀滅性的改變
『天必有大響聲廢去』,這是形容舊的天被廢去之時的情景:(1)天要像書卷和衣服被捲起來(賽卅四4;來一12);(2)『大有響聲』指舊天被捲起來時所發出的破空巨響。
「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地和其上的物』,相等於前句『有形質的』;『都要燒盡了』,神清除一切舊造的方法,不再用洪水(參二5;創九11),乃是用火燒盡。
主耶和華的日子,是先知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上帝介入的時刻,他們稱為耶和華的日子。這日子是如賊一般悄悄地來臨;當那日宇宙必被粉碎,罪人的審判、毀滅也必迅速施行;故此,這是一個充滿恐懼的日子。
(三)道德的動力(11-13節)
彼得非常著重主再來所引起的一股道德的鼓動力。如果這一切事情必定會發生,而世界正在邁向審判,很明顯的,人應該過一個敬虔聖潔的生活(11-12節)。
「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13節)
「盼望新天新地」:『新天新地』,指現在的天地過去之後,所顯現的另一個嶄新的天地(參啟廿一1),它將會存留直到永遠。
「有義居在其中」:『義』指與神並與人都公正、正直;那時,『那義者耶穌基督』(約壹二1)要完全作王掌權,居民都是義人(參賽六十21),凡事都合乎神的公義。
如果將來有新天新地出現,而且只有義人可居住其中,毫無疑問的,人必定會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預備自己,使自己能居住在新世界之中。
三、結語:最後的勸勉(三14-18)
(一)謬解聖經的人(14-16節)
因為主要再來,所以信徒應當要聖潔、敬虔,等候盼望神的日子來臨。並且要以主恆久忍耐作為給人得救的機會,就如所親愛的弟兄保羅,按照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信勸勉的一樣(14-15節)。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些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16節)
「這些事」:指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參一3,12)。
「信中有些難明白的」:意指含有一些深奧、艱澀、模糊,不容易瞭解的道理。
「那無學問」:指沒有受過基本解經訓練的人。
「不堅固的人」:指靈性幼稚、軟弱的信徒(參二14),他們不能分辨好歹(參來五13-14),容易被各種教訓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參弗四14)。
「強解」:意指曲解經文,背離了原意。
彼得不只說保羅書信中有難以解釋明白的地方,他更表示人會因曲解而有自取滅亡的危機。
保羅對恩典的教義,被人曲解為犯罪的藉口(羅六);保羅對基督徒自由的教義,被曲解為胡作非為的藉口(加五13);保羅對信心的教義,被謬解為基督徒的行動是無關重要的,這可以從雅各書中可見一班(雅二14-26)。
(二)根基與成長(17-18節)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祂,從今直到永遠。阿們!」
彼得以基督徒生活的特色作全書的總結。
1. 預先知道:基督徒是已經預先被警告了。
這句話的意思乃是說人們不能再以毫不知情為藉口。
2. 預先知道這事:基督徒有生活的基本原則。
『預先知道這事』,指知道有人會強解經書,自取沉淪。他必須被建立在信仰上,有某些事情是基督徒必須確知的。
3. 就當防備。
不但防備自己不要強解,並且也要防備別人強解經書,不要隨便接受離經背道的教訓。免得被那些壞人用荒謬的言論把你們引入歧途,使你們離開穩固的立場。
4.基督徒的生命應不斷地成長。
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基督徒生活中不可妥協之處,並不表示是僵硬的。相反地,基督徒必須每日皆能經驗恩典的奇妙,在恩賜上不斷邁向成熟之途。
《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彼後三11)
彼得非常著重主再來所引起的一股道德的鼓動力。如果這一切事情必定會發生,而世界正在邁向審判,很明顯的,人應該過一個敬虔聖潔的生活。神學家巴克萊舉出三個極佳的例子。
他取材自異教徒墓碑上的墓誌銘,講述當人拒絕歷史的目的論時,將有什麼後果發生。這歷史的目的論主張造物大工有一個目標,有一項高峰的結局,這也是主降臨教義中的主題之一。
首先,人們趨向享樂主義。他們說︰「我過去不算什麼,現在也不算什麼;所以你們這些仍然存活的人哪!吃喝玩樂吧!」
其次,人們變成冷淡。他們說︰「我一度不曾存在;現在我也一無所有。我並不感到自己存在,我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存在。」
最後,人們變為失望。他們又說︰「『查理達斯,地底下是什麼?』回答︰『幽深的黑暗。』『那麼向上的道路又通往何處呢?』回答︰『(有關天堂的說法)全是謊言……』『這樣我們就沒有指望了。』」
巴克萊正確的下了結論,說,若沒有隱藏在主再臨教義後面的真理,若生命沒有目標,則人就沒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了。
–引自《丁道爾聖經註釋》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有些人不相信主再來,他們的理由是甚麼?彼得如何回答他們?
2. 如果這世界正在邁向審判,我們應當作甚麼預備?
彼得後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