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365 天天親近主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
二、選出替代猶大的使徒(一12-26)
(一)地點(12-14節):
「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2節)
「橄欖山』:即主耶穌升天之地,是在耶路撒冷城外(徒一9-11;路廿四50-51)。
「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猶太拉比根據安息日不可走遠路的規定(出十六29),推定人最多只能走二千肘(約一公里)的路程(民卅五5;書三4),若超過此距離,就算是違犯安息日了。
主升天的地方是在橄欖山(12節),離耶路撒冷不遠,十一個門徒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13節),很可能就是主耶穌和祂門徒用逾越節晚餐的那間大屋的樓上(可十四15)。
這屋子據說就是馬可母親的家,初期的信徒們似乎經常用此樓房,作為聚會的場所(徒十二12)。今日有許多解經家稱呼這樓房為『馬可樓』。
「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14節)
「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這是新約聖經最後一次提到馬利亞的地方,且稱呼她是『耶穌的母親』,而不是天主教所稱呼的『神的母親』;並且她也跟門徒一起禱告,而不是接受門徒的祈禱。
「弟兄」:原文是複數詞,指祂的肉身弟兄們;他們先前不信祂(約七5),現在顯然已經歸信祂,當中的雅各和猶大更為日後教會的領袖(徒十五13-21;加二9;猶1)。
「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這話指明禱告的三要件:1.『同心合意』;2.持之以『恆』;3.有迫『切』的心情和『切』實的負擔。
當時一同禱告的人包括了十一個使徒、幾個婦人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的弟弟們,這是群體的禱告。
(二)彼得表明猶大的遭遇應驗了聖經的記載(15-20節)
1.火熱的禱告會
「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15節)
開始時是一小撮有負擔的人,稍後便影響到其他的人,甚至多到120人。這提醒我們,除了有個別的禱告生活外,還要有群體的禱告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盡量參加教會的禱告聚會。
(1)他們回應耶穌的囑咐
他們開始禱告,這主要是回應耶穌的囑咐(4-5節)。所以在耶穌升天後,他們便隨即返回耶路撒冷,留下來禱告,等候聖靈降臨。
雖然現今聖靈已經降臨,但我們仍得維持禱告聚會,因我們仍然要學習順服、明白主的心意,容讓聖靈自由在我們身上工作。
(2)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他們「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同心合意是指「同一的目標」,恆切是指「無間斷的」、「迫切的」,這正是今天我們處身於個人主義濃厚、生活節奏緊迫的社會中要努力學習的操練。
2.彼得的講話(16-22節)
路加在升天與五旬節之間,提到另一件事,也許可以說,這件事在他眼中相當重要。就是他們如何挑選一個人代替猶大,作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補十二門徒中的空缺;其中穿插了猶大身亡,丟棄位份的記述。
當時的信眾至少有五百多位(林前十五6),這裡所記的120人(15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因受樓房容量的限制,無法全部聚集在一起;也有可能大部分門徒留在加利利,並未回到耶路撒冷。
彼得的言論一開頭就宣告,猶大的死乃是應驗了聖經的預言。他先提到眾所周知的結局(16-19節),接著又提到大衛被聖靈感動寫出預言:「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20節)
這是引用的兩句詩篇,首句引自《詩篇》六十九篇廿五節;末句引自《詩篇》一百○九篇八節。
猶大的死,馬太福音記載他上吊死了(參太二十七5),這裡記載他「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18節),指的應該是上吊的屍首由高處墜下碰到地面而腹部破裂的狀況。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21-22節)
「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意指祂三十歲起公開傳道(路三23)的三年半時間。這時間也可以說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作耶穌復活的見證」:『復活』乃是證明:(1)耶穌確實曾經為著救贖罪人而死;(2)祂的死已經蒙神悅納;(3)祂是生命的主。所以復活的信息相當重要,乃是基督徒信仰的關鍵。
人若不相信耶穌從死裏復活,就不能得救(羅十9)。
彼得說,必須有另外一個人加入使徒的行列,一起作主耶穌復活的見證人。他提出具體的條件:這個人必須是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他們在一起的人。
彼得的意見認為,由於猶大是十二門徒之一,有份於耶穌所委派的使命成為復活的見證人,這一份使命必須另有人承擔。
根據保羅所說,像他一樣作使徒的人,必備的資格為:見過復活的耶穌,又被祂委派作見證(林前九1;十五8-10;加一16)。
這裏所需要的,也是作「耶穌復活見證」的人,但必須從那一群在耶穌工作期間,不斷與其他使徒保持聯繫的人當中推舉,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耶穌升天為止,都和他們同工的人(22節)。
(三)選舉、禱告、抽籤後選出馬提亞來(23-26節)。
會眾當時先選出兩位候選人(23節),然後繼續禱告,求主揀選(24-25節)。最後,他們用「搖籤」的方法讓主選擇。結果,彼得搖籤選出馬提亞來,他就加入十一個使徒的行列(26節)。
或許他們仍處於新舊約交替時期,故仍採用舊約常用的求問方法(參箴十六33)。
有的聖經學者認為沿用搖籤法,表示五旬節前的教會沒有聖靈的引導;更有人進一步說,教會選馬提亞的做法不對,應該等候神所選召的「第十二位」,就是保羅,而不應該要神從兩個不再見於經卷的人物中挑選。
今天我們既有神的說話,又有聖靈的引導,便足以幫助我們明白神的心意,作一個合神心意的決定,而不必再倚靠搖籤了。
《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4)
神的旨意是如何在地上成全的呢?只要有一班甘心順服祂的子民,站在祂這一邊就行了。
此外,我們每人都應記得,在今天這個嚴肅的情形中,惟有教會的禱告,才能成為「天」的出口,成為釋放天上能力的通道,而這種禱告的職事,又是我們所能完成的最大工作。
神將祂的需要顯示給我們,我們便站在地上向祂祈求,祂就從天上開始行動,這就是真實的禱告。這也是我們在禱告聚會中所應該充分表現的。
如果在這裡的教會(不必題到別處),不懂得這個禱告的職事,就願神赦免我們!因為若缺少了禱告的職事,其它一切都是虛空的,而神在地上也就沒有器皿可用了。
教會在今天是為著神的旨意站在地上的,所以,教會今天如果趕得上神的旨意,神就不受限制,教會今天如果趕不上神的旨意,神就要受限制,神是要借教會來做祂所要做的。
我們不能把教會拉低到一個地步,教會不過是聚會而已。教會乃一班人蒙救贖,重生,同時樂意接受並遵行神的旨意,為著神站在地上來維持神的見證的。
–引自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思想以下問題:
1.主耶穌升天之後,門徒們做了怎樣的回應?他們面對怎樣的危險?
2.他們到耶路撒冷之後做什麼?他們的禱告提醒你甚麼事?