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五、馬其頓與亞該亞的福音工作(二十1-6)
保羅接著的行程包括再到馬其頓、亞該亞,以後回耶路撒冷(十九21)。他原來的計劃,是完成希臘的事奉後,就越過亞西亞地區,直接由哥林多經海路到巴勒斯坦。
可是由於猶太人有謀害他的風聲,就決定避開敵人,走回頭路經馬其頓、特羅亞及亞西亞沿岸而回。
「亂定之後,保羅請門徒來,勸勉他們,就辭別起行,往馬其頓去。」(1節)
保羅在亂定之後才離開以弗所,不過事實上他後來再沒有踏足以弗所境內,他離開之前,招聚了教會眾人來,臨別贈言,然後,他就到馬其頓去了。
到了馬其頓,提多也到了,報告了哥林多教會的好消息,保羅滿心的焦慮也就平息了。保羅心裏感恩欣慰,就寫了另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哥林多後書),託提多及兩位同工帶去,指望他們和解,也為他自己將要到哥林多鋪路。
保羅走遍馬其頓境內的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等地,就轉到「希臘」去(2節)。在那裏住了三個月,他原計劃春天乘海路回敘利亞的,卻因猶太人設計要害他而生了枝節。為避開敵人,保羅就決定轉向走回頭路(3節)。
「希臘」:聖經中僅出現於此,此處實際是指「羅馬帝國的亞該亞省」。
「住了三個月」:一般相信保羅是停留在哥林多。可能因為時值冬季,出門不便,只好留下來。在這段被迫逗留的日子,有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寫了給羅馬的信。
「同他到亞西亞去的,有庇哩亞人畢羅斯的兒子所巴特,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西公都,還有特庇人該猶,並提摩太,又有亞西亞人推基古和特羅非摩。」(4節)
這些名單共七個人,包括庇哩亞教會代表所巴特;兩個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西公都,亞里達古曾遭以弗所的亂民捉拿(徒十九29),他一直跟隨保羅,甚至與他一同坐監(徒廿七2;西四10;門24)。
從加拉太特庇來的該猶;推基古出身以弗所,經常被保羅差派到各地傳達書函和口信(弗六21;西四7;提後四12;多三12);特羅非摩是以弗所的外邦人(徒廿一29),後來曾因病不得已留在米利都(提後四20)。
這些人先動身前往特羅亞(5節),為大隊作準備工夫,保羅和其餘的人等到過了除酵節才動身(6節)。可能他們是在腓立比與信徒同慶逾越節,就是復活節。
這些是眾教會代表,應該是為了一同見證巨額奉獻送抵耶路撒冷的事情(參林前十六3-5)。除了馬其頓之外,其他人所代表的教會都在愛琴海東岸,所以約在特羅亞等候保羅是很適當的安排。
六、保羅使猶推古死裡復活(7-12節)。
「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7節)
「七日的第一日」:原文是「安息日的第一日」,此處可能指的是「周六晚上」或「周日晚上」,前者是用猶太人的計日法,後者是羅馬人的計日法。
這時基督徒是不是已經採用跟猶太人通常的聚會時間(周六早上)不同的聚會時間,或者這是為了保羅隔天將離開而舉行的特別聚會,我們就無法肯定了。
特羅亞門徒在七日第一日聚集,一同擘餅,聽保羅臨別的話。信徒在七日第一日聚集擘餅,這裏是第一次記載資料。在這裡發生了少年人猶推古死而復活的神蹟。
有一個名叫猶推古的年輕人坐在窗口,當保羅講道的時候,他卻睡著了,從三層樓上掉了下去。大家扶他起來的時候,發現他已經死了。保羅下樓,伏在他身上,擁抱著他,說:「你們不要發慌,他的靈魂還在身上。」(9-10節)
保羅接著又上樓,擘開餅吃了。他繼續談論許久,到天亮才離開。他們把那年輕人活活的送回家,大家都大受安慰(11-12節)。
保羅在發生猶推古事件之後,還是胸有成竹的進行聖餐,並繼續聚會。在他心目中,聚會、講道遠比神蹟重要。
七、保羅由特羅亞避開以弗所到米利都(13-16節)。
「我們先上船,開往亞朔去,意思要在那裏接保羅;因為他是這樣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13節)
「他自己打算要步行」:從特羅亞步行到亞朔,約有三十公里。保羅作此安排,也許是想要有一段時間單獨與神交通。
後面這一段解釋,保羅希望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所以獨自走了約32公里的陸路,才跟其他人在亞朔會合上船(13-14節)。保羅想在五旬節以前到達耶路撒冷,就不前往以弗所,恐怕被耽擱(15-16節)。
「乃因保羅早已定意越過以弗所,免得在亞西亞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趕五旬節能到耶路撒冷。」(16節)
「五旬節」:舊約稱為「七七節」或「收割節」(出二十三16,三十四22;民二十八26;申十六9-12)。這日,祭司要用收成的小麥,做兩條麵包再加上個人自由的奉獻,獻給耶和華。
法利賽人是由逾越節的第二天開始計算,第五十天就是五旬節。西元第一世紀,這個節日被用來紀念和慶祝耶和華於西乃山頒布律法。五旬節約在陽曆的五、六月間。
從保羅親筆書信中,有很多關於這次行程的寶貴資料,就是在哥林多後書,說他怎樣渴望再到哥林多去;又在羅馬書,也看出他這一程的籌算。羅馬書是他在哥林多時寫的。
從這些書信上,我們看見他十分重視這次募集的捐項,是他親手主持,從外邦教會募集給耶路撒冷貧苦信徒的。
《團隊事奉》
「同他到亞西亞去的,有庇哩亞人畢羅斯的兒子所巴特,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西公都,還有特庇人該猶,並提摩太,又有亞西亞人推基古和特羅非摩。」(徒二十4)
保羅的福音使命團一直都是團隊事奉,他一方面傳福音建立教會,一方面訓練同工,而當同工成熟時,讓他們去獨當一面,繼續他的事奉。
由於福音的事工進展的非常迅速(徒十六5),同工的需要量非常龐大,因此各教會在這方面扮演的角色就格外重要,他在不同的地方發掘新同工,而各教會也樂意差派同工加入(徒十八2、27,十九22,二十1-4;腓三5;西一7)。
保羅在訓練宣教同工方面相當的用心,這些由各地方教會差派出來的宣教士,加入保羅在不同地方的宣教隊,成為保羅最好的同工,他們參與拓植教會,建立教會的事工。
除了這些脈絡清楚的同工群外,另外尚有其他同工,有些是承擔重大責任,有些則只是略微提到,其中有幾位是相當明顯的。
保羅建立教會後,道要的任務是選立長老,禁食禱告行按手禮(徒十四23),從提摩太前書(提前三1-7)及提多書(多一6-9)中,歸納出保羅對於長老的條件。
1.個人品格:
無可指責(不曾受責)、道德高尚,如節制、自守、端正、溫和、不爭、不貪、不醉酒、不任性。
2.信仰純正:
這部份雖只列初入教的人不能作監督,但已包括在教會中被肯定,被公認且是真道之維護者,不能走偏(多一9)。
3.家庭有見證:婚姻聖潔,善於管理自己的家。
4.教內榜樣:
樂意接待人,莊重、公平、聖潔、堅守真理,能以純正真理教導人。
5.教外有好名聲:好善、脾氣好、與人無爭、不貪不義之財。
因此,從教會按立長老的條件來看,他對於宣教士必定也有相同的要求,甚至更高的要求,因為這些宣教士往往要面對比地方牧者要面對更艱難的挑戰。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保羅原先計畫的行程是直接由哥林多經海路到巴勒斯坦,後來為何改變?你學到甚麼功課?
2.保羅走訪馬其頓的時候,同工名單共七個人,各來自那些教會?這件事你學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