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二、保羅被逮捕(二十一27-40)
(一)亞西亞來的猶太人鼓動眾人抓保羅(27-29節)。
「那七日將完,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裏,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27節)
「那七日」: 從報明還願(參26節)到獻祭以結束真正還願的時間共需七日;『將完』表示快要到第七日之際。
新的麻煩是來自「亞西亞來的猶太人」(即來自以弗所的猶太人),這些人大概是上耶路撒冷參加五旬節朝聖的。他們聳動眾人,下手捉拿保羅。
他們的理由是保羅像司提反一樣,踏踐神子民、律法和聖殿(28節,參六13),他們尤其強調保羅要帶外邦人入聖殿,玷污了它。
其實他們指控的罪據甚是薄弱,只因以弗所猶太人認出特羅非摩(二十4)是他們的同鄉,因同保羅出現在在城裏,就硬說保羅把他帶到聖殿去了(29節)。
「帶著希臘人進殿」:外邦人院和以色列人院之間有碑文記載,警告外邦人進入以色列人院就會被處死。
(二)耶路撒冷發生動亂,羅馬軍官出來制止動亂(30-32節)。
騷動一下就散播開了,群眾一齊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30節)。暴民正想把保羅殺掉的時候,有人向羅馬駐軍的指揮官報告,說全耶路撒冷在騷動中(31節)。
當時耶路撒冷的羅馬兵,是駐守在安東尼亞碉堡中,位於聖殿的西北方。當時駐守著七百六十名步兵、二百四十名騎兵。
千夫長立即採取行動,對付剛爆發的動亂。他帶領百夫長轄下的強大兵力,跑到現場來,羅馬軍隊一到,猶太人才停住不打保羅(32節)。
(三)保羅災營樓裡要求向百姓說明(33-40節)。
保羅既是生事的起因,就被捕了,雙手被手鐐與兩個兵丁連鎖著,正應驗了亞迦布的預言(廿一11)。接著千夫長對查問他是「什麼人」?「做的是什麼事」(33節)?
人群當中有的喊這個,有的喊那個,亂成一團,叫指揮官無法查出真相,於是命令把保羅帶進營房(34節)。
保羅剛走上臺階,因為群眾非常凶暴,兵士們只好把保羅抬了過去。群眾都跟在後面,大喊:「除掉他!」(35-36節)
保羅被帶進營樓之際,他決意爭取機會辯護,就開聲請求與千夫長說話,千夫長很奇怪他會說希臘話(37節),就懷疑的問他:「你莫非是從前作亂、帶領四千兇徒往曠野去的那埃及人嗎?」(38節)。
「那埃及人」:西元五十四年時,一位埃及猶太人以先知的身分領了三萬人進入曠野,後來被羅馬軍隊擊敗(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
保羅回答他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39節),表明他是基利家省的大數的公民,這乃是表示他屬於一個自治城,並以這身份為榮。
「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基利家』是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位於亞西亞的東南部;『大數』基利家省的首府,是當時出名的大學城。
他一透露這身份,千夫長就批准他對群眾說話了。他從台階上俯視群眾,擺手叫他們安靜,就用希伯來的鄉音說話(使用了明智的策略)。「希伯來話」可以指亞蘭語(40節)。
保羅的回應正是針對猶太人的反應,因此他要求發言澄清。若他不澄清,雖然這次可以得保性命,但下一次則未必能夠。他的澄清很重要,一方面在千夫長的保護下可以壓制猶太人的暴力;另一方面是將實情講清楚,以免他們因虛謊的消息而導致錯誤判斷。
下一章保羅更加正面地處理他們的宗教狂熱。在申訴之餘,同時傳講福音,使他們在信仰上有機會修正錯誤。
保羅看清形勢及冷靜分析應對,不單沒有動怒,更被神的愛激勵,將福音傳給這些逼迫他的人。無論他們是否相信,他已經把握了機會,盡了他的責任把福音傳開。
《九死一生》
「他們正想要殺他,有人報信給營裏的千夫長說:耶路撒冷合城都亂了。」(徒廿一31)
耶路撒冷發生動亂,群眾一齊來拿住保羅,拉他出殿。暴民正想把保羅殺掉的時候,有人向羅馬駐軍的指揮官報告。千夫長立即採取行動,帶領百夫長轄下的強大兵力,跑到現場來,羅馬軍隊一到,猶太人才停住不打保羅。
保羅傳福音的旅程之中,類似這樣九死一生的事件不知凡幾!只是沒想到,這次竟然發生在耶路撒冷,這個教會出生的基地!
「九死一生」,指歷經多次近於死亡的險境,猶能存活。見用於劉良注解屈原〈離騷〉的注語。屈原(西元前343出生),名平,戰國時楚人。
屈原曾做左徒(楚國內政外交的一個主要負責人)、三閭大夫(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宗族事務)等重要官職。楚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
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他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
《六臣註文選》中的劉良注語中,就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來解說這個意思。
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也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保羅這次受到誰的逼迫?理由是甚麼?這理由充分嗎?
2.是誰來幫保羅解圍?保羅想要做怎樣的解釋?這事件你體會到甚麼屬靈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