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六、如何對待一般弟兄(三8-12)
這幾節可說是以上小分題之總結,是對上文的教訓作一項結論。基督徒要彼此體恤,不要以惡報惡,反倒要以祝福報惡,這是蒙召基督徒應有的行為。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8節)在這一段經文中,彼得總論基督徒生活的標誌。
(一)要同心相愛:這是最重要標誌之一。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同心的基礎完全基於耶穌為門徒的祈禱,就是願眾門徒能合而為一,正如父與子合而為一一般(約十七21-23)。保羅再三地勸人應重回合一的境地,他也不斷地祈禱,希望這合一能早日實現(弗四1-16)。
新約聖經不斷地勸勉基督徒合而為一。這不單是一個勸勉,更是一項宣告:一個基督徒若不能與他人合而為一,則絕不能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同樣地,教會裏面若分爭結黨,則不配稱為主的教會。
(二)彼此體恤:
「彼此體恤」:新約聖經也非常強調這一點,因為這也是基督徒應盡的責任。我們應該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十二15),當一個肢體受苦時,全身也受苦;如果一個肢體得榮耀,全身也一同喜樂(林前十二26)。
(三)相愛如弟兄:
「相愛如弟兄」:這與耶穌所說的話有關:『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55)新約在這一個教訓的立場,是非常嚴峻及肯定的。
『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約壹四20)事實非常明顯,愛上帝與愛人是絕不能分割的,兩者有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
(四)存慈憐的心:
「存慈憐謙卑的心」:體恤是上帝的本性之一;憐憫他人也是耶穌基督的寫照;上帝因為愛世人的緣故,連自己的獨生子也捨棄了;為了愛的緣故,耶穌默默地忍受十字架的苦痛。沒有體恤之心,則沒有基督教,這話是何等真實啊!
有人說,悲憫心腸已經成為失落的美德,現代世界的情況,似乎使人們慈憐之心的敏銳度,漸漸遲鈍。
(五)存謙卑的心 :
「存慈憐謙卑的心」:基督徒會謙卑為人,因為他離開上帝則無能為力。當基督徒想到他乃靠上帝而活,以基督崇高標準為模範,他便不得不謙卑了。
(六)存心寬恕樂意祝福: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因你們是為此蒙召,好叫你們承受福氣。」(9節)
「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這是饒恕敵人,屬於消極方面的態度。
「倒要祝福」:『祝福』原文意指一直的祝福;這是善待敵人,為對方禱告求福(參太五44;徒七60),屬於積極方面的態度。
基督徒被召,是因為已經獲得上帝的饒恕,因此也當饒恕他人。當我們饒恕他人對我們的虧欠時,上帝才會饒恕我們的虧欠(太六12,14,15)。上帝既饒恕他,他便應該饒恕他人,這是基督徒的標誌(弗四32)。
饒恕就是不用憎恨來報復惡待自己的人,這是信徒與世人最大的分別。這種饒恕與愛仇敵的生命表現,可表現在兩個方向:在消極方面饒恕敵人,「不以惡報惡」;積極方面是愛仇敵,「倒要祝福」。
(七)要活用聖經真理
「因為經上說: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也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因為,主的眼看顧義人;主的耳聽他們的祈禱。惟有行惡的人,主向他們變臉。」(10-12節)
「美福」:美好的日子。
「追趕」:追蹤,追逼,追求。
彼得引證舊約聖經詩篇的話(參詩三十四12-16),作為他勸勉信徒的根據,但不是逐字引用,乃是照他所領悟的意思再表達出來。他活用聖經教導的原則來鼓勵人,指出我們若要承受神召我們來得之福,就要注重以下原則:
1. 禁止舌頭不出惡言。
2. 離惡行善。
3.專心追求和睦。
一個懂得饒恕的人,必定能克制自己,不隨便出惡言及詭詐之言。因為美好的生活,是由美好的生命所流露,有美好的生命又怎會發出惡言呢(10節)?因此,要離惡行善,專心尋求平安、和平,才能與人和睦相處(11節)。
但當信徒專心、熱心行善之際,所遇到的人是否都能同心呢?不一定,因為這世上有行惡的人。那麼我們應怎樣面對,或以甚麼態度來處理呢?
要相信神是全能及完美的裁判者(12節):主的眼是遍察全地的,祂不但看行為,也鑑察人的內心;主的耳垂聽那合乎祂心意的人的祈求;主的面表明祂的態度;向敬畏祂的人,主用面光照他們;向行惡的人,祂則以不喜悅的表情,至終必會除滅他們(參詩三十四15-16)。
肆、勝過迫害的方法(三13~四19)
彼得在教訓信徒各方面應盡的本分後,便開始指導信徒如何勝過各種苦難。本書相當重視信徒如何勝過苦難的信息。
一、應有的認識(三13-14)
1. 行義能使人懾服(13節)
「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這個問句期待的答案是「沒有」。照理說不會有人逼迫行善者。『熱心行善』,指以行善為職志,投身其中的人。
這句話表示行善的人有一種看不見的權威,能使人懾服在他的權威之下。一個人是行善抑行惡,偽善抑真善,人們的良心是明白的;即使那些按外表隨從多數人來反對行善者的人,在他們的良心中,仍然知道誰是真正行善的。
2. 行義受苦是有福的(14節)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的威嚇:或譯所怕的),也不要驚慌;」
這裡說到受苦的態度。
我們身陷於兩類的苦難之中。第一類是因為我們是人,因此便有『人』所受的苦難,如生、老、病、死、精神上的壓力及痛苦等。
另一類的苦難是因為信奉基督而來,如為持守真理而與原屬文化對抗、被人們譏笑是思想落伍、為了堅守原則而不惜重大犧牲、克苦己身,甚至需過基督徒清貧的生活等。基督徒雖然苦難連連,但苦中之樂卻甘又之如飴。
所以說,縱使熱心行善仍有人來加害,「也是有福的」。因為雖然肉身方面受到損害,但在永世中卻必得著主的賞賜。
「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
這是根據以賽亞先知的話勸勉信徒:「這百姓說同謀背叛,你們不要說同謀背叛。他們所怕的,你們不要怕,也不要畏懼。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他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賽八12-13)。
既然是為義受害,當然不必怕人,因為人的迫害至多不過使我們今生受虧損,但是主的話使我們知道,今世為主所受的損失,將使我們獲得更大的收穫。
二、應有的準備(三15-17)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15-16節)
這裡說到三種心,這三種心使我們在各種患難中可以坦然無懼。
1. 尊主基督為聖的心
「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意即讓基督在我們心中實際作主,居首要地位,不可隨便侵犯祂,或使祂在我們心中受委屈。也就是「敬畏神」的意義,與上節「不要怕人」相對。
基督徒以基督為生活最高權威;透過基督建立與上帝的親密關係為重。如果人只關注於屬地的財物,及舒適享受,那麼,他就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打擊而受傷害的人。因為世上物質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相反地,人若心裏尊主基督為大,對這人來說,生命中最寶貴的,乃是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是世上任何事物也不能奪去的。
2. 溫柔敬畏的心
「有人問」,是假定的話,暗示信徒美好的生活見證,是會引起外人發問的。
信徒過著敬虔、尊主為聖的生活;或是在苦難中滿有喜樂,受人恐嚇而不懼怕,被人咒罵反而祝福時;這種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會引起那些圍繞著我們的人來發問,究竟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是甚麼?我們怎樣會有這麼美好的生活法則?
「就要常作準備」,信徒應隨時準備,一有機會就高舉基督和「救恩的杯」,將主的恩典向人講述。「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除了應常有準備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態度來回答人的問題。
敬虔的生活既使人受感動而來問道,信徒就應當善用這種機會。縱使人的態度是十分無禮而傲慢,也要存一種溫柔敬畏的心回答人,因我們的目的不是為自己在人前爭榮譽或勝利,而是要使主道傳開,被人接受。
3. 無愧的良心
「存著無虧的良心」:指行事為人良心沒有不安,自覺對得住神(參二19)。「無虧的良心」是我們可以剛強壯膽的原因。信徒在世最重要的不是求在人前不會受反對,乃是求在神有無虧的良心,這就是我們的安慰和快樂。
本段的結論:
有時,神的旨意是要基督徒受苦;基督徒若有必要受苦的話,就必定是因行善的緣故(17節)。但他不應該是因為過失,而為自己帶來痛苦。
《為基督爭辯》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在這個充滿敵視與疑惑的世界裏,基督徒常要為所信的辯護。
1.必須合理:
基督徒是為『道』辯護,而『道』就是他所持信仰的合理解釋。我們的信仰必須是第一手的新發現,而不是二手的故事。基督徒必須在心智與屬靈上作好準備,能為自己的信仰作出合理的解釋。
2.必須溫柔地作辯:
我們必須以謙和,滿有愛心的態度來見證基督信仰;同時,必須謹記,世上並沒有一個通曉全部真理的人。使人歸信基督最好的方法,是不斷地好言相勸;因為強辯只有使人避而遠之。
3.必須以敬虔的心作辯:
基督徒在為真道辯護時,語氣必須柔和,並且充滿愛心,使人可以用喜樂的心來聆聽。
4.基督徒的生活,是信仰的最佳辯護!
我們還必須以聖潔及律己的生活,見證基督徒的新生命,也唯有如此,才能堵住流言與無稽的批評。
在彼得心目中「盼望」是基督徒的特徵,所以他認為一定會有人來問基督徒心中盼望的緣由。別人可以由我們身上看到「充滿盼望」的樣子嗎?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 彼得總論基督徒生活應當有哪些標誌?
2. 在這個充滿敵視與疑惑的世界裏,基督徒常當如何為信仰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