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第四景又回到該撒利亞的哥尼流家。
(四)彼得為哥尼流全家施洗(24-48節)
1.彼得和六位約帕的信徒動身到該撒利亞去(24-33節)
第二天,彼得和一些約帕的信徒動身到該撒利亞去,與彼得同去的有六個人(參十一12),後來他們成為整件事的見證人(十45、46)。這一行人走了一天才到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召聚了親屬密友在等候他們(24節)。
哥尼流見彼得的第一個舉動,就是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以示尊崇。但正如新約一貫記載,彼得拒絕這樣的尊崇(26節),因為只有神可以受這樣的敬拜(十四14、15;啟十九10,廿二9)。
於是兩人走進屋裏,彼得發現眾人已聚集要聽他了(27節)。
「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所以我被請的時候,就不推辭而來。現在請問,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28-29節)
舊約經文中並沒有禁止猶太人與外邦人交往,但拉比傳統的教導卻是禁止的,而且這種傳統已經成為猶太人的習慣,所以彼得會說「本是不合例的」。
從他的話可以知道他對自己異象的解說;他體會到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潔淨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他體會到神已經用新的命令,取代了猶太人的疑忌。這裏表示,彼得對他的異象,有了新的實際應用。
然而,彼得似乎還沒打算向哥尼流傳福音,所以還問哥尼流為什麼請他來?
哥尼流稱所看見的天使是「穿著光明的衣裳」的人(30節,參一10),並將他所經歷的事做了簡要的說明(31-32節)。最後,哥尼流感謝彼得的光臨,並請他說話(33節)。
我們特別注意到哥尼流的話,其中有一句形容他們的聚集是「在神面前」(31節),這句穿插的說明表示,人們聚集來聽福音(或信徒會眾聚集),都是在神面前的。
新約如此用這句話,似乎只此一次,但人一切行動均在神面前的觀念,則很普遍。「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
本段經文對哥尼流的描述:
(1)他以一個樂意的心,請了他的親屬密友們準備聽福音(27節)。
(2)他以一個恭敬的心,俯伏迎接彼得,謙卑領受福音(25節)。
(3)他以一個渴慕的心,和其他的人一同接受神的吩咐(33節)。
至於有關彼得的描述:
(1)認定自己是神的僕人,所以他不肯接受單屬於神的膜拜(26節)。
(2)打破了狹窄的種族主義,知道不應對外邦人存有偏見(28節)。
2.聖靈降臨在哥尼流全家(34-48節)
彼得對哥尼流及其親友的講述可分為四部分:
(1)上帝悅納所有敬畏祂而行義的人(34-35節)。
「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不偏待人」:神不偏心,一方面惡人不能指望神在審判時會偏袒他們(羅二11;弗六9);而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人需要擔心神會偏心而不接納他。
這樣全神貫注的聽眾,真是難以再找得到了;彼得很敏銳,立刻以這種場合作為講章的起點。彼得表示,他如今明白,神接納一切敬畏祂又行公義的人,不分種族。神並不看人的表面。
人若「敬畏神」,「行義」(參彌六8),就蒙祂悅納(35節)。這並不是說,人可以在耶穌基督的代贖以外得救,而是基於祂的死與復活,凡是願意接受,又承認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有份於這福音。
(2)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36-38節)
「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這話在約翰宣傳洗禮以後,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36-37節)
「和平」:在此含有最深的意思,與「救恩」是同義詞,不但是指神與人之間的爭鬥敵對消除了,而且也指雙方在和好的狀況下所開展的積極祝福。雖然是賜給以色列人,卻也是為萬民的,這平安的信息已於耶穌在世的日子實現了。
彼得既清楚聽眾們想聽福音,就立刻傳講。這篇講詞與使徒行傳中其他講詞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稍提及耶穌早期的生活,而不是一開頭就講猶太人領袖棄絕耶穌,釘祂十字架。
「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38節)
由於聽眾不是猶太人,可能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不及彼得在耶路撒冷的聽眾,因此在這裏做一個完整的說明。彼得想要做的是補足哥尼流及他的親屬密友對耶穌認識的不足。
(3)彼得及其他門徒見證耶穌是基督(39-42節)
彼得前幾篇講章是直接向猶太人講,指控他們把耶穌治死,而在這一篇對非猶太人的講章裏,就不能這樣說了。對耶穌在猶太人手下受死,他似乎只輕描淡寫地帶過,不過重點則放在舊約早已預言這件事(39節)。
這位被猶太人釘十字架的耶穌,神卻叫祂第三天從死裏復活了(40節)。然後,神讓一批特選的見證人,目睹祂的復活,這些人是特為這目的而蒙選召的。這責任不會加在一些不適合的人身上,惟獨託付給那些長期與耶穌交往,又在祂的使命上有份的人身上(41節)。
耶穌復活以後,吩咐門徒「傳道給眾人」(指猶太人),信息包括證明耶穌是神所立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說,根據先知的見證,「凡信的人」必因耶穌的名得蒙赦罪(43節)。
(4)眾先知也為基督作見證(43節)
「眾先知也為祂作見證,說: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
「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這話並不是直接引自任何舊約章節,而是『眾先知』在舊約裏面預言的總結:「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若與以前的信息比較,有其相同及不同之處。相同的是福音的內容:福音是基督為世人的罪受死和復活,赦罪賜永生,世人惟有悔改信主方能得救。
然而,彼得這次在有關神的描述上卻有些不同。彼得用了較多的講論來描寫「神」,因為聽眾是外邦人,不是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神不偏待人,祂悅納各國的虔誠人;耶穌是萬有的主、更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這是「因才施教」的結果。
彼得見證自己與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41節),顯示出耶穌的確是肉身復活。
彼得的信息一開始還是把救恩當成是「賜給以色列人的」(42節),後來也沒有清晰的說明外邦人是否可以得救(除了43節之外)。所以還是需要聖靈以方言當成證據,幫助彼得他們跳脫傳統的限制。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44-46節)
彼得正說話的時候,聖靈已降臨在聽的人身上了。猶太人怎樣在五旬節接受聖靈,又用方言讚美神,這時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
外邦人既已蒙聖靈所洗,當然就有資格接受水禮。於是彼得詢問與他同來,代表教會的猶太信徒的意見(47節)。當時沒有人反對,於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人施洗(48節)。
由於這是福音的第三波,按主吩咐的次序(一8)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1)耶路撒冷、(2)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3)直到地極。
地極,可以指到外邦人之地,每個階段都有聖靈降臨時候的記號。所以既有聖靈第一次降臨時的一切記號,彼得便為他們施行洗禮。
在此聖靈降臨是在洗禮之前,與撒瑪利亞人的順序不同(參徒八16-17)。
對於現今的教會來說,受洗與受聖靈乃是同一的經驗,而不是兩次分別的經驗。至於在以弗所的記載(參十九1-7),因為當時的門徒只領受了施洗約翰悔改的洗,所以當他們奉主名受洗後也隨即領受聖靈,故這絕非是兩次的經歷。
最後,猶太人與外邦人新的團契得以堅固,因彼得在哥尼流家住了幾天。同時,這段時間足以讓消息在彼得回去之前,先傳到耶路撒冷。
《歡迎打岔》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徒十44)
神常常打斷彼得的話!在變化山上,當他正說話的時候,父神就說話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太十七5)
後來回到迦百農的房子裡,當他剛替他的主答應要納丁稅,且正要告訴主時,「耶穌先向他說」(太十七25),為要改正彼得對這事的錯誤觀念。
而今在該撒利亞哥尼流家裡,當彼得還在講話的時候,聖靈用祂大能的作為,打斷了他的講道,因而他的六個同伴「就都希奇!」(徒十45)所以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支持他的見證,而向教會報導。
聖父,聖子,聖靈,曾各自干涉並打斷過彼得的講話。當神自己來截斷我們滔滔不絕的話語時,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打岔!
引自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本段經文對哥尼流等候聖靈工作的描述,你學到了甚麼?
2.聖靈降臨在哥尼流一家,這個事實在說明怎樣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